第一位公开“性经历”的民国博士,写了一本《性史》,被世人惨骂
发布时间:2025-09-13 20:39 浏览量:1
你几岁发生春情?几时发生初次性行为?你曾嫖妓否?你算到今日曾和几人交媾?——《性史》广告
在过去,中国人对于“性”的探讨那是相当隐晦的,虽然它发生在几乎每个人身上,但大家却将其视为不雅之物,甚至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
然而,在民国初期,在两千年封建帝制刚刚退场的时候,却有一位留洋博士给华夏大地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性爆炸”,其在当时的震撼程度,不亚于让地球人见三体人。
这个“三体人”就是张竞生,而那场“性爆炸”正是他写下的《性史》。因为内容之惊奇,张竞生也被时人批判为“文妖、性博士”。
但又不得不承认,张竞生领先于整个时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性学先驱,就像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他(张竞生)大约活在25世纪。
张竞生原名叫张江流,出生于1888年,为广东饶平人。
张江流打小就很聪明好学、思想活跃,不论在哪所学校读书,都受到了师友的好评。21岁那年,因为偷看民报、革命读物,以及带头剪辫子等罪名,张江流被黄埔陆军小学开除。
之后,在赵声的引荐下,张江流前往新加坡投奔孙中山,在孙中山的教导下,随即又决定回国参加革命事业。
这个时候的张江流,对性教育还没有那么执着,而真正让他改变的,是他的父亲。
在当时,张江流为了加入京津同盟会,只好接受父亲“先结婚,后读书”的条件,和一个15岁的女孩结为夫妻。
对于这位新娘,张江流在后来的《浮生漫谈》中是这样描述的“身材矮胖,表情蛮横,说话俗气。”
这桩本就不适合的婚姻,给张江流带来了不小的心灵打击,也让他萌生出了反封建、反性盲,主张自由婚恋的坚定想法。
1912年,成绩优异的张江流和杨杏、宋子文等25人以官费生的身份出洋留学。
在法国的那些年,张江流学习到了西方的社会学、性学等的学问,而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影响,张江流又将名字改成了张竞生。
同时,张竞生还收获了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情爱故事:
法国东方咖啡店里玲珑娇小的女招待,伦敦房东太太的女儿,巴黎近郊避难的女诗人......
留洋八年,张竞生身边的女子从未间断过,就像他说的:“我是一只采花的昆虫”。而这些浪漫且疯狂的情史,也让张竞生找寻到了一个新奇的性世界。
胡适、桑格夫人和张竞生(右一)
1921年春,张竞生归国,随后在邹鲁的举荐下,于潮汕的金山中学担任校长。
刚一回国,这位浪漫才子就开始全心全意地宣传“节育避孕”,还将这项提倡放到了《汕头报》,结果可想而知。
儿孙满堂的上头大骂张竞生是一个神经病,还在受封建束缚的老百姓叫他“卖春博士”,可以说是差评如潮。
同年秋,张竞生辞去了校长一职。10月份,受到蔡元培的聘请,张竞生又到北大担任哲学教授。
在北大任教的5年里,张竞生的风评也是好坏参半。诚然,张竞生的文化水平是顶级的,然而他的一些行径却遭来了不少谩骂。
他曾提倡过“情人制”,认为男女在家庭之外,还可以有新的伴侣,还有“外婚制”,他建议中国人应该多和欧美人通婚,汉人多和藏、满、蒙人通婚等,这其中的一些观点,放到现在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更何况是在民国。
但即便受到了世人的口诛笔伐,张竞生依旧没停下他的脚步,反而是更加深入探索,甚至把“性”直接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1925年冬,张竞生在《京报副刊》发布了一则征集性史的广告,鼓舞个人将自己的性史记叙下来,同时还向大众提出了一些关于性的问题,浅到春情几时,深到交媾几人。
公开征集性史,这在中国历史上都还是头一回。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发布广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张竞生就收到了超过200篇稿件。
最后,张竞生收集了七个人的“性史”,精心编撰,又在每一篇文章后附上点评,讲述自己的心得,解答作者的疑惑。此外,张竞生还在书中多次提及女性的“第三种水”,内容尺度之大,同样是世间罕见的。
这七个人,分别是一舸女士、江苹、白平、喜莲、苹子、乃成、敬仔。他们都是北京的大学生,其中,开篇的一舸女士也就是张竞生的夫人,原名褚松雪。
一舸女士的篇章,是以她的性经历展开的,从第一次认识到两性的疑惑,到做梦和男教员相拥的情窦初开,然后讲到第一次自我慰问的迷茫和害怕,再到第一次性的不舒适,以及产后情欲的旺盛。
1926年,《性史》正式出版了,此书一经推出,便遭到了各地读者的疯抢,5000余本销售一空。
然而,人们并没有将这本书当成性教育书来学,而是当成了淫书去看。因为当时的人对“性”的认识实在少得可怜,类似的读物更是稀缺,所以大家都忘记了思考,只顾着拿它宣泄汹涌澎湃的欲望。
结果又可想而知,张竞生成了人们口中的“性博士”、“文妖”,骂声鼎沸,认可他的人屈指可数,以至于张作霖进北京时,都扬言要将这个伤风败俗的家伙拉出去枪毙了。
同一年,张竞生带着他的《性史》离开了北大。
在那之后,张竞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这颗惊世骇俗的“性炸弹”似乎也只炸到了他自己。晚年的张竞生,更遭受迫害,在家乡贫病交迫中离世,享年82岁。
1947年的张竞生(左一)
在中国,张竞生是第一个将卢梭《忏悔录》翻译成中文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逻辑学概念、计划生育的人,但因为时代的局限,他领先于时代的思想言论同样受到了千夫所指。
所谓成也性史,败也性史,张竞生因大谈性成了中国20世纪文化史上的名人,也为此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