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世唐朝无人能接,宋朝才对出下句
发布时间:2025-09-11 18:43 浏览量:2
杜牧曾写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唐朝,是我国千年历史中最为辉煌绚丽的篇章,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繁荣昌盛。百年间涌现了大量文人,为文坛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其中有一位,在文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写下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引后世无数文人争相对出下句。
他,就是诗鬼——李贺。
李贺有着哪些传奇故事?这绝世名句,究竟有哪些精彩后文呢?
一、盖世之才
李贺,出生于宗室,他的远祖与唐高祖是叔侄关系。虽为皇室远亲,身份比寻常人家尊贵,但他的家境却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寒穷苦、家徒四壁。
家里有一女二子,姐姐出嫁后,家中能帮上忙的人变少了,经济情况也越来越糟糕,少年李贺只好不远万里外出谋生,只为了换取几袋粮食,让家人不至于饿肚子。
在外奔波的几年里,李贺走遍万水千山,体悟人生百态。敏锐细腻的他,对生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喜读诗书,行云流水间,便是一篇绝妙诗作。大街小巷阅读他作品的人,都啧啧称赞。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途经洛阳时,听闻有个文采过人的孩子名为李贺,心生好奇,意欲前往探访。
出发时,韩愈遇到了好友时任侍郎皇甫湜,高兴地说道:“听说这巷子里有户人家文采卓绝,如果是古人有这超凡才华也就罢了,但是是一个小孩,太奇妙了!这样的奇人,我们可不能错过,一起去探访吧!”
皇甫湜也热爱吟诗作赋,听罢,兴致勃勃地一同前去探访。
那年,李贺年仅七岁,站在文学大家韩愈以及宰相亲属皇甫湜面前,却毫不怯场,落落大方地将他们请进家中。
韩愈看着眼前这个仪态端正、谦虚懂事的孩子,笑了笑说道:“听说你的诗作得极好,我出个题,你自由发挥下?”
李贺听到要论及诗句,兴趣瞬间点燃,他的眼睛里有了别样的光彩,抬起头,毫不惊慌地答道:“没问题!”
韩愈见这孩子自信从容,想来是有真才实学的,便不愿给太多限制,说道:“作一篇赋吧,题目自拟。”
几分钟后,一篇传世佳作《高轩过》,就此诞生。
这篇赋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描绘韩愈、皇甫湜的到访,表现了两位颇有学识的大师,气度非凡。
第二部分,“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表达了对两位大师的才华品性的赞美崇拜。
第三部分,“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写自己处境困难,寻不到光明,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内心苦楚。
韩愈和皇甫湜见这赋对仗工整、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心中大喜。二人认为自己找到了百年难遇的奇才,连连赞道:“天才啊!天才!名副其实!我朝能有这样的才子,实乃万幸!”。
李贺浅浅一笑,并没有因为夸赞而洋洋自得,恭敬地向二位行礼。
韩愈鼓励道:“孩子,未来可期,终会有光明的。如果有空,欢迎来我家做客!”
自此,李贺的才华闻名整个京城,一度与最受推崇的诗人李益齐名。
二、天妒英才
成年后的李贺,文学造诣更是奇佳,但他的仕途却格外坎坷。
18岁时,李贺参加科举,成绩突出,本可登入金榜。但不幸的是,他的父亲突然离世,依据当时的法律条令,李贺需要在家为父亲服丧三年。
服丧期间,李贺勤学苦读,对自己没有一丝懈怠,三年后又参加了科举考试。他的诗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让考官眼前一亮,由此获得了长安进士考试的名额。
年底,李贺收拾好行装,准备前往长安,一路上舟车劳顿,但想到往后可以大展宏图、实现理想抱负,他心里总是充满着希望。
然而,随着李贺声名远扬,嫉妒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心地狭隘者更是背地里中伤他。有人在此时放出谣言,说李贺的父亲名为“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如果参加进士考试就是犯了家讳。
三人成虎,流言四起。相关部门,开始重新审视李贺是否有参加考试的权利。
韩愈最是惜才,一直以来对李贺都青眼有加。得知李贺被流言推到风口浪尖,他愤然写下《讳辨》,来支持李贺。
纵然有大文豪相助,但是发起流言者背后势力也不容小觑。最终,李贺还是丧失了进士考试名额。
寒窗苦读,却屡遭变故,李贺心中愤慨万分,连着好几天夜不能寐。痛苦难耐之际,他将愁思寄于笔下,创造了许多动人诗作,比如“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等。
次年,22岁的李贺受到宗室亲戚举荐,通过考核后,获得了九品官职。
李贺的仕途总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他来到长安,踏踏实实完成政务,闲暇时就与两三个知心好友外出游行。
为官的三年间,李贺对人间的喜与悲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让他忆起过往,深有同感。官官相护等社会黑暗面,让他厌恶至极。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他的“敢说”,让读者醍醐灌顶,但也遭来了小人的背刺。
当时,各地分裂势力猖獗,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百姓颠沛流离。李贺为此深深担忧,想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官场人心险恶,李贺屡遭阻拦,奋力拼搏仍不得重用,功名无成。再加上家人的相继离世,李贺只觉孤苦凄凉,心思郁结,身体也逐渐被拖垮。
他决定辞官回家乡休养。一路上,他强撑着病体,好不容易到家后,因病入膏肓,没过几天便与世长辞,享年27岁。
三、千古绝对
李贺的一生,如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长空,短暂而辉煌。天妒英才,郁郁不得志的他,用笔墨写尽了对生命的沉思。临终前,他更是写下了绝世佳句……
那天,终日斜风细雨,不见阳光。李贺行走在回乡的路上,疾病让他的身体饱受折磨,儿时的苦难、官场的无奈、家国的担忧,让他悲从中来。
他望着远处的故乡,雾蒙蒙的,仿佛看不见尽头。雨丝拍打着他的脸颊,阵阵凉意彻骨。他不由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上天若是有情感,看到这众生,也会因悲伤,而垂老叹息吧。
字里行间,语词奇峭,情感低沉忧郁,道尽了一生的不甘与无奈。
后世文人墨客,对这句话更是推崇至极,认为字词背后境界浪漫、主题深刻,纷纷创作下句与之相和。
但珠玉在前,后人对出的下句总是差强人意,直到宋朝才出现与之相配的佳句。
宋初,文学家石延年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这一对,可谓精彩绝伦,震惊四座。月亮的盈亏象征着世事无常、生命轮回,颇有看透兴衰之意。月亮无法永远圆满,人世终有遗憾,寓意发人深省,与前句在主题与意境上颇为相配。
深刻的体悟,来源于切实的生活。石延年能对上这绝世佳作,与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
石延年与李贺的经历,颇有几分相似。他出身平凡,却志存高远,渴望登庙堂之高,为国事分忧。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连年苦读,连年无果,空有满腹学识。一次次落榜,让他饱受挫败之苦。
直到41岁他才被举荐为通判,开始为官。为官期间,西夏在我国边境蠢蠢欲动,他提出“二边之备”的策略,建议加强国防建设。但是当时的统治者不以为然,他多次谏言,都被打压拒绝。直到西夏真的举兵进犯,他的言论才被重视。
为官6年,石延年也因恶疾离世,享年47岁。
纵然相隔近千年,石延年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与李贺产生共鸣的。郁郁不得志的二人,用文字穿越时光,完成了灵魂的对话,成就了这千古绝对。
石延年之后,对出下句者众多。但比起与李贺的语境、情感相符,后人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独特的经历,借佳句抒发不同情感。
比如,万俟咏曾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寄托愁思;
欧阳修写下“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担忧;
张弘范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感叹哀愁催人老。
我国伟大领袖也曾挥毫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表达对跨越艰难险阻、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信心,格局雄伟,气势磅礴。
四、总结
著名学者钱钟书,曾这样评价李贺:“振衣千仞,远尘氛而超世纲”。
李贺的超凡诗作,来源于对生活切实的体悟。
他创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距今已过千年,引用者仍不计其数。
可见,所谓传世佳句,不仅是在文学赏析层面上独具一格,还在情感格局上深入人心。
真挚的感悟,历经岁月,依旧能引发后世共鸣,成就文学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