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汶川地震中丢下学生独自逃生的范美忠,如今怎样了?

发布时间:2025-09-11 15:01  浏览量:1

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至今依然让人心惊。

在那场震动全国的地震中,许多平凡人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

有人拼了命去救人,有人舍命护学生,也有人选择先保自己。

范美忠,就是那个在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夺门而出、把学生甩在身后的老师。

他的这个举动,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声讨,一夜之间,他从一位文科才子变成了“全民公敌”。

范跑跑”这个外号,也成了他无法洗脱的标签。

那么,如今17年过去,这个曾经被骂上热搜的男人,他的日子还好过吗?

他现在在哪儿?他有没有后悔?他靠什么生活?

这个曾经被钉在“道德耻辱柱”上的人,如今的状态,值得重新审视一番。

从学霸走到讲台:少年出身带刺,成名靠嘴

范美忠1972年出生在四川农村,家里不宽裕,父亲脾气暴躁又沉迷赌博,母亲靠做些零工艰难拉扯几个孩子。

家里的大人忙着吵架,小孩子没人管。

他从小脾气就很拧,不服输、爱顶嘴,是那种你越压他,他越反弹的类型。

但这人有一股倔劲,学习特别猛。初中时就总拿第一,别人玩他在背书,别人睡他在看小说。

最终,他硬是从村里一脚蹬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那年是1992年。

进了北大,本以为能一展才华,结果发现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差距还挺大。

城市学生从小见世面,口才好、人脉广,他这个乡下人,反倒有点格格不入。

他开始质疑课堂、质疑老师、质疑制度,常年与“主流价值”唱反调。

有人说他“个性鲜明”,也有人觉得他“过于偏激”。

但他从不在乎,他认为自己是清醒的少数派。他觉得教育出了大问题,而他要做那个指出问题的人。

大学毕业后,他没进体制,也没搞学术研究,转而回四川当中学老师。

他不爱教条教学,更愿意跟学生谈思想、讲自由、人性、社会批判。

很多学生挺喜欢他,说他“脑子清楚”、“话糙理不糙”。

但也正是这副“自带棱角”的性格,让他频繁跟校方起冲突。8年间,他换了七八所学校,有几次还是被劝退的。

直到2005年,他来到都江堰一所私立中学,这也是命运转折的起点。

当时的范美忠已经结婚,有了孩子,生活算不上富裕,但还算稳定。

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依旧直言不讳——直到2008年的那场地震,把他推向了全国聚光灯下。

一场地震撕裂三观:跑得快,惹了祸,骂名缠身至今

2008年5月12日下午,教学楼里正在上课。

一阵轻微的晃动刚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小地震,像以前那样晃一下就过去。

可没几秒,教室开始剧烈摇晃,玻璃哗啦响,墙皮也开始掉。

就在那一瞬间,范美忠撒腿就跑,啥都没说,第一个冲出教室门,直奔楼梯口。

等他站在操场上回过神来,学生也陆续跑出来了。

事后,这件事在学生间传开。最开始是家长在背后议论,后来是学校也有人不满。

原本这种事情在校内悄悄处理一下可能也就过去了,但范美忠偏偏是个不藏话的人。

他在网上发了一篇长文,详细讲述了自己的逃生决定,还加了一些“非常个人化”的观点。

比如说,他觉得“人不能强迫自己变成英雄”,还说“在生死关头,他会优先救女儿,不会管母亲”。

他是想诚实,却没想到这番“赤裸裸”的表达,把自己给坑惨了。

那篇文章一发出,就像捅了马蜂窝。网友瞬间炸了,骂声、讽刺、挖苦接踵而至。

有人骂他懦弱,有人骂他没师德,还有人说他就是“自我感动”。

“范跑跑”的外号,就是那时候传开的。

媒体也一窝蜂跟进,把他塑造成“反面教材”。在那种全民悲痛、满屏英雄的氛围里,他的言论无疑是“逆流而行”。

一时间,他成了众矢之的。

学校压力太大,最后只得“劝退”他。

教育局也放话“他不适合当老师”,虽说他本来就没拿正式的教师证,但那之后,谁也不敢再请他教书了。

他一度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反击,但效果有限。

妻子也劝他闭嘴,别再接受采访,但他觉得沉默是对自己信仰的背叛。

他不停上节目、发文章、接受访谈,试图讲明白“人之常情”和“道德枷锁”之间的边界。

可惜,这种说理,敌不过情绪。

有一回他上访谈节目,对面嘉宾直接拍桌子骂他“没底线”,现场观众一片鼓掌。

有人支持他“敢讲真话”,更多人却觉得他“狡辩无耻”。

那几年,他的日子特别难。想找工作没人敢请,发课程被举报,直播被抵制,就连女儿转学都会被贴标签。

他曾尝试做网课讲师、写稿赚钱、办教育公司,时不时还得靠朋友接济。

他也后悔过,但从不认错。

他说自己不是不负责任,只是选择不同。他承认自己不够勇敢,但不接受“全盘否定”。

外界怎么看他,他已经麻了。

“范跑跑”不跑了:躲进山里,教女儿读书,还有没有出路?

现在,范美忠已经五十多岁,早就淡出公众视线。

他住在成都郊区的一处农村房子里,不大,但够住。

他的妻子、两个孩子,还有岳母,一家五口在一起过日子。

他没再进学校,而是开了个小型教育工作室,靠线下家教和线上咨询维生。收入不算多,但也够糊口。

最特别的是,他坚持不让女儿去公立学校,而是自己在家当“私塾老师”。

他教她古文、逻辑、历史、世界观,说得比谁都认真。

别人问他:“你还敢教孩子?”

他淡淡回一句:“我只是一个不愿意说假话的大人。”

他说自己最大的遗憾,不是被骂了十几年,而是那场地震之后,他没能冷静三秒钟。

他说,那一瞬间,如果他不是条件反射地逃跑,哪怕停一下、说一句“你们快走”,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可惜,人生没有重来。

现在的他,不富不穷,不红不黑,仍旧背着“范跑跑”的标签过日子。

他说这辈子已经不求洗白,也不再争辩了。他只想把日子过好,把孩子教好。

有时候他还在网上发发感慨,但评论区早就没了当年的热度,偶尔也有路人留言:“你还活着呢?”

是啊,他还活着,也还在讲自己的那一套。

不完美的人,不等于坏人

范美忠的故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黑与白。

他不是英雄,也不算坏蛋。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极端时刻做出了“自保”的选择,然后诚实得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他不说那篇文章,也许风头会慢慢过去。

但他偏说,还偏说得不修饰、不圆滑、不讨好。

现实社会中,确实不乏这样的人:嘴硬、性格倔、立场独,却真诚得让人难堪。

所以他被骂、被误解、被拒绝原谅——因为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真实”和“脆弱”,也撞碎了大家内心的“理想人物标准”。

他从没把自己当英雄,可也没想过要当“反派”。

只是他忘了,这个世界对“脆弱又诚实”的人,往往最不宽容。

当年那场地震留下的,不止是废墟和伤痛,也有一些还未被原谅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也许不该被简单地定性为“耻辱”,而应当被保留下来,当作反思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