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场的“平民底色”

发布时间:2025-09-10 15:37  浏览量:1

谈及古代官员的出身,我们常会想起门阀林立的魏晋、世家仍盛的初唐,仿佛官宦子弟世袭为官是漫长帝制时代的默认规则。

而当目光转向宋朝,一个常被提及的话题便会浮现:宋朝官员是不是大多数平民出身?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放下非黑即白的判断,从宋朝独特的制度设计、鲜活的人物故事与社会风气中,感受一场温和却深刻的阶层流动,它或许没有彻底颠覆贵胄掌权的传统,却让平民子弟的身影,前所未有地活跃在朝堂与州县的官署里。

宋朝官员出身的变化,首先要归功于科举制度的升级。在宋朝之前,科举虽已存在,但魏晋南北朝遗留的门阀观念仍有影响:唐朝科举每年录取不过二三十人,且荐举、门荫占比高,平民子弟即便有才,也常因无背景被挡在仕途之外。而宋朝对科举的改造,核心是把公平刻进规则细节,让平民子弟有了真正靠学识竞争的机会。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除了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更在科举中推出糊名法,阅卷前,考官会将考生答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纸糊住,只留下编号,彻底切断考官通过姓名偏袒世家子弟的可能。

到宋太宗时期,又加了誊录法:朝廷专门招募擅长书法的吏员,将考生的原始答卷重新抄写一遍,再交给考官评阅,避免考官通过笔迹认出熟人或门生。这两项制度并非流于形式,当时负责誊录的吏员需在抄写后加盖印章,与原卷比对无误才能提交,若出现篡改还会被严惩,从流程上堵住了特权干扰的漏洞。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唐朝近300年,进士总数不过数千人;而宋太宗在位21年,录取的进士就达5816人,单次科举录取人数常超百人,宋真宗咸平三年,一次就录取进士409人、诸科512人,创下当时的纪录。这些录取者中,平民子弟的比例逐年提升:据学者统计,北宋时期的进士中,出身寒素(三代无官宦背景)的比例约占55%,到南宋时更升至60%以上;而在州县官、判官这类直接接触百姓的中下级官员中,平民出身的比例更高,部分地区甚至超过80%。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平民子弟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朱家,寄住在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时,每天把粥煮成糊状,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着咸菜度日,这便是划粥断齑的由来。他后来考中进士,从九品的广德军司理参军做起,凭借政绩一步步升至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时,还特意提出兴办学校,让更多寒门子弟有读书机会。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没钱买纸墨,就用荻草的茎在地上教他写字,他靠邻里接济读完经书,23岁考中进士,后来不仅成为文坛领袖,还在主持科举时提拔苏轼、苏辙等平民才子,进一步拓宽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这样的例子并非个例,而是宋朝科举制度下平民入仕的常态。

宋朝平民能大量进入官场,除了科举制度的保障,还离不开全社会对读书入仕的认同,让耕读传家成了普通家庭的理想,即便最底层的百姓,也愿意拼尽全力供孩子读书。

首先是书籍成本的大幅降低。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后,书籍从之前的手抄本、雕版印刷,转向量产化生产。之前一部手抄本论语,需要专人抄写数月,成本高达数两银子,普通家庭根本买不起;而活字印刷术推广后,一部论语的价格降至几钱银子,相当于普通农户半个月的收入,平民家庭也能负担。当时东京开封、临安杭州等地的书坊遍地开花,甚至出现了专门出租书籍的店铺,没钱买书的学子可以租书来读,进一步降低了读书的门槛。

其次是民间书院的普及。宋朝的书院不再是贵族子弟的专属,而是向平民开放:白鹿洞书院由朱熹主持时,明确规定不收学费,还为贫困学子提供食宿,甚至补贴路费;应天书院的创办者戚同文,本身就是孤儿,靠他人资助读书,后来办学时特意招收寒门子弟,提出有愿学者,无问出身,皆可入学。这些书院不仅教经书,还会讲授实务知识,比如如何治理地方、如何断案,为平民子弟日后做官打下基础。

在这样的风气下,民间对读书的支持随处可见。《宋史》记载的吕蒙正,出身贫寒,年轻时住在破窑里,每天去寺庙蹭饭,和尚嫌他麻烦,故意提前开饭,让他空腹而归。即便如此,仍有邻居王大婶每天留一碗饭给他,还把家里珍藏的旧书送给他读。吕蒙正后来考中状元,做了宰相,每次回乡都会特意拜访王大婶,感慨道:若不是当年大婶接济,我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今日的地位了。这样的故事,在宋朝的文人笔记中屡见不鲜,农民会省下粮食换钱请先生,商人会拿出积蓄建私塾,甚至工匠、小贩,也会让孩子在空闲时认几个字、读几本书,盼着有朝一日能考上科举。

这种全社会支持平民读书的氛围,让宋朝的平民知识分子群体迅速扩大。他们或许没有世家子弟的人脉、财富,却有扎实的学识和对民间疾苦的了解,范仲淹在地方做官时,看到百姓因旱灾颗粒无收,就开仓放粮,还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严惩贪官污吏,为平民伸冤,这些都与他们出身平民、懂百姓难处密不可分。

当然,我们说宋朝平民出身的官员多,并不是说所有官员都是平民,更不是说世家子弟完全被排除在官场之外。事实上,宋朝仍保留门荫制度;高官子弟可以凭父亲的职位直接获得做官资格,比如北宋的韩琦,父亲是太子中允,他靠门荫入仕后,又考中进士,才逐渐被重用;富弼出身官宦世家,也是先通过门荫做了小官,再靠政绩和学识升至宰相。

但与前代不同,宋朝的门荫子弟不再能躺着做官。朝廷规定,门荫入仕者只能从低品级的散官做起,若想获得重要职位,必须通过科举或做出显著政绩。比如王安石的儿子王雱,靠门荫入仕后,因没考中进士,一直只能做些闲职;直到后来考中进士,才被任命为太子中允,进入中枢机构。而那些没学识、没能力的官二代,大多只能在地方做些无关紧要的官,很难掌握实权——比如蔡京的儿子蔡攸,靠门荫做了监丞,却因只会阿谀奉承、毫无政绩,始终没能获得重用,最后还因牵连蔡京案被流放。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宋朝打破了门阀垄断官场的局面,让平民出身的官员成为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下级官员中占了多数。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中期,地方州县官中,平民出身者占比约75%;即便是中央官员,平民出身者也占近半数。比如宋神宗时期的中枢机构,12名执政大臣中,有5人出身寒素,4人出身普通官僚家庭,仅3人出身世家大族。这种比例,在之前的朝代是难以想象的,它既保留了世家子弟的参与,又给了平民子弟足够的上升空间,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官场结构。

回望宋朝官员的出身变化,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平民当官多不多的数字,更是一种温和改革的智慧,宋朝没有强行消灭世家势力,却通过科举制度的完善、社会风气的引导,慢慢稀释了特权的影响,让阶层流动成为可能。这种进步或许不够彻底,却足够稳健:

平民子弟通过读书能做官,就不会因阶层固化而心生不满;

官员队伍中有了更多懂民间疾苦的人,政策也更贴近实际,减少了官逼民反的风险。

宋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期稳定、经济繁荣的朝代,与这种阶层流动密不可分。

相较于唐朝的黄巢起义(根源之一是寒门子弟无上升通道)、

明朝的李自成起义(后期科举腐败,平民入仕困难),

宋朝的农民起义规模更小、频率更低,社会矛盾相对缓和。而那些从平民中走出的官员,也为宋朝的文化、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平民出身的文人,不仅是政坛重臣,更是文化巨匠,推动宋朝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