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才子到“新汉奸”,公费留学政策该反思了!

发布时间:2025-09-10 15:20  浏览量:2

前有余茂春,今有石平,叛国者队伍再添新名!

2025年9月8日,外交部一纸《关于对石平采取反制措施的决定》引发全网关注。

这位曾经的北大高材生、如今的“反华急先锋”,终于为他的数典忘祖付出了代价。

石平可不是什么小角色。上世纪80年代,他是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公派留学日本后竟选择滞留不归,改名“石平太郎”,在日本媒体上疯狂抹黑中国,甚至公开称赞日本侵华是“帮助中国摆脱西方殖民”,无耻程度令人发指。

与石平类似的人物还有两个,一个是余茂春——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公派赴美留学后成为美国对华政策首席顾问,被网友称为“当代汉奸”;

另一个是胡士泰——北大历史系毕业,赴澳留学后成为力拓公司商业间谍,窃取中国钢铁行业核心机密,导致中国损失高达7000亿元。

仔细看看这三个人:全是名校毕业,全是公派留学,最终全都成了背叛祖国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高校思政课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到了国外就轻易被“洗脑”?现在的思政教育,是不是还在照本宣科?老师在上面念经,学生在下面刷手机?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考核方式流于形式——这样的思政课,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爱国者?

留学政策也该反思了!我们送学生出去学技术、长见识,结果呢?有些人学到了知识,却丢掉了灵魂;有些人掌握了技能,却忘记了根本。石平、余茂春之流,不正是最深刻的教训吗?

高校必须警醒:人才培养,德在才先!思政课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不是走过场,而是铸魂工程。要让学生明白:你可以追求个人发展,但不能以背叛祖国为代价;你可以向往美好生活,但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手段。

留学教育更要强化行前培训和回国引导:出去前打好“爱国疫苗”,在国外建立“爱国联络”,回国后做好“爱国服务”。决不能放任自流,让我们的留学生成为别人挖墙脚的对象。

石平、余茂春、胡士泰——这三个名字已经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的故事警示我们:高校不是职业培训所,人才培养不能只看分数不看品德,留学政策不能只讲开放不讲导向。

培养一个背叛祖国的高材生,不如培养一个爱国敬业普通人。

这是石平们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也是高校必须牢记的育人底线!

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