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中国首个全国性书法组织“中国书学研究会”,这里面的都是大家

发布时间:2025-09-10 18:59  浏览量:2

中国书学研究会作为近代首个全国性书法组织,其成员构成体现了抗战时期文化界的多元融合。里面包含了民国中的书法大家,人数很少但是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里面有些“开宗立派”的人物。

“中国书学研究会”由戴季陶(考试院院长)、于右任(监察院院长)、陈立夫(教育部长)等政界要员联合沈尹默(监察委员)、张宗祥(浙江图书馆馆长)等文化界领袖发起。戴季陶虽未直接参与日常事务,但其“以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理念为研究会奠定基调;于右任以“标准草书”研究闻名,成为书法革新的旗帜性人物。

总干事沈子善(1899-1969)是研究会的灵魂人物。他身兼教育部官员与书法学者双重身份,不仅主导《书学》杂志编辑,还撰写《王羲之研究》《孙虔礼书谱序注释》等著作,系统梳理传统书学理论。其弟子尉天池、冯仲华等日后成为当代书坛中坚,印证了他在书法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

“中国书学研究会”聘请61位专家组成编辑指导委员会,涵盖文、史、哲多领域学者:柳诒徵(历史学家)、马衡(考古学家)从学术视角阐释书法与文献的关联;马宗霍(经学家)以训诂学方法解析笔法理论。宗白华(美学家)将书法纳入现代艺术体系,提出“线的韵律”美学观;梁实秋(文学家)则从文学批评角度探讨书法的抒情性。潘伯鹰(“江南才子”)、商承祚(甲骨文专家)等既参与理论建构,又以创作示范推动书风革新。

抗战期间,研究会吸引胡小石(金陵大学教授)、沙孟海(浙江大学教授)、祝嘉(《书学史》作者)等60余位书家汇聚陪都。他们不仅参与研究会活动,还在第三届全国美展中组成书法评审组,推动书法从文人雅趣向公共艺术转型。

“中国书学研究会”获得150余位社会名流赞助,包括张謇后人张孝若、荣氏家族代表荣德生,通过资金支持保障研究会运作。太虚法师(佛教领袖)以“书画弘法”理念呼应研究会的文化抗战主张。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虽未正式入会,但其对书法的译介客观上扩大了研究会的国际影响。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书学研究会”成为抗战时期“学术救国”的典型案例,它既延续了文人雅集的传统,又尝试将书法纳入现代学科体系;既借助政治资源扩大影响,又通过民间力量保持艺术独立性。其成员的多元互动,最终促成书法从“技”到“道”的现代转型,为当代书法学科建设留下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