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明代书法与社会文化
发布时间:2025-09-10 11:10 浏览量:1
沈粲《应制诗》(局部)
来源 | 上海书画出版社
分享 | 书艺公社(ID:shufaorg)
读腻了传统书法风格史?看社会学视角下的明代书法如何发展!王阳明、徐渭、王世贞、文徵明……1000位社会各界演绎“书法版《明朝那些事儿》”!
说起明代书法,你会想到谁?
是书画大家董其昌,还是“吴门四大才子”的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
那你可曾见过明朝首辅张居正的“盟友”、太监冯保端庄自然的小楷;
才华横溢、首辅+状元双标签的申时行敦厚稳重的行书;
被称“四岁能做大书的神童”、文学家李东阳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行草;
著名理论“知行合一”的发起人、“心学大师”王阳明笔下法度严谨、遒劲多姿的草书;
文徵明徒弟、画兰名家周天球的行书竟也如此古雅工稳……
来自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身份的他们,为何都写的如此好?
所以,明代书法的真实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善书者的身份到底有多少种?与社会文化又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明代书学研究学者张金梁,对学界不遗余力挖掘“各种文化艺术对书法产生影响”的现象进行反思,全新推出《万象:明代书法与社会文化》。
多角度、立体式、系统化梳理明代书法与政治、科举教育、哲学、文学、绘画、建筑、社会风尚等诸方面的关系。不拘泥于书法本体与个案研究,以社会层面重新审视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人物与事件,从事件中解读人物,从人物中探索真相,通过群体展示,呈现历史原貌,演绎“书法版《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介绍
张金梁,山东高密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家第七届理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校分会主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建筑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授。
出版专著有《明代书法史探微》《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书史会要〉校正》《〈续书史会要〉补证》《中国书法史绎·卷六·反思之旅》等。
明朝300年千余位书家群像演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学、美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呈现
明朝是封建社会后期进入更加专制统治的时代,作为应用与艺术双重性的书法,在皇权文化的作用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也产生大量的书家与善书者。
通过爬梳剔抉,从政治、教育、哲学、文学、绘画等方面,将千余位不同阶层的善书者归纳梳理,从一线名家到三线善书者,多元化的群像演绎,是明代书法研究不可忽视的环节。
1. 中书舍人
明太祖朱元璋在朝廷设“中书科”,专门负责朝廷重要文件的书写,初置“中书舍人”十人。永乐时增为二十人,宣德后又在内阁及文华殿、武英殿等置“中书舍人”,人数不定,秩皆从七品。
“中书舍人”以笔墨供职于朝廷,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皇帝(也为内阁大臣服务),其书写风格必然以帝王好恶为标准,因此人们将皇帝宠爱的朝廷书家作为模仿追求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各衙门的公文字体样式逐渐统一,后成“中书体”。
中书舍人沈度沈粲姜立纲王绂刘理王珙戴伦刘讯沈世隆吴瑶朱孟辨宋璲桂慎夏衡朱晖张侗胡敬程玖顾从礼许鸣鹤朱芾朱晖杨本陈宗渊庞振舒章昞如潘吉丘宗周旼孤独高胡深严能良金珙刘儆冯经董森李仪杨本清阎璟王士衡王璲夏纲罗麟孙迪马绍荣周浩李应祯吴璠汝讷任道逊孙能传卢熊陈登程南云……从“中书体”的开山鼻祖沈度、沈粲兄弟,到大师级人物姜立纲,师法晋唐,务必端楷的官样书法,成为朝廷铨选“善书”者入官的书法标准。
沈度 《敬斋箴》(局部)
姜立纲《东铭册》(局部)
王绂《题万竹秋深图》
为了争取“善书”设下了捷径,人们不再去向古人讨法度,直接学习“沈体”字,以符合朝廷口味。
于是,“中书体”失去了古代书法因素的支持,出现僵化结壳。形体更加整饬而内涵趋向苍白,千字一面、千纸类同,书法水平每况愈下。
2. 宦官书法
明代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太监乱政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在太监中培养了一批能书的写字官,由此产生了秉笔太监,代替皇帝批阅奏章,以此擅权,把持朝政,为所欲为。
宦官书法冯保王振刘瑾刘良相戴义鲍忠史宾金忠郑之惠王进德张维诸升毛成孙隆刘若愚萧敬……特别是那些衙门内的写字官员,他们整日与毛笔打交道,其书必有可观者,但在史料中关于他们书法情况的记载少之又少。
他们的书法基本上也是“中书体”的影子,这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加之对于宦官少有贤者的偏见,薄其人便恶其书。虽善书者众多,但书法作品流传很少,在书坛上被人们忽视,也就不足为奇。
3. 善书状元
书法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诸生考试和殿试中,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排名的先后。
明朝共举行了88次会试,产生了89名状元。他们应当都是如申时行那样“词札兼美”的优秀人才。据相关史料记载,状元中善书且较有影响者就有20余位。
善书状元黄观胡广曾棨陈循商辂彭时罗伦吴宽谢迁毛澄顾鼎臣杨慎罗洪先申时行张元忭朱国祚焦竑朱之蕃赵秉忠张以诚韩敬文震孟刘理顺……不可否认,明代状元中没有出现划时代的书家,大都是喜爱翰墨的工书者,即便较突出的吴宽、朱之蕃、文震孟等,仅可称“能”而已。这与他们长时间浸染于应付科举考试的“中书体”有关,或因得中状元后,只着眼于仕途,无意于翰墨之小道。
吴宽 《种竹诗卷》(局部)
文震孟《行书诗轴》(局部)
朱之蕃《跋王羲之》
杨慎《留赠杨判官与哭晁镜湖太史墓诗册页》
4. 心学书家
明代初期,程、朱“理学”在社会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书法在审美意识上也出现了“尚理”倾向,程式化的“中书体”书法一花独放。
待陈献章的心学崛起,艺坛吹入了一缕春风,其独特的“茅龙书”为书坛带来了新气象。
陈献章《七言绝句轴》
此后,心学大师王阳明理论体系形成,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书法学习,虽不及悟道及诗文所下工夫多,但才气及悟性,在书法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且常以书法的形式,将心学思想及道义精神寓于其中,故其笔墨中更能体现出书法载道的作用。
王阳明《即事漫述诗轴》
继之李贽的“童心说”推波助澜,文艺界的思想产生非常大的变化,人们开始突破藩篱寻找自我,出现了诸如陈淳、徐渭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书家。
陈淳《茉莉图》
5. 画家群体
朱元璋提倡简朴,反对奢侈,在宫殿中不喜金碧辉煌的绘画,而愿用书法饰之,表现出明显的重书抑画现象。
宫廷画家赵原盛著周位蒋子成边景昭商喜石锐练川马轼李在倪端马时旸孟思贤林郊郭纯谢晋周文靖倪端王绂边文进林良吕纪夏昶朱芾……明代朝廷没有成立画院,将宫廷画家与工匠同样储置于仁智殿,授以锦衣卫官职,因此,很多工画者不愿为之。
商喜《岁朝图》
宫廷绘画不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卉,皆以严谨整饬的工笔为主,有时也用小写意作为辅助,所以画家们对书法也以楷书为主要学习对象。一是通过楷书的学习来锻炼用笔能力,提升绘画的线条质量及内涵,二是为了绘画落款的需要。
边文进、王绂 《竹鹤双清图》
此外,写意画的挥洒大都需要书法功夫,林良虽以善花鸟为名,其书法造诣不同一般,不但能楷书,草书亦功夫不凡,从其题款中可知一二。
林良《灌木集禽图》(局部)
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不少职业书画家,被称为明代四大画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职业画家沈周唐寅文徵明文彭文嘉陆治王穀祥陆师道陆士仁周天球钱穀彭年孙枝王穉登朱朗居节……他们不在宫廷服务,没有规矩障碍和思想束缚,为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修养,在前人的绘画基础上加大了诗词书法印章的融合,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沈周《雨意图》
唐寅《秋风纨扇图》
6. 文学书家
明初沈度、沈粲兄弟的书法为永乐皇帝朱棣所喜爱,成为“中书体”书法的鼻祖。同时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内阁大臣的诗文风气大兴,形成了笼罩朝野的“台阁体”。两者成为朝野诗文、书法不能逾越的标准。
文学书家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金幼孜胡广李时勉陈敬宗王直王英李东阳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归有光王廷相康海王九思李应祯李攀龙王世贞王世懋唐顺之王慎中……杨士奇《跋明谢环〈杏园雅集图〉》
之后思想的变化使明代书法和诗文的发展也随之改变:正统至成化年间是觉醒期,诗文上李东阳的“茶陵派”突破了“台阁体”的束缚,对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东阳《王尚文墓表卷》
正德至嘉靖时出现复古高潮,文学上出现了“前后七子”,以书法学习的“太似不嫌”为证据,来证明其复古文学思想的正确性。
王世贞《跋北宋文同〈墨竹图卷〉》
嘉靖后期至隆庆阶段,出现了反复古倾向的“唐宋派”,在书法上也出现了由不学宋人到学习宋人为时尚的转变。
吴宽《韩夫人墓志铭》 (局部)
明末,文学与书法上都表现出保守与创新多元发展的局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可忽视。
明代社会风尚集中展示,建筑学、民俗学书法全方位覆盖
在城市高度发展的明代,上至皇宫内院、达官贵人,下到文人学子、商贾农家,不论是楼堂馆所、园林别墅,还是家居斗室、书斋寒窗,都喜欢用带有文化气息的书法来装饰,表达自己的身份品位或格调情操。同样,碑志书法、刻帖书法以及书法鉴藏也是研究明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毫不夸张地说,明代社会已将书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1. 建筑与匾额、对联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聚集地,各种政府衙门、寺院庙宇、石碑牌坊、楼堂馆所、商铺店房、学校书院、名胜古迹等牌匾书法,是城市不同于乡村的重要标志,形成了一条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为了高雅时尚,各种建筑皆命名书匾,饰配对联,充分体现出了明代书法与城市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王阳明故居
2. 碑志书法
历代朝廷及社会上层皆重视隆重的宗教仪式及大型文化活动,对此大都制作纪念碑“大书深刻”以存长久。
最高级别者是以皇帝的名义为重要学宫、庙宇及对山川神灵祭祀所作的御制碑,次之者是皇帝御赐寺庙名号的“敕赐碑”。明朝佛教、道教甚至外来教都非常活跃,普通的寺庙道观建筑遍布全国各地,所刻纪念碑的数量可想而知。
明《御制大觉寺碑》
明代也有明确的立碑作志制度,碑文大都请翰林院官员撰写,书丹任务则由“书办”的中书舍人承担。
令人惊叹的是,明代还有众多太监碑的树立,是太监在宫中擅权的缩影,从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不为世人所知的史实。
明《太监刘公墓表》
3. 社会风尚
在匾额样式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对联书法的样式也随之形成,并开始在社会上大为流行。
同时,斋室壁上悬挂书法习俗的盛兴,书法收藏、刻帖的大盛,以及大字书法热的流行也都渗透到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明《真赏斋帖》
下:明《停云馆帖》
董其昌《周子通书轴》
明代书法研究最新成果,纠正前人谬误;
36万字,150余幅图,还原真实的明代书法发展轨迹
张金梁教授长期从事于明代书学研究。与当今书法史专著基本是发展史、风格史、鉴赏史不同,本书首次聚焦书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
书中通过考证分析,纠正前人错谬。
如,“中书体”与“台阁体”,纠正将明代文学应制诗文样式的“台阁体”,冠以“台阁体”书法之名,实为张冠李戴。
再如,“叠篆”与“九叠篆”。“叠篆”,是为了官印印面充满而增加图案性,将篆字的笔画盘旋曲折,层层叠合而成的篆书体。“九叠篆”则为明代相对低级官员专用的官印,其印每个字都要有九层横画,不能随便增减。后来,人们将前代类似形式的印文也称为“九叠篆”。“九叠篆”由狭义变成了广义,成了“叠篆”的代称,以新概念去衡量旧事物,实为谬误。
此外,新观点的提出也引发新的思考。
如,明代书法自清梁巘《评书帖》提出“尚态”后,似乎成为定论,一直被后人所喜用。“态”的内容是什么,梁氏没有解释,但对比他同时的“明季书法竞尚柔媚”之论,便知其“态”的内涵就是“柔媚”。此外又有明代书法“尚趣”说。作者对二说进行全面考察研究,提出明代书法有“尚理”倾向。
所谓“理”,一为抽象的道理、理性,是当时程朱理学在书法上的反映,它潜在于人们的思想深处,一直左右着书写者的心态、性情;二为具象的原理、理法,它是时代风尚落实到书法形式上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为书法的复古现象和对法度的程式化追求。
全书36万字、150余幅图、16开、460页,从横向到纵向,全面梳理明代书法与万象的社会文化。
装帧设计上,保持上海书画出版社惯有的品质,内文四色全彩色印刷,封面以精装纸面+护封,采用烫白、烫棕+压凹特种工艺,以画册的品质出版做专业的著作。
图书目录
自 序 1
绪 论 1
第一章 明代书法与政治 1
一 皇帝赐书与政治 1
二 明代宫廷文书及文字制度 7
三 殿阁书办与中书体 18
四 宦官与书法 47
第二章 明代书法与科举教育 57
一 书法碑刻在官学中的宣教作用 57
二 明代官学中的书法教育 64
三 朝廷书法专业教育 87
四 师徒传授及书法世家 97
第三章 明代书法与哲学 103
一 明代书法“尚理”倾向 104
二 “心学”陈献章与书法 119
三 “心学”大师王阳明与书法 133
第四章 明代书法与文学 157
一 “中书体”与“台阁体” 157
二 “茶陵派”的诗文与书法 167
三 “太似不嫌”——以书法为依据的文学复古 190
四 书法与文学的“唐宋派” 202
五 天趣性灵——“公安派” 211
第五章 明代书法与绘画 217
一 明代宫廷画家 217
二 明代社会中的画家与书法 231
三 明代书法对绘画的影响 264
第六章 明代书法与城市建筑 273
一 明代的建筑与匾额 273
二 衙门匾额及牌坊 285
三 学府、文庙及文人斋室匾额 294
第七章 明代碑志书法 317
一 纪念碑 317
二 庙 碑 334
三 墓碑志 364
第八章 明代书法与社会风尚 379
一 对联书法样式的成熟 379
二 斋室壁上悬挂书法习俗的盛兴 389
三 书法收藏与刻帖 396
四 明代社会上的大字书法热 416
参考文献 435
本次新书首发
我们依旧提供两种版本
版本一:普及版
定价:268元
首发特惠价:208元
版本二:限量签名钤印版
限量200册
售价:268元
《万象:明代书法与社会文化》
张金梁 著
2023年12月
定价:268元
售价:208元
签名钤印版
(限量200册)
售价:268元
您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