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
发布时间:2025-09-09 14:11 浏览量:4
生平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5 年 5 月 18 日出生于江西广信(今江西省上饶地区)。其祖、父两辈均为清代武官。家中六个孩子,张恨水排行老大。张恨水自幼聪慧好学,6 岁入私塾,习读 三百千和四书五经等典籍。不到半年时间读完 12 本书,以少年才子闻名乡里。
10 岁那年,随父亲到江西黎川赴职,开始迷上《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随后,便有意识四处搜求小说来读,萌发出写作的热情。1909 年,入新式学堂就读,开始阅读《时报》《民呼报》《民立报》一类的报纸,以期跟上时代的步伐。两年后,考入南昌甲种农业学校,开始学习理化课程,并立志留学、科学报国。此时读了《小说月报》,对于翻译的短篇小说很欣赏,奠定了文学基础。
1912 年,十七岁的张恨水本欲去英国留学,其父却因急病突然离世,家庭经济来源中断。迫于生计,辍学随母亲回到故乡潜山县开始自学。次年,考入孙中山设在苏州的 “蒙藏垦殖学校”。求学期间,是 “鸳蝴派” 书刊的热心读者。仿效此派作者的写作套路,撰写了短篇小说《旧新娘》和《梅花劫》,寄给《小说月报》。稿子虽未被采用,但收到主编恽铁樵肯定此稿的回信,深受鼓舞。1913 年秋,垦殖学校解散,被迫返乡,在失学苦闷中写下一部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青衫泪》。同年,被母亲一手包办了婚事,妻子名叫徐文淑。包办婚姻使张恨水十分苦闷,排解苦闷的方法仍是读书和创作。
1914 年,远赴汉口,投奔本家叔叔。在叔叔办的小报当编辑,每日写些补白文章,开始以笔名 “恨水” 发表。“恨水” 出自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中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句。在1914 年 12 月至 1915 年 10 月期间,放弃报馆工作,加入文明话剧团四处演出。这段剧团演戏经历,使他体悟到漂泊之苦,从此安心在家乡自学自修。
1918 年,经友人郝耕仁介绍,去到芜湖,经考核被任命为《皖江日报》副刊编辑,从此正式加入报纸新闻业,并在《皖江日报》上开始连载其写的长篇小说《南国相思谱》,正式走上作家的道路。同时,每天写一段《小说闲评》,另外又找了两个朋友的笔记,也放在副刊上连载,打破了芜湖新闻界只用剪刀办报纸的记录。在芜湖期间,又撰白话短篇小说《真假宝玉》和白话中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小说迷魂游地府记》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 “解放与改造” 上刊出,两篇小说均被姚民哀收入《小说之霸王》集子中。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新青年》杂志提倡新道德、新文学。这极大鼓舞了张恨水,辞去《皖江日报》总编辑的职务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到北平后,经友人王夫三的推荐,为《时事报》驻北平记者秦墨哂做事,后因结识著名报人成舍我,并兼任《益世报》当助理编辑(实为校对),一年后改任天津《益世报》驻京记者。次年,又兼任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是年,全家由潜山移居芜湖。身为长子的张恨水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到北大读书的愿望终因生活所累未能实现。1922 年,创作出反映安徽政潮的长篇小说《皖江潮》,在芜湖《工商日报》发表。这标志着他开始摆脱旧式言情小说的窠臼,走向讽刺与谴责的社会言情叙述风格。1923 年,又担任《世界通讯报》总编辑,在数月之后离开,转而为上海《新闻报》《申报》写通讯。不久,离开《益世报》,协助成舍我创办联合通讯社,同时兼任北京《今报》编辑。1924 年,加入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晚报》,负责《世界晚报》的副刊《夜光》的编辑工作,小说、散文、诗词、小品、掌故、笔记、谈戏等等。
张恨水一生共计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在小说之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诗词、剧本,全部作品在 3000 万言以上,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 “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 之称。张恨水的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成功对旧章回小说进行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 "章回小说大家" 和 "通俗文学大师" 第一人,被老舍称为 “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恨水的作品更是电影公司争相改编的范本。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聘为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7 年 2 月 15 日张恨水病逝于北京,享年 72 岁。
主要作品
《春明外史》
1924 年开始连载,是张恨水的成名作。小说以记者杨杏园的视角,描绘了北平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既有对官场腐败的揭露,也有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作品采用 “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 的结构,将众多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展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北平的社会风貌。
《金粉世家》
1927 年开始创作,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主线,描写了金铨总理一家的悲欢离合。小说通过 “金粉世家” 的兴衰,揭示了北洋军阀时期豪门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作品借鉴《红楼梦》的结构手法,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是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的代表作。
《啼笑因缘》
1930 年开始连载,讲述了富家子弟樊家树与歌女沈凤喜、豪门小姐何丽娜、江湖侠女关秀姑之间的恋爱故事。小说融合了言情、武侠和社会批判元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道德观念。作品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成为民国通俗小说的经典之作。
《八十一梦》
1939 年创作,是一部寓言式小说。作品通过一系列梦境,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和官场腐败。小说采用荒诞的笔法,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思想性。《八十一梦》是张恨水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虎贲万岁》
1943 年创作,是一部纪实性长篇小说。作品以常德会战为背景,描写了中国军队 57 师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小说基于真实史料创作,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歌颂了中国军人的爱国精神。《虎贲万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抗日战争中重大战役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学影响力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传统,下启现代通俗小说新风。他在保持传统章回体形式的同时,融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通俗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张恨水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深受各阶层读者的喜爱。他的小说常常在报纸上连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被誉为 “民国第一写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其社会影响。
张恨水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受到一定关注。《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海外拥有一定的读者群体。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对海外汉学界研究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如鲁迅、茅盾等新文学作家,但张恨水的作品仍然为世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张恨水被老舍称为 “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茅盾评价他 “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俗文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