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首霸气十足的帝王诗词,谁的最霸气?
发布时间:2025-07-10 04:32 浏览量:1
01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公元975年,南唐都城金陵被北宋军队攻破,三十八年间积累下来的三千里山河就此宣告结束。这一年,作为南唐国主的李煜,与国家共同度过了近四十年的时光。
前半生,他的生命中,有华美的宫殿,俊丽的美女,自在的生活;后半生,国破家亡,尊严尽丧,亡国时对着宫娥垂泪。
或许确实如苏轼所言,只有个人欢乐而无生民关怀的李煜注定是要经历亡国的,但这最后的离别却是他最真挚的反应。
辞庙时和宫女对泣。真风流多情才子,不过还是得说不适合当皇帝。
他是南唐末代君主,更是词坛的“千古词帝”。他前半生的词如“花明月暗笼轻雾”,尽显宫廷的绮丽柔靡;亡国后的作品却字字泣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个人悲痛升华为人类共通的哀感。从“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风流,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绝望,其词以赤子之心破格律之限,用血泪开辟了宋词婉约派的先河。王国维评其“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正是对这位“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亡国之君最深刻的注解。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南唐 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李煜冒雨登舟离岸至江心时,回头凝视了他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古城金陵,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并写下了这首诗。
命运对于李煜是残忍的,他凝视着这个曾经给予自己欢笑的国家,如今,却不再属于自己,伴随着屈辱和悔恨,他也无能为力。
云烟笼罩着四处的峰峦,如同愁绪千片;细雨滴打着远行小舟,如同悲泪万行。
人生最绝望的,是看着曾经的美好,亲眼幻灭。
02
咏雪竹
明 朱元璋
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大雪纷飞的时候,厚厚的积雪压在竹枝上,将竹子压弯了腰。然而,即使在困境中,竹子也努力保持高洁的品质,不肯折断,没有触碰到地面的泥土。
等到漫长的冬夜过去,太阳升起之时,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那些被雪压弯的竹子,便会重新挺立起来,一定会与天空一样高。
这首诗虽然短,却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坚韧不拔的坚定信念,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中有光,就有希望,就有无限可能。
03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首,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九月,是曹操大败乌桓后,得胜归来的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堪称中国最早的山水诗的佳作。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了地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句,描绘了大海的远景,茫茫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后二句进一层描写,写所见近景,“树木”“百草”写的是景物之静;秋风萧瑟中的海面洪波巨澜,此为动景。紧接着,“日月之行”四句是虚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诗人看到汹涌的海水,幻想出丰富的景象,传达出了作者的壮志情怀。“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两句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因而与全诗内容并没有太大关系。
04
《题菊花》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别具一格,以其磅礴的气势与独特的韵味,历经千年而魅力不减。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诗人开篇便点明时节,在秋意渐浓的九月八,菊花即将盛放。“我花” 二字,将菊花赋予了诗人的自我色彩,菊花不再仅仅是自然界的花卉,更是诗人精神的象征。“百花杀” 则以强烈的对比,凸显出菊花盛放时的傲然与霸气,仿佛在宣告一种新秩序的到来,寓意着诗人对传统格局的挑战与突破。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句进一步描绘了菊花盛开的盛景。那香气冲破天际,弥漫长安,整个都城仿佛都被披上了一层金黄的铠甲。“冲天” 二字,将菊花香气的浓烈与不羁展现得淋漓尽致,象征着诗人的抱负与志向直冲云霄。“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勾勒出菊花盛开时的壮丽,也暗示着诗人心中那股改天换地的力量,犹如即将出征的战士,气势恢宏,锐不可当。
这首诗创作于黄巢科举落第之后,表面上是咏菊,实则是诗人借菊花自喻,抒发其怀才不遇后的愤懑与对未来的期许。菊花在诗中成为了力量、勇气与变革的象征,它代表着诗人不甘于平凡,渴望打破现状,成就一番大业的壮志豪情。黄巢虽未在科举之途上获得成功,却以诗歌为剑,在文学的天地里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让后人得以从这短短四句诗中,领略到一位乱世豪杰的不羁与豪迈。
05
大风歌
汉 ·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刘邦亲自出征平叛。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到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出了这首《大风歌》。
06
垓下歌
秦·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江东子弟兵,破釜沉舟,誓死决战于巨鹿之野。面对数倍于己的秦军,项羽没有退缩,他身先士卒,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那一刻,项羽仿佛战神附体,所向披靡,秦军闻风丧胆,溃不成军。巨鹿之战,不仅解救了赵国之围,更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为推翻暴秦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英雄的路途总是充满坎坷。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尽管项羽勇武无双,但面对刘邦的智谋与团队的协作,他逐渐处于下风。最终,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被围困,四面楚歌。夜深人静时,他听着远处传来的楚歌声,心中满是思乡之情与无尽的悲凉。他深知大势已去,却仍不愿放下尊严与骄傲。
面对虞姬的深情与忠诚,项羽挥剑起舞,唱出了那首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声中,既有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也有对未来无望的哀叹。虞姬含泪和歌后,为免项羽分心,毅然拔剑自刎,以死相随。这一幕,让在场的将士无不泪目,也深深触动了后世人的心。
最终,项羽突围至乌江边,面对追兵与江水,他选择了自刎以谢江东父老。一代英雄,就此陨落。但他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项羽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勇气、爱情与悲剧的传奇,让人感叹不已。
项羽虞姬殉情诗
项王籍,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有骏名骓,常骑之。及军败垓下,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四面皆楚歌,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歌数阕。歌云: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云: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王泣数行下,谓姬曰:“善事汉王!”姬曰:“妾闻忠巨不二君,贞妇不二夫。请先君死。”项王拔剑,背而授之,姬遂自刎。姬死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
07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
上阕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词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仅描绘了北国的雪景,也表现了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中无限延伸扩展,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词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银蛇”“蜡象”的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展现了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的壮丽景象。
下阕通过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评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和胸怀。词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展现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同时也表达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点出全词的主题,表达了对新兴的无产阶级,对英雄的革命人民的衷心赞美。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充分展示了豪放、磅礴的风格。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气势恢宏、意蕴壮美,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这首词不仅是艺术上的佳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不仅描绘了北国的雪景,更通过雪景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新时代的期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沁园春·雪》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革命家的非凡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