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从四品又都是省府,江宁知府与苏州知府哪一个含金量更高?

发布时间:2025-09-07 17:07  浏览量:1

假如有人问起:清代十八省份(不算后来多出来的新疆、台湾、东北这仨)里,真正的“头号强省”,是哪一个?我想不用琢磨太久——江苏的大名准能脱口而出。富庶、赋税高、盐铁交通,江南的钱袋子,全都离不开江苏。真正让人琢磨的,反倒是省里两大府——江宁和苏州。按理都是省府、品级也一个样,为啥还总有人拿这俩府较劲,说到底,谁更“硬核”呢?我前阵子听了两位退休干部在茶馆耍嘴皮子“争论”:有的说南京(江宁府)稳居江南老大,有的却坚称苏州底盘结实。你说,咱就不信清朝那些个官员没纠结过这事。

我先说个生活里的小插曲。前几天我在南京喝早茶,有个老南京拍桌子说他家祖祖辈辈都看不起苏州那地儿,苏州就会捯饬园林、缝制绸缎;但过一会儿,坐对面的苏州老太太把话一转:“南京有啥?我们苏州每年冬天自己花的钱都够你们吃喝好几辈子!”两人越说越来劲,周围一圈人全乐了,没人真当是生死较量,但心里都有点不服气。这其实和清代两府的较劲差不多,政治面子一拔高,经济账一细算,谁也不肯给对方彻底让步。

说到政治地位,那确实得让南京(江宁府)扬眉吐气。老南京对此很骄傲,毕竟曾经是六朝古都,把皇帝都招来过。清初,江宁顶着“南直隶第一府”的名头,那叫一个风光,谁能不服?顺治二年打下南京后,改名叫江宁,这地儿就跟现在的省会一样,官佐都扎在这,节度使、督抚、大员们日日巡查,谁敢闹事呀?对外是门户,对内是镇桥。你看,历朝换代,江南政权都在这起波澜,甭管明清怎么称呼,拿下南京,大半个南方也算手到擒来。苏州虽富,但一直是个“带头赚钱”的角色,好比你家亲戚有个做生意发家的,却不是家里主事的那一位,这就是苏州常常被南京压着的地方。

但如果谈人口,苏州府那真是“养家里人的大头”。乾隆末年做过一次人口大普查,江苏全省三千多万,苏州在里头占了五百一十万出头,将近三分之一,光看这个数就让人惊叹。你别小看多这几百万头,街头巷尾多一个人就多出两分烟火气,夜市、庙会、教书先生、绸缎铺全都热闹了一圈。老苏州人爱说:“咱们人多分家饭多,日子越过越宽。”这人口一多,跟着经济自然就潮水般起来。

实际上,清代赋税哪家强,答案也偏向了苏州府。乾隆那会儿查账,江苏一年上缴国库近千万两银子,国库的四分之一从这儿流进去,比西南那些贫困省份多出不止一大截。分析省府的细账时,有意思了,苏州赋税竟然高达两百多万两,江宁还不到一半。这种钱粮压力不是谁都能扛,朝廷对苏州府简直又爱又怕——多收点是好的,收不上来怕闹得民怨四起。其实,明朝时,松江苏州就已经交税数全国第一,老百姓都戏说:“朝廷离不开苏松。”很长一段时间苏州都是皇帝眼里的“摇钱树”,可惜收得多,也就是让官员压力倍增。你要是当上苏州知府,这点财务压力,估计晚上得少睡半宿觉。

讲到文化,其实很难不用羡慕的眼光看苏州。进士、举人就像过去考大学高考状元,苏州是一块那种“出人才的地方”。江南文风盛,苏州府头顶上悬着上百个进士,有名有姓的才子如同一街巷的灯火点亮。整个清朝算下来,苏州出了六百多个进士,这不是胡吹,是名实俱在;状元、探花、榜眼,一个接一个,连清廷都要侧目。江宁府相对就寡淡了些,数量不忍直视,不到苏州的三分之一。别说别人,在苏州当地“出个状元”能让街坊十里八村都摆满宴席喝喜酒。说句俗气的,家里有个进士,父母走上街,邻居都要让三分。文化底蕴这方面,苏州的确拔得头筹。

官场里讲究“缺分”,说白了,就是职位的肥瘦难易。江宁苏州同样是省府,都是四品带头,可实际操作起来,苏州府的“缺”更复杂一点。别看官帽上写的是知府,底下实则事情多得拍案叫绝。钱粮征管,民风刁钻,苏州知府的座椅都比江宁多个“疲字”。清朝官员尤其怕苏州那种“赋多逋欠”,一不留神亏空就像漏雨,官卸任时背着一屁股烂账少不了被弹劾。这种位置,十个上去当知府的,五六个下来不是亏损就是伤筋动骨,哪里能轻松混日子?苏州下属官员也多,三个同知都盯着钱粮这块大坝,仿佛财经大管家,谁敢有一丝疏漏?江宁做不到这细密,全省同知多数只配一个,苏州真算得上朝廷重心。

你看着这几场较劲,说起来仿佛苏州府一路碾压江宁府。但真要细提,两者其实也算半斤八两,不分伯仲。你说做官,江苏府头,无论哪一个,都是升官路上的跳板。往往一个人干完苏州知府,拍拍屁股就能进京做道台,江宁也差不多,讲讲资历、关系、政绩,谁也不肯说自己差。苏州的官多了几门功课,江宁的人多了几张面皮,说到底,多少人在这两个岗位上折戟沉沙,多少人又从这里一跃成名,任凭世事难料。

有时候我挺羡慕那个年代的风气。清早,一个知府坐堂,身旁高高低低的吏员忙着写文书,院外老百姓在墙根踩着落叶唠嗑。如果是苏州,可能还夹杂着书声,绸缎商贩熙熙攘攘。如果是江宁,兴许多一层军府大气,旗人马队走过,院角一声“皇上有旨”。两座城市像是两种人生,一个富贵却不掌权,一个掌权却不想太富。到底哪一个更有分量?恐怕一百个清代官员,一百个不同说法。

其实,这两府的较劲,换到现在还在延续。南京和苏州的老百姓谁都不服输,谁都在自家客厅里说自家是“江南心脏”。人世间事,说不明讲不透,正如茶馆里两位老人对话,人生哪有绝对的胜负?只是在那清朝的行政档案、赋税薄页里,留下了一长串家国分明、风月无边。你说,究竟是要手握权柄,还是手捧家业,这道选择题,怕是到今天也没人能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