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3首经典压卷之作,意境深远!
发布时间:2025-09-09 12:47 浏览量:2
01
《早发白帝城》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它是被誉为李白最惊风雨泣鬼神的一首诗,是唐诗寓情于景的巅峰,是纵贯唐初、盛唐、晚唐三个时期的唐诗压卷之作。它将诗人重获自由之后,那种惊喜和畅快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就是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于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回之时,其意在于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七言绝句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精炼的语言、奇妙的想象、极致的夸张和奔放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水流湍急、舟行若飞的壮丽景象,更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绝处逢生后难以抑制的狂喜和轻松快意。短短二十八字,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彩云、千里、猿声、轻舟、万重山),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语言极其凝练,却营造出恢弘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清新俊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全诗气势飞动,境界开阔,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誉为“神品”。
02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盛唐绝句的璀璨之星,在盛唐诗歌的灿烂星空中,王之涣以其独特的光芒闪耀至今。他虽诗作留存不多,却凭借仅有的几首经典,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之涣出生于公元688年,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他出身于太原王氏,这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但到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一辈,官职不过县令,家族已逐渐成为普通仕宦之家。
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成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十几岁便精通经籍,擅长作文章。少年时期的他,崇侠尚武,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然而,他在科举之路上却并不顺利,屡举不第。
开元十四年(726年),39岁的王之涣在父母双亡后,依靠父亲的官职荫袭,担任了冀州衡水主簿。在任期间,他娶了衡水县令李涤之女为妻。但好景不长,因才高气盛,他遭人诬陷诽谤。不愿为了官职而折腰的王之涣,毅然辞去了官职,带着妻子赋闲回乡。
王之涣还曾远游边塞,写下了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这首诗以其磅礴的气势、苍凉的意境,将边塞的壮阔与荒凉、戍边士卒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边塞诗的经典代表。
在游历过程中,王之涣常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等诗友连唱迭和,在盛唐诗人圈子中享有盛誉。《集异记》中记载了一次他和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的雅集。在一次宴会上,几位歌女弹唱助兴,他们三人约定,歌女唱谁的诗多,谁就是最优秀的诗人。结果,当歌女唱出“黄河远上白云间”时,王之涣得意地笑了,因为他的诗得到了歌女的传唱,也证明了他在当时诗坛的地位。
天宝元年(742年),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年逾五十的王之涣再次入仕,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他为官清廉,理事公正,颇受百姓称道。在文安县任职期间,还留下了“智审黄狗”的轶事传说。
然而,天妒英才,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刚刚上任不久,便染病不起,年仅55岁就病逝于官舍。一代诗人就此陨落,但他的诗作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王之涣的诗作散失严重,留存至今的仅有六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但这六首诗首首都是经典,每一首都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水平。他擅长边塞题材,诗作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尤擅绝句,被称“盛唐无出其右”。其诗意境壮阔雄浑,音韵流畅铿锵,情思高远深邃,富有启示性,反映出盛唐诗人开朗的胸襟。他以简洁而深远、慷慨而真挚的叙事风格,善用夸张的修辞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塑造出了灵动奇绝的诗歌意境。
03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创作背景: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创作时间虽无确切记载。该诗以武昌黄鹤山传说开篇,借仙人乘鹤典故引出黄鹤楼时空变幻之景,继而描绘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等实景,最终以日暮烟波中的乡愁作结。
全诗打破七律格律束缚,前四句三次叠用“黄鹤”意象而未显重复,后半部转承自然融入律法规范。
严羽《沧浪诗话》将此诗列为唐人七律之首,李白《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均可见模仿痕迹,讨论诗中“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句通过虚实相生手法,形成吊古怀乡的苍茫意境。现存版本存在“黄鹤”与“白云”的文本差异,以宋初李畋《该闻录》记载为重要分界点。
欣赏:
他是盛唐诗人,以一首《黄鹤楼》名垂千古,被誉为“七律压卷之作”。李白登黄鹤楼见其诗曾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足见其诗才之绝。 崔颢早期诗风浮艳,后经历边塞军旅,转为雄浑苍凉。其代表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将时空浩渺与人生怅惘融为一体,开创了唐诗中“气象雄浑、意境深远”的新境界。 这位诗名虽高却生平成谜的才子,用寥寥数首存世之作,在盛唐群星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一席——正如黄鹤楼因他的诗笔而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