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在送别时写出一个名句,意境深沉悠远,惊艳后世1000年
发布时间:2025-08-15 10:58 浏览量:3
在古代社会,送别往往有着隆重的仪式感。送别地点一般选在南浦、灞桥、谢亭等约定成俗的地方,然后设酒饯别,折柳祝福。当然,文人们要展露风雅,现场即兴吟诗赋词,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古人之所以非常看重送别,一方面是古人强调人伦关系、重视亲情友情;另一方面,由于那时候的交通、通讯方式落后,医疗、食宿条件差,亲友离别就意味着开始了一段未知的冒险,甚至有可能就是永别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这就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写《别赋》的原因。
由于送别,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诗歌体裁——送别诗,来抒发人们离别之情的诗词,历代的诗人们写出一篇篇情深意浓的诗歌、一个个意境深沉悠远的名句,这些诗歌风格各异,有豪放旷达的,有含蓄委婉的,还有的是言浅而情深。
年轻的王勃写得豁达开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强悍的高适写得豪迈奔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优雅的王维写得真挚深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朝的一位诗人在送别好友时,写出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出一个意境深沉悠远的名句,让人眼前一亮,惊艳了后世1000年。
这位诗人就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刘子翚(音:huī,展翅欲飞的意思)。
刘子翚(1101~1147年),字彦冲,号屏山,人称“屏山先生”。刘子翚的父亲刘韐(音:gé,意为赤色的皮蔽膝)是一位非常有气节的英雄人物,岳飞参军不久,刘韐就慧眼识珠,立刻提拔岳飞为队长。靖康之变后,刘韐奉命出使金国,金人欣赏刘韐的才能,就想招降他。刘韐坚贞不屈,他沐浴更衣,写下遗书后,毅然悬梁殉国,遗书只有短短的三句,却字字千钧:“国破圣迁,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听到这个噩耗后,27岁的刘子翚与两位哥哥刘子羽、刘子翼一起扶柩返回建州崇安(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安葬,守孝三年后,南宋朝廷任命他为兴化军通判。后来,刘子翚因病辞去官职,回到武夷山,专心讲学传道。
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在建州去世,临终之前,他将14岁的朱熹托付给好友刘子翚,嘱咐朱熹道:“吾即死,汝以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
刘子翚没有辜负好友的嘱托,他没有亲生子女,视朱熹为己出,给朱熹取表字“元晦”,并且将自己的理学心得倾心传授,朱熹“朝夕于之侧”,“顿首受教”。朱熹后来能成为儒学大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刘子翚实在是功不可没啊。
张嵲(音:niè,意为高耸险峻的山),字巨山,襄阳人,宋朝诗人、官员。刘子翚的大哥刘子羽在镇守四川的时候,赏识并举荐了张嵲。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张嵲出任福建路转运判官,来到了建州。
刘子翚热情接待了大哥的故交,由此两人也成为了好友。两年之后的绍兴九年,张嵲被调回京都临安,出任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在送别好友的时候,刘子翚写出了这首清新优美的送别诗:
《绝句送巨山》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首句的意思是,张嵲来到福建,在山中寺庙里寄居了两年。寄迹一词的意思是暂时在外乡停留或居住,这一句表明了张嵲的客人身份,为下一句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诗中的“一笑”用得恰如其分,张嵲来到偏僻的福建刚刚两年,就“翻然”接到回京都的调令,他能不喜笑颜开、开怀大笑吗?能回到权力中枢,意味着好友得到信任与重用,刘子翚的“一笑”当然也是真心为好友高兴而笑,但这笑声里也隐含着他俩在离别时故作的洒脱吧。
如果继续这样写下去,写自己在深夜还徘徊在好友的暂居之处,虽然也能表达离别的不舍与无奈,但那就落入俗套、直而无韵了。刘子翚非常聪明,他转换了一下角度,将眼光投向了夜空中的一轮明月。
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托物寄情是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赋予某种物象以人格特质,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而给人含蓄、委婉、深沉的美感享受。
明月是诗人们最喜欢用的一种物象,被人们赋予了思念、团圆、永恒、高洁等多个寓意,像唐朝名相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一诗中,以明月寄相思,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千古名句;宋朝才子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里,以明月盼团圆,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大诗人李白用明月表达对王昌龄的思念和祝福,他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而王昌龄意领神会,他在《送柴侍御》一诗中也写明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刘子翚也采用这种抒情方式,他没有继续抒发离别之痛,而是巧妙地将明月拟人化,通过明月来描绘离别后的景象,写出了全诗最后的精彩两句,“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道您已经离去,夜深之时,它还像以前那样,悄悄地照进书房的窗户。
这一名句,语言平淡自然,感情含蓄深沉,意境深沉悠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刘子翚对好友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
这一精彩名句的出现,使人们的眼前为之一亮,不但记住了宋朝这位诗人的名字,也使这首诗惊艳了后世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