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北伐:黄道周的“书生军”与隆武帝败局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5-09-08 16:03 浏览量:1
公元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国号“南明”。
一、南明的“书生”:
1645年,兵部尚书黄道周,自掏腰包招兵,北伐清军,想挽救风雨飘摇的明朝。
这个黄道周,福建人,年轻时是个“才子”,后升到大学士,算是一个“文官大佬”吧。
可是一个文官,又没有一点打仗的经验,你带什么兵呀,那不跟读天书一样吗?哪来那么大的自信呐!
原来呀,南明朝中缺少银子,作为兵部尚书又自命不凡,他筹集三千多兵马,一个月的粮饷,从福建出发,还梦想着一战成名,真是痴人说梦。这支“书生军”没有训练,没有作战计划,就剩下一腔热血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施郎的“实战派”建议
当时黄道周的手下,有个叫施郎(后来降清,改名施琅,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功臣),他是个能打的武将啊,眼瞅着这样一支队伍去打强大的清兵,那不是以卵击石吗?
所以他极力建议黄道周挑选少数精锐,直奔赣州城,以朝廷的旗号,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集结军队,然后再北伐。
可黄道周刚愎自用,把他的建议当成耳旁风,总觉得自己面子大,在北伐途中,振臂一挥自然百应。把施郎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施郎不愿跟着这群“书生军”送死,便自己回到了福建。
三、找不着北了,最后成了“无头”的苍蝇
黄道周进入徽州后,连路都摸不清了,你说还打什么仗啊?本想着找到南明将领金声,和他汇合,可笑的是就一山之隔,却找不到人,他等到的是金声战败,被杀的消息。
金声死后,黄道周又突发奇想,转战江西,寄希望策反清军中的汉将,来反败为胜,然偷鸡不成蚀把米,策反失败,招来清军的围攻,那真是兵败如山倒,黄道周在乱军中,被清军俘虏,押往南京。
清军派大名鼎鼎的洪承畴(原明朝将领),对其劝降,但这书生骨头尚硬,就是不从,最后被处死。
四、兵部尚书的黄道周,为何自掏腰包招兵呢?咱得说说南明的局势
南明皇隆武帝朱聿(y u)键——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像个“书童”,根本动不了军队。
朱聿键,图片来源于网络
福建的郑芝龙、郑鸿逵兄弟,曾扶持唐王朱聿键登基,也就是“隆武帝”,所以居功自傲。
郑芝龙:海盗出身,日本经商时娶了个日本娘们,王八走了鳖运。后被弘光帝封为南安伯,隆武帝又封他为平国公,成为南方一霸。(郑成功的父亲)
皇帝要北伐,他根本无心,出于面子,郑芝龙派郑彩去了江西,但背地里交代他要按兵不动,仗还没打就跑回了福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糟糕的是,浙江东部的鲁王朱以海独揽大权,也不听隆武帝的调遣。
整个南明,就成了一盘散沙。
五、隆武北伐的“悲剧”
最后隆武帝不得不亲征江西西。但他缺兵少粮,仓促出发。清军早已提前占据江西要地,败局是冥冥之中。
加上郑芝龙、郑鸿逵等地方要员,不听中央指挥。南明的军队就像一只迷途羔羊,无头苍蝇,乱跑乱撞。被清军步步逼近。
1646年,福州陷落,郑芝龙投降,隆武帝被俘,这场“空中楼阁”的北伐,最终崩塌在清军的铁蹄之下,南明没了。
六、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1、战略失误,体制弊端。
隆武帝雄心尤在,缺乏军事力量支撑。
2、地方割据、军阀混战,中央指挥系统失灵体。
3、财政困难,国力弱,使得“书生军”抵御强敌。
4、内部矛盾重重。郑氏兄弟等只想在福建“割据”,中央军被地方势力牵制,形不成一盘棋。
七、历史的教训
这段历史明确的告诉我们,战争不单单需要热情,更要靠科学的战略,坚实的后盾,统一的指挥。
否则,无论有多少“才子”出场,也会败的一塌糊涂!
(部分内容取材网络)
友友们觉得还有哪些没有分析到位的,请在评论区留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