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呜?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真实创作者是谁吗?

发布时间:2025-09-08 10:21  浏览量:4

你背的《三国》开篇词,作者竟是位被流放30年的四川才子,一生比小说还传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句词响起,多数人会立刻想到《三国演义》里的刀光剑影。可你知道吗?这首发遍大江南北的开篇词《临江仙》,并非罗贯中所写,真正的作者,是那位被称作“明代第一才子”的四川人——杨慎。他的一生,比三国故事里的起伏更跌宕,比词中“是非成败”的感慨更戳心。

杨慎的人生开局,堪称“天选之子”。他是四川新都人,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杨廷和是明朝中期的内阁首辅,相当于当朝“宰相”。在书香熏陶下,杨慎的天赋从小就藏不住:7岁能流畅写诗,12岁模仿古人作《古战场文》,字句间的豪迈让文坛老手都惊叹;21岁考中举人,24岁参加殿试,当着皇帝的面写下一篇策论,引经据典、见解独到,直接被钦点为状元,成为整个明朝最年轻的状元之一。

彼时的杨慎,站在人生巅峰:年纪轻轻身居翰林院修撰,父亲是朝中重臣,自己才名满天下,按说只要顺着仕途走,未来不可限量。可他骨子里的“四川人脾气”——认死理、有风骨,偏偏让他走上了一条最难的路。

明世宗嘉靖帝刚继位,就想打破礼制,把自己没当过皇帝的生父追封为“皇考”。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天大的忌讳,违背了儒家传承百年的宗法制度。满朝文武心里清楚不对,却没人敢站出来——毕竟刚登基的皇帝正想立威,谁撞枪口谁倒霉。

可杨慎偏不。他直接上疏弹劾,说“此议非出朝廷,乃由佞臣诱导”,字字句句都在驳斥嘉靖帝的决定。见皇帝不听,他索性串联了300多名大臣,在皇宫左顺门集体跪哭,大喊“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哭声震得宫墙都在响。

这下彻底惹火了嘉靖帝。龙颜大怒的皇帝下令,把杨慎拖出去当庭杖责——这不是普通的打,是能把人活活打残的“廷杖”。杨慎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过去好几次,醒来后接到的圣旨更狠:贬谪云南永昌卫,永远不许回京。〈

这一年,杨慎37岁。从京城的状元郎,变成边疆的“罪臣”,横跨几千里的流放路,他走得遍体鳞伤。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毁灭的打击,反而让他活成了另一种“传奇”。

路过长江时,杨慎站在江边,望着江水滔滔东去,想起自己的遭遇,也想起历史上那些起起落落的英雄。一瞬间,所有的委屈、愤怒、不甘,都化作了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他挥笔写下《临江仙》,没有半句抱怨,只有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历史的通透。后来清代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一眼就看中了这首词,把它放在全书开头,结果这首词火了几百年,反而让很多人忘了它的真正作者是杨慎。

到了云南永昌卫,这里偏僻荒凉,条件艰苦,可杨慎没消沉。他脱下官服,换上粗布衣裳,一头扎进了当地的生活里。他走遍滇南的山山水水,遇到百姓就聊天,看到古迹就记录,甚至还帮着当地人解决难题——有次地方土司叛乱,官府束手无策,杨慎主动出谋划策,帮着平定了战乱,让百姓少受了不少苦。

l更难得的是,他走到哪儿,就把学问带到哪儿。在云南的30年里,他创办了几十所书院,不管是官宦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愿意学,他都倾囊相授。他把中原的文化、礼仪、知识,一点点播撒到边疆,当地百姓都尊称他“升庵先生”(杨慎字升庵),连少数民族的土司都经常找他请教问题。

即便在流放中,杨慎对学问的痴迷也没减过半分。他住的小屋里,堆满了书籍,白天讲学、考察,晚上就挑灯著书。他研究的领域广得吓人: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自不必说,连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医学、农学,甚至是少数民族的语言,他都有深入研究。一生下来,他写了400多种著作,加起来有好几百万字,简直就是一部“明代活百科全书”。其中《升庵集》《丹铅总录》等书,直到现在都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作为四川人,杨慎哪怕流放千里,也始终牵挂着家乡。他在诗里写“锦江烟水思悠悠,千里遥牵万里愁”,字里行间全是对新都故土的思念。而巴蜀文化,也因为他而更添光彩——他的学识、他的风骨,成了蜀学发展的“里程碑”,后人都说“蜀学之盛,自文翁(汉代)之后,惟升庵先生为最”。

嘉靖三十八年,72岁的杨慎在云南病逝。直到他去世30年后,嘉靖帝驾崩,隆庆帝继位,才终于为他平反,追赠他光禄寺少卿的官职。这位漂泊半生的四川才子,终于在死后回到了“正途”。

如今再读《临江仙》,我们读到的不只是三国英雄的兴衰,更是一个文人在逆境中的坚守。杨慎用30年的流放岁月证明:真正的才华,从来不会被地域困住;真正的风骨,哪怕历经风霜,也能在历史里留下痕迹。就像他词里写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他的故事,也和这句词一样,永远留在了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