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续书”后的后悔
发布时间:2025-09-08 06:48 浏览量:3
一本《红楼梦》,不但养活了无数专职“红学家”,也让自媒体流行后的众多“红迷”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红楼梦》写的是什么?无非是简单的生活琐事。然而,丰富复杂的人物个性,精彩绝伦的生活细节,使得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胡适偶然中发现了“甲戌本红楼梦”,拉开了“新红学”研究的大幕。民国时期众多现代文学大家,多多少少与《红楼梦》研究沾点关系,有的还出了专著。读“红楼梦”,不同的人能窥见不同的人事:“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这句,最好的点评。
研究者有写论文出专著。作家,则喜欢写续。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现象。大家熟知的“四大名著”,每个都有不止一本两本的续。被续得最多的一本,就是《红楼梦》。它不但有续作,还有续作之续;不但古人续它,今人依然在续。
不久前,又一次读了刘心武老师“红楼梦续”。准确的说,他的书是“补”。因为“红楼梦”是本残书,基本定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著作,后四十回乃是“被朝廷收买的文人”高鹗续写。刘心武老师经过多年钻研,研究出“红楼梦”不应该是通行的百二回本,而是与“三国”、“水浒”一样,为一百零八回。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第四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五回的“贾宝玉梦游太虚假”,都是从总体上介绍贾府的今不如昔,呈现着“外面架子虽好,内瓤儿却已经空了”的现状。“抄检大观园”那回,三小姐探春给了管家婆子一个大耳刮子后的哭诉,更加强调:贾府的衰亡是必然的。
现行“百二回本”最后,是贾宝玉得了功名,贾府兰桂齐芳的复苏。这可能是高鹗的存心之作,也可能是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思路的改变。因为像“薛宝钗出阁成大礼,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样精彩的章回,才力不逮者很难成就。其实,中国古典小说似乎有个共同的特点,结尾都不好看,“四大名著”也是。
刘心武的续,从迎春出嫁开始。迎春的丈夫,第五回这样伏笔:“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中山狼孙绍祖是个无赖,迎春的父亲贾赦却看上了他。原书有迎春不幸婚姻的描写。续书让她与世无争地每天拿着“太上感应篇”。最后一根白练自尽。懦弱是迎春的个性,这样收场不对榫。鸳鸯之死也比原书恐怖了许多。她用剪刀剪断了自己的气管和血管!
作者倾尽全力塑造的黛玉宝钗之死,更不能接受。林黛玉还泪而尽,粒粒泪滴变成了红色的珠子,有点令人称道的想象。而让黛玉在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沉湖自尽,并将腰上玉带挂在树梢,解释“玉带林中挂”,委实太牵强。大多数研究者理解这句谶,林黛玉最终死在树林里。他让黛玉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羽化登仙,好奇怪。
同一首诗里的“金钗雪里埋”,显然说的是薛宝钗。宝钗的特点是一付丰满富贵相。刘心武用文字让宝钗胖上加胖,臃肿了。某个大雪天,薛蟠失手伤了夏金桂,气急紧张的宝钗在雪地摔了个跟头,死了。她头上的金钗掉进了雪里。可能吗?宝钗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雪地上摔一下会死?
刘心武是个有才的老师。当年那篇《班主任》,揭开了学生教育中的缺陷。《我爱每一篇绿叶》,写了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有点孔子“有教无类”的意思。我看过不少他的小说,甚至可以说是每一篇。
他的《红楼梦续》,是第一时间买回来欣赏的,看了却颇为失望。他的续书带了太多主观判断。看得出来,他对“脂批”坚信不疑,对一些没被承认的批语,也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牵强又牵强的文字,加在大家熟悉的人物场景里,非常生硬。
他写妙玉的结局,仅根据一句未被证实的批语,“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这句批,周汝昌矫正为“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戴不凡却理解为:“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各示劝惩,(岂)不哀哉。红颜固(不)能不(化为)枯骨(也),(叹叹)!”意思相反。
刘心武取了周汝昌之说,将“白骨“,落实为忠顺王爷。妙玉为救宝玉,炸死了忠顺王,然后自己绑上爆竹,像火箭般上天在空中绽放出美丽的莲花。这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妙玉?分明是女侠客啊!
这本续作,买了后悔不已,是续作中最胡说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