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虽是大贪官,却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至今都受益
发布时间:2025-08-04 18:55 浏览量:1
谁能想到,那个贪污8亿两白银的和珅,居然是《红楼梦》的“救命恩人”!当年这本书被朝廷列为禁书,传阅抄本都可能掉脑袋,偏偏是和珅冒着风险,不光让乾隆点头解禁,还找人续完了后四十回。这大贪官怎么突然转性了?
和珅小的时候父母双亡,三岁没了母亲,九岁时父亲也走了,就剩他和弟弟和琳跟继母过。继母王氏把家里的粥都往自己亲生孩子碗里倒,和珅哥俩常常饿肚子,大冬天就裹着件破棉袄,缩在炕角看借来的书。
老仆吴伯看着俩孩子可怜,偷偷塞吃的,还教他们认字。吴伯总说:“满人要想在朝廷站稳,光会骑马不行,得精通汉人的学问。”从此和珅拼命学习,不光背四书五经,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也全会说,连《春秋》里的微言大义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18岁那年,和珅的机会来了。内务府大臣冯英廉去学堂考察,正好撞见和珅在讲《论语》,见他知识渊博,于是就把自己唯一的孙女嫁给了他。有了这层关系,和珅正式踏入官场,23岁就成了乾隆身边的侍卫。
乾隆爷喜欢写诗,和珅就天天研究皇上的诗风,写出来的和韵诗比纪晓岚还对胃口。他善于观察揣摩,对朝廷各派势力的关系了如指掌,更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左右逢源。
就这样,和珅官运一路飙升,从侍卫做到文华殿大学士,手里攥着户部、吏部、理藩院一堆实权部门。可权力大了,贪念也跟着长。他借着办差的由头,把盐税、关税往自己兜里装;地方官来京城送礼,不经过他的手,乾隆都未必能看着。
到后来,连皇子永琰都得忍着他,这也为后来抄家埋下了伏笔。
但谁也没想到,和珅居然是个《红楼梦》迷。那时《红楼梦》还叫《石头记》,因为写了太多官场黑幕、家族丑事,被朝廷定为“禁书”。
有回和珅去江南巡查,一个盐商偷偷塞给他一套抄本,说:“大人,这书写得不错,就是太犯忌讳。”和珅夜里睡不着,就着油灯翻了几页,结果一看就入了迷。
看完之后,和珅就说“这书不能就这么没了!”可他知道,直接跟乾隆说“解禁禁书”,纯属找死。乾隆最恨有人借小说影射朝廷,前几年有本《坚瓠集》,就因为写了句“官官相护”,作者直接被砍了头。
和珅眼珠一转,想出个办法。他先找了几个文臣,天天在乾隆跟前聊《牡丹亭》《西厢记》,说“这些才子书虽写情爱,却藏着世道人心”。见乾隆没反感,又故意在陪皇上看戏时,念几句《石头记》里的词,比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这句子写得妙,比那些酸腐文章实在多了。”
乾隆被勾起了兴趣:“还有这等好书?”和珅赶紧说:“就是有些地方太直白,要是改改,或许能看。”他亲自挑了几个稳妥的章节,让手下文人润色一番,把“骂官场”的话改得隐晦些,再呈给乾隆。
乾隆一看,果然没发火,还说:“这书里的家族兴衰,倒能让子孙引以为戒。”就这样,《石头记》解禁了。
可和珅觉得还不够,这书只有前八十回。他听说有个叫高鹗的举人,文笔跟曹雪芹很像,还特别懂《石头记》,就派人把高鹗请到府里。
高鹗一开始不敢接话,以为和珅要治他“私藏禁书”的罪。没想到和珅摆了桌好酒,说:“先生别怕,我找你来,是想请你续完这书。”
高鹗懵了:“大人,续写原作,弄不好会毁了经典啊。”和珅笑了:“你就照着前八十回的路子写,该衰败的衰败,该醒悟的醒悟,钱不是问题。”
之后半年,高鹗就住在和珅府里,天天跟和珅讨论剧情。和珅说:“贾府不能就这么糊里糊涂败了,得写出他们是怎么一步步没的,比如王熙凤放高利贷、贾雨村落井下石,这些都得写透,才对得起前面的铺垫。”
高鹗听了,茅塞顿开,笔下的后四十回,既有家族崩塌的悲凉,又藏着对人性的琢磨,跟前面接上了。
等到全书刻版印刷时,和珅特意加了句“钦定”,这下谁也不敢再禁了。《红楼梦》就这么传了下来,成了咱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刚死没几天,嘉庆就抄了和珅的家。金银珠宝、良田豪宅堆成山,光人参就搜出600多斤。可在和珅的书房里,抄家的兵丁还发现了一箱子书,最上面那本,就是他亲手批注的《石头记》,里面夹着张纸条,写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三天后,和珅在狱中上吊自尽。世人都骂他贪,骂他奸,可谁也没提过,是他保住了中国最伟大的小说。
后来有人说,和珅救《红楼梦》,是想借这本书给自己留个好名声;也有人说,他是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结局,才想让这“兴衰轮回”的道理传下去。
不管怎么说,要是没他,咱们可能真见不着完整的《红楼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