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已久的帝王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在湖南永州找到线索,你信么
发布时间:2025-09-07 09:44 浏览量:3
说起来,我们身边有多少地方,表面长满了狗尾巴草,实际下边藏着许多故事?就比如湖南永州冷水滩这个牛角坝镇,也许很多湖南人自己都没去过。牛角圩村里,有座寺庙的遗址,没人搭理,倒像野地里突然冒出来块骨头。老一辈讲,这地原来有个“福寿寺”,房子酸溜溜地贴着二三层,瓦砖盖着的楼,但早八十年代做钢铁的时候,把木头、铁配件全砸了去冶炼了——连个寺门石鼓都没剩,真是“一个不留”。如今,荒草里有树苗,有飞鸟,却再也没人记得寺里镶过几根柱子。有件怪事,村头的老人还记得一副旧对联,说“四明山脚下风景独好,九嶷峰上云雾缭绕”,偏偏给这荒唐旧址添了几分玄妙。
四明山,光听名儿就带着点隐世气息。往村子东南看去,也是那一片山,一年四季都藏着雾蒙蒙。山不高,却陡,鸡飞狗跳都能把人磕散架。话说这地儿向来出点稀罕物,比如金丝楠木、药材、漆料,不少附近老头还喜欢往山里采。说起来,四明山可不是一开始就叫这名字,早些年,老人在年节摆着酒桌,才会嘴快嘀咕一嘴“这里原来叫四王山”。这“四王”是啥来头?没人细说。只是关于这山头,流传得最有意思也是最吊诡的事,还得扯到一位消失在帝王史里的神秘“皇帝”。
中国皇帝多如牛毛,大多都死得早、死得快。可要说真正让老百姓一茬一茬猜到今天的,还得数明朝的朱允炆。史书上写他是太祖朱元璋的亲孙,明明孙子里最聪明的一个,却也是最命苦那拨。十几岁时候,他还在皇宫读书,想着许国图强的事。朱元璋挑来挑去,就留了朱允炆一个“靠谱”孙,偏偏等老子走后,风向急转。他当了皇帝,心头挂着祖宗怒骂的“削藩”,居然还真动起刀来,把好几个跋扈亲王连连免掉,简直是急性子。结果招来了京城之外蠢蠢欲动,尤其是他那位风头最劲的四叔——朱棣。谁都知道,朱棣最后一鼓作气杀进南京城,成了新皇帝。朱允炆反倒成了逃亡贼寇,说起来像话吗?
但接下来就成了谜。有人说朱允炆死了,还被偷偷烧成灰,有人说他改头换面混到了南下小县城。明朝后期,不管是江南、蜀地,还是偏远的岭南,每隔几年,总能听到谁又说发现了朱允炆的遗骨或者佛舍利。我在市里考察时,还真遇上一个老人,说儿时见过有人把破铜佛头捧在牛车上,说“这是建文帝留在山里的”。那场面,说不出是活见鬼还是活久见。
其实,比湖南厉害的隐居传说,在江西也是一抓一把。有人说朱允炆曾出现在赣南某寺庙,说他头陀袍子下全是黄金缕衣,白须一把,念经眼里常带泪。有一年秋天,我在南昌老城区一家茶馆,听几位老乡讨论起这桩事,还争论朱允炆到底去没去过青原山。有个小老板说得绘声绘色,说自家曾祖父赶大集时,还碰上了从湖南逃难过来的建文帝家仆,让人听得都半信半疑。
再扯回来,这朱允炆其实是个用人很有一套的主。不像后来的大皇帝,只想着压地头。即位没多久,他就找了很多江南、湖广的人才,那时候啊,湖南读书风气正旺,一大批真正有脑子的,“湖湘才子”,在朝里当上大官。其实我挺佩服朱允炆这点,明摆着自己的“根”软,还会往重镇结交人脉。他曾经提拔了一个叫邝洞的人做监察御史,这邝家可是当时湘西有头有脸的士大夫。邝洞后来在家族记事本里,还特意写了明惠帝落难后的一桩离奇往事,说他在西部县里见过神色憔悴的老皇帝,身边带着仨心腹,沿着小溪进殿,天色都黑了,还不敢点灯。
你别看后头冷冷清清,实际上,朱允炆那点子手艺活才叫活泛。他周边聚起了不少僧人和难民,慢慢竟然捣弄起来一支小部队。至鼎盛时期,流传是有将近万八千人打着香火旗来回守山,这可比寻常地方豪强厉害多了。四明山上的路,我后来特意踩过,两边都是土路,面积不小,方便藏人。不少老屋院子里,还有扯烂了的青砖,老人悄悄说“那是当年王爷盖庙拆下来的”。
湖南人其实有点“护短”,特别在这些山头。无论谁混得惨了、躲在山里,哪怕当过皇帝,只要守本分,大家都替他递碗饭,不吭声。有乡绅密谈,说朱允炆后来“留宿”福寿寺多年,甚至替附近寺庙的和尚打井、种树,把弄权的心肠磨没了。由庙观改叫“回龙寺”,也是应了“失而复得”的说法。其实谁都明白,这里头多半掺着老百姓安自己的心要紧。毕竟,大家日子都难,能拿点前朝故事做念想,也算心头留一盏灯。
你要说朱允炆为啥不去云南、四川,讲真,那些地方虽大,但地头人太泼辣,像当时云南朱楩地盘,不是流亡皇帝想混就能混的,再说战乱、瘴疠重,外人信不过本地土豪。相比之下,湖南南边永州这一片,路不宽人不杂,还真能藏龙卧虎。再说了,朱允炆跟南下文士、佛道不少人有来往,新派与老派士族夹杂,谁也没敢把话挑明。跟亡国大事比,未免陪都的功名利禄显得太轻。
福寿寺一带的后人,落下老家谱里,有那么几笔字眼:“四王山三十里,建文藏身地”。真真假假,我们外人永远说不透。倒是有意思,每逢清明、冬至,总有外地人来山里做香火,说是拜祖,也有人求平安,有时庙里一只瘦猫蜷在砖石上,半天不理人。每次见到,都让我想:或许朱允炆当年就是在这样的山林里,看了一场雨一片雾,心思越来越淡,再不问人间事了。
有时我在山坡旁的路边站着,听着微微的风,脑子里竟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落难帝王,衣服早被岁月褪了颜色,凭着一段传说、一处断壁残垣,却还在后人耳边缠绵不去。谜底其实并不重要,到底他有没有藏在湖南,谁也说不准。这世上的底细,许多只能留给后世把玩琢磨。有时候,人们宁愿相信山里真的藏着难民皇帝,因为他们也怕,自己苦难的人生无人问津,只有传说与青山作伴。所以,你说,福寿寺里当年的人,到底是历史的见证,还是民间心愿的托底?这,谁也说不清。
- 上一篇:足协新规来袭苏超草根足球还能延续辉煌吗
- 下一篇:滕王阁赋 纪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