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马太效应: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一直被父母发现“善意”

发布时间:2025-09-07 12:05  浏览量:3

一张纸有正面反面,一个人也是如此。

在陈佩斯的小品《警察与小偷》里,讲了一个小偷,冒充警察,还搀扶一个盲女过马路。

小偷做了好事,得意洋洋,一时半会忘了自己的身份。

你说,这个小偷是好人,还是坏人?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同理,恶毒的人被大家嗤之以鼻,看似在教育,其实是激起了恶人的愤怒,让其走向极端。

善良的人,被大家褒奖,从而越来越善良,最后成为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人生亮堂堂。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其恶,也会看到其善,如何去对待,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01

被“恶意”的孩子,废了。

在《唐才子传》 里,有一个叫李季兰的女人。

她小时候,聪慧可爱,长相优美,还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六岁的时候,她写了一首《蔷薇》:“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父亲看了这首诗,想了想,这“架却”两个字,谐音就是“嫁却”。在三从四德的封建时代,这小女孩就谈婚嫁的事情,不是要失德吗?

父亲以此判断,李季兰心术不正,就送其到剡中玉真观出家。以为通过修行,可以改变品性。

道观很幽静,也很无聊,李季兰到了十六岁,就偷偷溜出去玩,遇到了男子朱放。

两个单身的人在一起,难免会有爱情。但是李季兰是一个道姑,身份限制了她。从此,流言蜚语来了。

李季兰写信给朱放:“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后来,李季兰遇到了陆羽等名人,更是心神不宁。

她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被唐玄宗召集到京城。在京城,她结交了朱泚。

朱泚引发了泾原兵变,李季兰被连累,遭到扑杀。

一个好端端的女子,从孩童时期,就被认定为“多情的人、滥情的人、不守妇道的人”,最后就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多少父母,发现了孩子的恶意,马上就言辞激烈地指出来,还抱怨:“你是无药可救了,我们就当成没有养你......”

孩子呢,顺着父母的言辞,看自己,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太愧对父母了。也许会改正,但是不一定会得到父母的认可。

在社交中,有一个“标签效应”——给人贴上一个标签之后,再去看他,就和标签是一样的。

一个错误的标签,起到了“先入为主”的效果,孩子如何做,都无法撕掉标签,那么他在一群孩子里,就是最坏的人,一直都是。

通过父母的嘴,把孩子的恶意放大了,孩子往往不会收敛,而是继续作恶。父母无形之中,按照“恶”的标准去培养孩子。

孩子在父母眼里是恶人,那么周围的人,也会这样认定孩子。从而孩子就被大家孤立了,在老家的范围,无地自容。

也许孩子偶尔会做一件好事,但是大家认为,这是假装的,如狐狸一样狡诈。

02

被“善意”的孩子,成了。

作家莫言写了身边的一个医生。

医生小时候很顽皮,老师常常给差评。

有一天,他在放牛,看到一个盲人,不知道如何过河。他就背着盲人过河。

盲人寻味了他的名字,还编辑了小曲,到处去弹唱。

盲人靠弹唱混饭吃,他却因此被大家记住——这是一个好人。

学校的老师也听到了小曲,然后宣传他的好事,给他好评。父母听了老师的好评,就对街坊邻居说。

到处都是点赞的声音,他从此换了一个人似的,开始努力读书,到处找“做好事的机会”。

终于,他考上大学,做了救死扶伤的医生。

被人点赞,人的心,就暖融融的,就充满了阳光。

我们常常说:“批评使人进步。”

其实,表扬更让人进步,只是很多父母不知道,以为表扬了孩子,就会让他骄傲自满。

如果要孩子有出息,那父母就要去寻找孩子的优点,然后大大方方地表扬。不要担心孩子骄傲,而是看到孩子骄傲地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愿意温暖别人的人,一旦得到认可,就可以继续温暖别人。从而他会想办法去寻找美好,也会提升创造美好的能力,从而他的学业,人品都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父母带着孩子去做好事,那就教育更加成功了。

我们要这样想,一个孩子是善良的,哪怕是打零工,也是成功的。

03

孩子的世界,一开始就像一张白纸,他们难以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判断的标准的模糊的。父母的思维,眼睛,言语,就是最终的判断标准。

父母们,千万不要给孩子的人生抹黑,就算孩子有污点,擦掉就好了。

《传习录》有一段话:“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教育孩子,最要紧的,是惩恶扬善,而不是指责恶念,讨厌恶性。

一只苍蝇,对于饭菜来说是坏动物,在污染饭菜;对于自然界来说,是好动物,在做分解工作。

苍蝇都有善意的一面,何况是一个人呢?

把人的善意放大,恶意就无立足之地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