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多数的普通人,读书不是改变命运的捷径
发布时间:2025-09-07 12:04 浏览量:3
汉代班昭在《东征赋》中说:“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
古人并没有说过,改变命运有什么捷径,都是后人“自以为是”。
人生该走的路,一步都不会少,如果绕过去了,在未来的某一天,还要加倍走一次。
回到现实,我们都活在“大学扩招”的结局里。
很多人感受到了,文凭在贬值,本科生送外卖,一定不奇怪。
还有父母抱怨:“花几十万送出来的大学生,居然每个月拿三千。”
相对前几年来说,在未来的几年,多数普通人,读书不是改变命运的捷径。
01
苏轼,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大家公认的。
你发现了吗,他读书的路,是三代人铺好的。
他的爷爷,乐善好施,还努力积累,成为了有名的地主。
爷爷也积极学习,有一定的文采。被当地人评价为“行走的《老子》”。
苏轼的父亲,费尽周折地读书,二十多岁了,却还是起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父亲一辈子读书,还写了很多文章,但是多次科考,名落孙山。还是因为文采好,在北宋嘉祐五年,经韩琦推荐,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等职。
到了苏轼这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终于考中进士。
至于读书多年,终究被埋没的人才,比比皆是。每次考试,落榜的人,比上榜的人,多好几倍。
就是杜甫这样的大才子,也在科考中,望洋兴叹。可见,通过科考,然后做官的难度,到底多大。
原来,靠读书改变命运,古往今来,就从未轻松过。
在宋代,有一个制度,就是科考多次,到了五六十岁也没有高中的人,是可以得到关照的。就是没有中进士,也可以进入官场,谋一个职位,也算是对读书人的一点补偿。
看过古人科考的难度,就明白为什么那个叫范进的人,中举之后,居然高兴到疯掉了。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例举古代的谁,少年读书,一飞冲天之类的故事。你还是别当一回事,那是极个别现象,而我们是普通人,是普遍的人群。
没有几代人的积累,也没有心无旁骛读书的条件,还没有天资聪慧的迹象,读书这条路,注定是一条“苦不堪言”的路。
02
为什么读书改变命运很难,古人还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的根本目标,不一定是改变命运,还可以是提升修养,表达志气等。
读书多,却一辈子不做官的人,也比比皆是。
三国时的嵇康,一曲广陵散,把一大批粉丝,都感动到流泪。但是他却一次次拒绝做官。
他是曹操家的女婿,而曹家后来的家业,被司马家掌控了。他怎么可以投靠司马家呢?这是很为难的。
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同窗。华歆做了大官之后,就多番邀请管宁一起做官。管宁拒绝了。他不想做官,励志做一个隐士,教书育人,自己也写一写书。
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把读书和改变命运,一定要牵扯到一起。单纯读几本书,不好吗?一点功利心都没有,读书也舒服。
读书多,但是等到四五十岁才慢慢有起色的人,就更多了。
刘伯温,大家都知道吧。他读书多年,还考中了元朝的进士。
但是元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长期混乱不堪。刘伯温长期没有被启用。
好不容易做官了,刘伯温要为老百姓做事,勤勤恳恳,却被上司、乡绅遏制,因此丢了官职。
无奈之下,刘伯温就在老家隐居,写书。直到朱元璋请他帮忙,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
古代,五十多岁才中进士的人,都说明了一点——终身读书才有用,读书人要一挥而就,无稽之谈。
说了这么多,举了很多例子,无非是强调:读书本来不是改变命运的捷径。
03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书改变命运,可以算是捷径。
那时候,初中毕业后,你成绩好,上中专了,都可以进入体制内,混个一官半职。农村人,有工作了,就是飞出山沟变凤凰。
但是这条路,到两千年左右,就行不通了。大学扩招开始了。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大学,本科,专科学校,人满为患。
然后开启了科考的路,也就是我们说的考公、考研。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能够上岸的人,算是百里挑一吧。
当然,读书的目标,不仅仅是进入体制内,还可以做科研,创业,技术改变命运。
我们也看过很多例子,某个大学生创业成功,某个研究生毕业,年薪几十万。
但是这些人,占比大不大?恐怕是符合“二八定律”,也就是说,成功的人,占比20%,还有80%的人,是碌碌无为的,沦为社会底层人,靠端盘子,做保安保洁,开摊位等谋生。
《格言联璧》中讲:“诗书,起家之本。”
非常明显,读书是一个起点而已,不是什么改变命运的捷径。
读完大学,人生路才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谋业,结婚,总结经验,人情世故等等。
至于未来几年,读书改变命运,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越来越难。
第一,高学历的人,到处都是。大家都在一条线上竞争。
第二,社会下行压力大了,好的岗位只会减少。高薪的岗位,也许都不存在了。
第三,仅仅有文凭,用处不大了,经验和实践技巧,是人才衡量的重要标准。
第四,从读书到谋业,都要花钱,并且动不动就几十万,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的。没有父母托举的孩子,什么都靠自己,三四十岁才可以摸索到一定的门道,有一点点积累。
04
《明史》中记载,皇帝身边的红人宋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未来的日子里,建议大家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一辈子都读书,而不是仅仅靠学校的那几本书。
读书的路是很宽的,很长的,不是到大学毕业,就走完了。
改变命运也是一辈子的事情,到学校读书是改命的第一步,是一个源头,仅此而已。
远离那些强调“读书是最大捷径”的人,他们只是宣传一种“一劳永逸”的怪思想。而世界上,从来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
凭什么人家三代人的努力,败给你十年寒窗,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