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拒进外交部,不顾父母反对回家种地,12年后他过得如何

发布时间:2025-08-06 12:27  浏览量:3

**选择外交部?说顺口点谁不动心,说深点这机会其实有点烫手的——北大高材生杨舒春却压根没犹豫,抛下“金饭碗”回家种地,这一出没人能猜中。**

外交部大楼在北京那片地标式建筑,灰墙冷窗,高耸入云。一次笔试面试过了多少轮,多少人排队,想进去,想混个铁饭碗。杨舒春拿到机会,不是凑巧,无锡出生,父母厂里工人,文化水平不高,高考的时候,他成绩市里老二,被北大录取。这事按理说是他们家当年的顶天大喜事,谁也没想到会反转。

北大选专业的窗口那么多,杨舒春挑了西班牙语。不是因为热爱什么,只是觉得能有点出路。刚去北大那股子劲,谁提到他都摇头称赞,邻里人见了他父母,笑得有些艳羡:你们家这孩子,命好啊!

再说点大学里的事。人羡慕北大,但北大屋里头,很多“牛人”卷得挺厉害,杨舒春还专选了冷门专业,想到毕业能留外交部,大使签字都带金边的那种工作,家门口一下沸腾了,全村都骄傲。

大三那会儿,他机会来了。拿到外交部的定向公费留学指标。说留学就出国,脚还没沾地就有人簇拥。一到西班牙,他开始了跟我们想的不太一样的生活。在马德里,留学生活清冷。他不怎么参加派对,倒是进了家华人足球报社打工。那老板,福建人,白手起家,这故事有点意思。

杨舒春看的不是写稿赚几个零花钱,而是老板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变废为宝。老板说的一句话,“只要敢干,哪都能混出来。” 一下击中了杨舒春。他回头一想,外交官的路径其实就一条,不管走多远还是一条。人都说公务员好,铁饭碗,做官有前途。可真轮到自己的时候,杨舒春慌了。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只有这一条路?

回国后拿着面试通过的消息,父母乐得合不拢嘴。村口摆宴席,亲友都来了。留学回来,当了公务员,这面子多大。但该报道的那天,杨舒春没有出现,他人已经飞去马德里了。真的是没打招呼。外交部那头气得直拍桌子,说得还钱。父母觉得脸都丢尽了,替他把那笔钱还了,递了道歉信。杨舒春,疯了吗?

人不是常说孩子都想进这些单位吗?可杨舒春真不一样。他其实更佩服带他打零工的那位老板,喜欢那种“自己拼一口饭吃”的感觉,不驰于一时荣耀。回了西班牙,杨舒春不再和自己较劲,他一边读硕士,一边给华人老板跑腿,打杂,学语言,混人脉。他觉得在国外闯荡不如在中国体面,但在国外做生意不只是脸面,还是一口活路。父母依旧很生气,但慢慢也就软了。他们明白了,拦不住的,杨舒春一直是说一不二。

西班牙的日子不好混。他租过地铁站隔壁的小屋,吃咸面包,有时连水都嫌贵,一天下来就图省点电。马德里大学课业压身,外头还要打工糊口。慢慢的,他结识了华人圈子的老板、做鱼市的广东老乡、还有从义乌拉货的小贩。中西三教九流的生意场,他学了点规矩,也遭了点白眼,真苦!

十年后,他的小公司在西班牙扎下根,贸易做得小有名气,房子买了下来,西班牙驾照也弄齐了。真正挣到年入千万的时候,杨舒春又生了变数。他突然觉得危机四伏,贸易公司利润被新移民和电商蚕食,广告成本年年翻倍。再这样下去,公司能不能撑两年都难说。

正常人可能还会努力死撑,可杨舒春偏要关了公司。他琢磨着:西班牙超市的蔬菜便宜、新鲜,买回家都不用反复洗。回国一趟,看到有机蔬菜价高得离谱,安全却不敢信。杨舒春真的纠结了。他又不是农业专家,他只是觉得,种出来的东西,自己吃了放心,这条路究竟走不走得通?

杨舒春这主意,最开始是连父母都劝不住的。花了几年攒的家底,说扔就扔回老家无锡。一边琢磨土壤肥力,一边跑市场卖菜,品牌做成了“北大杨哥”。刚开始没人理他,买菜时嫌贵,不会买。后来攒了几份老客户,口耳相传,不得不控量限购,卖断货了。

2018年这一年,销售额已然做到2500万!数据有据可查,媒体报道都是真的。不说别的,他农场就几十号人,没见他苦兮兮喊累。反倒乐呵呵,天天看天,看虫,看着地头快递员打包大白菜。他还特意找了记者朋友帮着做宣传——“北大高材生回家种地”,这个词一传开,北大杨哥成了网红品牌,电视里都能见到。

父母这次没有再反对,看着儿子名利双收,其实脸上是夹杂着骄傲和担忧。“小子,干得不错呀!”老两口常挂嘴边。

说到这里,不得不打断一下。事实上,杨舒春的选择未必对。你说,有多少人能像他这么幸运?普通人放弃体制内再去创业,可能半路就赔光了;真敢闭着眼选吗?有些朋友,至今都不懂。他们说,外交部铁饭碗,怎么能放?活得安稳不香嘛。

不过呀,一眼能望到头的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人太少,大多数人都乐意安稳。但偏偏杨舒春内心更喜欢“开荒”,甚至说冒险一点他都开心。

他这人不怕折腾。种有机蔬菜,挣得多却辛苦,不比办公室舒服。可是他说:“自己决定的事,哪怕错了也不怕,能咬牙扛下来。”说得也太容易了。有些人看了故事热血沸腾,真叫他们放下现有生活,走出去,有几个能?

不过杨舒春后来一年公司上百家,身价上亿,这不是神话。权威数据查得到,税务报表也能核实,这不是空话。可是,如果他就此满足下来,估计不太可能。如果真安于现状,当初他早就进了外交部,平稳又体面,树下乘凉,说不定还升了副处处长。现在谁能说他当初的选择就一定对?

反过来说,他爸妈那个年代,拿到铁饭碗才是正宗成功。可是杨舒春不服气。他就是觉得,每一阶段都攒一把劲,哪怕失败,也再试一下。

路真选对了吗?谁能保证呢。也许五年后他又要转行,回头说“还是外交官更好。”那也没准啊。哪有完美的选择?大多数人就要那一点安稳,其实平常也挺好。可杨舒春这样不安分的人,总会给自己找麻烦。

他现在还没停下,农场越做越大。据说还要上智能设备,弄无人机采摘,什么新鲜玩意都能来一手。回头想想,如果他的选择复制给别人,大概九成会失败。但他自己,还活出了个模样。

最后也没啥道理要给,谁都该自己选自己的路。就像杨舒春那样,不用别人认可,只要你愿意,哪怕前后说的话都打架,其实没什么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