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一度确定不了落脚点,毛主席也犹豫,一高人帮他定下决心
发布时间:2025-09-07 10:19 浏览量: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自江西苏区出发,自此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出发前,中央红军共有10.2万余人,其中参加长征的有86589人,而到1936年10月,即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时,这支八万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
这个损失,无疑是极为巨大的,但也正是因为胜利抵达了陕北,中国革命也自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毫不夸张的说,把最终的落脚点选在陕北,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策,但为何会把落脚点选陕北呢?这里面,有一个高人功不可没。
一、长征中的损失
在说这个高人之前,先来简单说一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损失。
中央红军在离开江西苏区之前,部队一共有10.2万余人,其中,有大约1.6万人留在了苏区继续坚持游击斗争。
这1.6万人,包括红24师以及12个独立团等。
而剩下的8万多人则参加的长征,按照部队番号,分别为红一军团19880人、红三军团17805人,红五、红八、红九军团,依次为12168人、10922人和11538人。
除了几大军团外,还有军委直属的两个纵队,分别有4693人和9853人,以及一部分挑夫和机关人员。
这便是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具体人数,而在长征开始后,主要的损失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突破前三道封锁为第一阶段,突破第四道封锁则为第二阶段。
按照顺序,红军在突破第一道封锁时,也就是赣南的桃江一线时,一共损失了3700余人,最令人遗憾的,是时任红4师师长的洪超不幸牺牲。
洪超参加过南昌、湘南起义,后又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而他当红4师师长时只有25岁,并且,红4师也是个名将倍出的部队,如黄克诚、杨勇、张宗逊、张爱萍这几位将军,都是出自红4师。
因此,若当时担任师长的洪超不牺牲,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在通过第一道封锁后,红军在突破第二道防线时,共减员9700余人,突破第三道封锁时,则减员8600余人。
之所以会出现在突破第二、第三道封锁时减员人数增加,主要是这一带山路较多,导致行军速度缓慢,因此除了出现有掉队的,还有被敌人追击的,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就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前三道封锁,中央红军一共减员约2.2万人,这就意味着,八万多人的部队,此时还剩下六万余人。
而相较于突破第四道防线时的损失,前三道加在一起,也只能算刚开始。
第四道封锁,正是红军长征路上的拦路虎湘江,当时国军在老蒋的严令下,集结重兵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具体兵力达到了25个师,另外还有贵州的王家烈部,这些国军部队既有实施“追剿”的,也有实施“阻截”的,总的来说就是,国军派出重兵,在湘江两岸布下了天罗地网。
一场在湘江边上的血战,由此打响。
湘江血战极为惨烈,数字上更是触目惊心,其中,战斗最激烈的新圩、光华、脚山铺这三个地方,是中央红军损失最多之处。
如红一军团,仅脚山铺一战就牺牲了4000余人,而红三军团几场战斗下来,则牺牲了6000多人,此外还有红五军团的34师,一共6000多人的队伍几近全军覆没。
红34师的师长为陈树湘,在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陈树湘率红34师余部多次尝试突围,就在几乎就要成功之际,突遭国军保安团阻击,情急之下,陈树湘亲自担任掩护,命令战士们赶紧突围,最终大部成功突了出去,但陈树湘却不幸被俘。
被俘后,在被押解到长沙的路上,陈树湘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
除此之外,中央红军其他几个军团同样损失巨大,如红八军团在渡过湘江后,只剩下不到1200人,因此最终撤销了该军团番号。
整个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付出了三万余人的损失,加上突破前三道封锁时的减员,整体损失就达到了五万余人,这就意味着,出发时的8.6万人,此时锐减为3万了。
二、哈达铺的“精神食粮”
前四道封锁,中央红军付出了巨大损失,不仅如此,当时中央红军还面临着丝毫不亚于血战湘江的凶险。
渡过湘江后,李德等人执意按照计划路线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汇合,但此时老蒋已经把兵力转移到了黔阳、洪江一带,正准备以逸待劳消灭红军。
因此这就意味着,若是按李德等人的计划,那中央红军将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好在关键时刻,红军不少指战员和战士们纷纷站了出来,指责李德等人的指挥存在极大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遵义会议召开,毛主席终于重回指挥层。
随后, 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步入正轨,而四渡赤水,更是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后,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飞渡大渡河,又艰难的爬过雪山后,最终在1935年6月,抵达懋功地区。
在这里,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合。
两大主力会师,按理说是苦尽甘来的好事,但很快就出现了意见分歧,红四的张某人看中央红军兵力薄弱,就起了心思想要争夺党的领导权,最终的结果是,毛主席带着中央红军北上,而红四则选择了南下。
这个时候,对于中央红军来说是一个“黑暗时刻”,本身在经历多场战斗后就损失很大,结果兄弟部队又各自分头走,更重要的是,北上的落脚点选在哪里?
尽管在当年6月26日的两河口会议上,中央做出了去川陕甘边界建立根据地的决策,但究竟具体去什么地方,当时大家心里都没谱,毛主席对此也十分犹豫。
当时还考虑到,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也就是川陕甘待不下去的话,那就去内蒙边境,寻求苏联帮助。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当时一个靠谱的落脚点对中央红军来说,都极为重要。
1935年9月13日,中央红军自甘肃俄界出发继续北上,之后在9月16日,先头部队红4团进抵甘肃南部要隘腊子口。
把守腊子口的,是国军新编14师一部,由于这里地势险要,且国军居高临下,因此想要通过困难极大,但这里又是北上的必经之路,所以一场激战迅速打响。
最终,在红4团团长黄开湘的指挥下,战士们一面吸引敌人火力,一边从悬崖峭壁上攀登,最终直接来到了敌人头顶,随着天降神兵,守敌尽皆溃败。
通过腊子口后,中央红军于当月18日,抵达了甘南平原上的哈达铺附近。
相比于川西藏区的雪山草地,甘南平原此时正值陇上麦香之际,因此红军就在这里暂做休整,而与此同时,毛主席找到时任侦查连连长的梁兴初,让他们去给自己找点“精神食粮”来。
毛主席说的“精神食粮”,自然是报纸,由于之前一直在爬雪山过草地,因此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外界信息,而哈达铺虽说不大,但也算热闹,所以一定有报纸。
这个“特殊任务”,梁兴初完成的很出色,没多久,他就给毛主席带回来了一份《大公报》,而上面的一则消息,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
三、贾拓夫的建议
毛主席看到报纸上有一则阎锡山的讲话,其在讲话中提到,“全陕北二十三县无一县不赤化”,这就意味着,陕北有红军,并且还不少。
与此同时,聂荣臻聂帅也得到一份报纸,报纸上提到,“陕北刘志丹占领六座县城,拥有部队五万余人”。
看到这一消息,聂帅赶紧把报纸送到了叶剑英叶帅那里,而此时毛主席也从自己手里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不少红军,加上聂帅送来的报纸,就进一步确定消息的真实性。
不过,由于事关重大,且消息真伪还需要再次确定,尤其是对刘志丹的情况大家了解的并不是太多,因此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对陕北尤其是对刘志丹情况熟悉的人了。
而刚好,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就有这么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曾经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秘书、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的贾拓夫,并且他也是当时中央红军中,唯一来自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干部。
在叶帅把贾拓夫请过来后,贾拓夫先是看了相关报纸,随后简明扼要的讲了陕北的情况。
“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很苦,迫切要求革命,加上穷乡僻壤,可以和反动势力周旋。”
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把陕北具有良好群众基础、广阔战略机动空间等信息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很快,毛主席也把贾拓夫请了过去,请他再把陕北的详细情况介绍一遍。
于是,贾拓夫就把1933年之前,也就是陕西省委在遭到反动派破坏之前,陕北的游击斗争情况、红26军的组成、兵力等情况,一一进行了汇报。
最终,贾拓夫提出建议,建议中央红军到陕北立足。
这个建议,与毛主席心中所想不谋而合,当时他高兴的对大家说,“别说陕北有五万红军,能有一万就好了”。
至此,中央红军前往陕北的计划基本确定。
1935年9月22日,中央在哈达铺召开了团级以上的干部会议,会议上毛主席明确提出,“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
在此期间,贾拓夫已经先行一步,率领先遣队带着一部电台往陕北赶,并在延安以南的甘泉下寺湾,见到了红十五军团的政委程子华以及扇贝领导人郭洪涛。
三人见面后都十分高兴,郭洪涛与贾拓夫是陕北老乡,而程子华是贾拓夫在苏区认识的老战友,更令人兴奋的是,贾拓夫带来了中央红军的消息。
互通消息后,贾拓夫介绍说明了中央要将陕北作为落脚点的战略意图,随后他又抓紧时间往回赶,向毛主席复命。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随后在这里建立陕甘苏区,而陕甘苏区的建立,也让中国革命进去了新的阶段,1945年毛主席在七大上就说,“没有陕北,那就下不得地”。
而作为建议陕北为落脚点的贾拓夫,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毛主席后来还评价他为“陕北的才子”,新中国成立后,贾拓夫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轻工业部部长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