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水中的四位文人——屈原、王勃、李白、聂耳

发布时间:2025-09-06 18:29  浏览量:1

我在写“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国歌》”一文时,提到了聂耳之死。我又联想到古代很有名的几位文人也都是因水而亡,王勃和聂耳有点相似,屈原是跳江自杀,李白传说是落水而死,虽然不尽相同,但相同点都和水有关。于是便有了此文。当然是不是就这四位,没全面考证,不敢断言。

1.屈原。屈原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大地,七个诸侯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其中以北方的秦国最为强大,虎视眈眈地要吞并其它6国。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虽然屈原极力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

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带兵,攻破楚国都城,得知此消息的屈原放声大哭,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江而死。当诗人走到长沙附近的汨罗江时,便在极其苦闷,极端绝望的心情下投江自杀了。在他最后的绝命词《怀沙》中,说明时间是初夏草木茂盛的时候,这和传说屈原死在五月五日是颇为接近的。屈原死的时候大约是62岁。

屈原的自杀表现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高洁的品格至死不悔的精神,同时也是对楚国黑暗政治的一种抗议。

屈原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鼻祖,对后面的李白、李贺、李商隐、苏轼影响很大。毛泽东在晚年还专门以《屈原》为题,写了一首七绝:“屈子当年赋离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毛泽东为古代文学家题诗很少见,这应该是第一次。由此可以看出,屈原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毛泽东说:“屈原的功勋并不是马上就得到人们的承认。那是后来过了不少日子,诗人的品格才充分显示出来,他的形象才真正高大起来。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也是为真理服务的甜酒,诗歌像其他创作一样,是一种精神创造。”(《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怎样评点历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2.王勃。唐朝初年,诗人王勃才名鼎盛,名冠“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首。因一篇笔墨游戏的《檄英王鸡》而蜚声朝野。唐高宗认为此篇意于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六年后,王勃私自藏匿罪奴曹达,被同僚告发。曹达猝死在王勃府内,“擅杀官奴”,依唐律,犯死罪。王勃之父也被牵连,贬官至交趾(今越南北部)为令。

公元674年秋,王勃下狱候斩。却幸逢皇帝大赦,免过一死,但他被永远地逐出上流社会。备尝心酸的诗人送挚友杜镜赴蜀地任官,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公元675年,王勃远行交趾去探望老父,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篇章了。

王勃赴南昌滕王阁,去参加悬赏百金的重阳诗会。

滕王阁上,宿儒荟萃名家云集,而最为年少的不速之客王勃果然文惊四座,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赢得了赏金。但方药却未能救活苦命的落霞。

同年年末,王勃行至南海。人生无非是一次远行,历经生死聚散、奇情流转的王勃百感交集。浪漫不羁的诗人慨然蹈海自尽,时年只有26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作为诗文大家,毛泽东特别瞩目王勃,称他为“英俊天才”。毛泽东还专门写了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来考证王勃在南昌写作《滕王阁序》时的年龄,称道他不仅“高才博学”,而且“为文光昌流丽”。

上世纪50年代的某天,毛泽东召集宣传方面的领导干部开会,偶然间提到了王勃,问了一个问题: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多大?

毛泽东的问题让人为难。康生思索片刻后,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陈伯达也苦思冥想了一阵,无奈地耸了耸肩,表示自己也不清楚。陆定一的妻子说出答案,毛泽东高兴地称赞她,说:“你真是我党的才女啊!放在古代就是女状元!”毛泽东的赞誉很快在中南海传开,严慰冰因此名扬四海。

1958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列举了许多历史人物,如“甘罗、贾谊、刘项、韩信、释迦、颜子、红娘、荀灌娘、白袍小将、岳飞、王勃、李贺、李世民、罗士信、杜伏威、马克思、列宁、周瑜、孔明、孙策、王弼、安眠药〔发〕明者、青霉素〔发〕明者、达尔文、杨振宁、李政道、郝建秀、聂耳、哪吒、兰陵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0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其中,聂耳被提及,显示了毛泽东对年轻一代的极高期待。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贯穿始终。他强调,青年人应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挑战陈规,敢想敢做。

3..李白。李白之死说法有三,其中之一便是溺死,多见于民间传说。李白在江上饮酒,醉酒跳入水中捉月而死,因较为符合李白性格,又极富浪漫色彩,故而广为流传。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酒的李白,如果在泛舟时出现急性酒精幻觉,俯身到水中捞月,似乎极有可能。“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唐才子传李白》)。至此李白的溺水被涂抹上一层与之风度相匹配的神韵。

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载:“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个说法还是挺符合李白这位大诗人浪漫主义的性格。当时的李白在政治上失意,自己追逐一生的东西全部都化为了泡影。诗人此时的心情可以说已经是相当的低落和消沉,甚至可以叫做悲观厌世了。一系列的失意和打击让李白只好和自己的好朋友在洞庭湖上划舟聊天,以感叹岁月的失去和人生的不得志。这真正的是:“何以解忧,唯有饮酒。”

文学修养极佳,同时也擅长诗歌创作的毛泽东,对李白也是酷爱有加,他自小便喜欢李白的诗文,后来又曾评价李白的诗歌登峰造极,是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以至于后来的中国再也没有人能超过李、杜的水平。

1975年时,毛泽东因为眼疾不能亲自读书,便让人念李白的诗作给他听。他再次听完《蜀道难》之后,感叹并表示,《蜀道难》写得很好,以前有很多人在这篇诗文的思想性上探讨,想要以此提高这篇作品的艺术层次,但大可不必这样。因为这首诗的艺术水平本来就很高,写得酣畅淋漓,写出了祖国山川的壮丽之美,写出了神话世界般的优美意蕴,让人的思绪直接通达到了“难于上青天”的层次之中。

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约见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人交换对文艺工作的意见。严文井问:“听说主席喜欢古典诗歌。您喜欢李白,还是杜甫?”毛泽东直言道:“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是哭哭啼啼的现实主义。”

1970年8月31日,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在《我的一点建议》中援引李白《梁甫吟》中“杞国无事忧天倾”的诗句,藐视、讽刺林彪和陈伯达一伙在庐山的所作所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正确看待形势。

4.聂耳。聂耳于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死时和王勃的年龄相近。

聂耳当时正因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按党组织安排假道日本赴苏联学习。正值他计划离开日本前往苏联的前一天,竟然发生意外,中断了其艺术深造之路。鹄沼海滨设有纪念雕塑,中国云南玉溪聂耳纪念馆也保存了相关文物,成为重要历史见证。

后来,滨田回忆道:那天风浪很大,李君单独一人在看景,聂君在齐胸深的海水中游泳,家姐和外甥“厚”在浅水区戏水。约有一个多钟头,家姐和外甥上岸了,招呼李君一起回去,可是聂君不见了。分头寻找,没有结果。报了警,继续寻找,到下午六点仍然没找到。晚上十一点,几人回到了家。刚到家,警察电话来了,人找到了,不过已经死了。 毛泽东曾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政协筹备第六小组就新中国的国歌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没有人料到,是一位画家而非音乐家的中年汉子,对国歌的选定提出了最终被众人接受的好建议。

其实早在徐悲鸿去中南海开会之前,他就曾对自己的妻子说过想用《义勇军进行曲》代作国歌这件事。为此,他还对妻子举例法国的《马赛曲》就是一首有些悲壮的歌曲,但是很好地反映了当时

法国马赛工人革命队伍高唱着这支歌曲挺进巴黎的故事。而《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词,在抗战时期唤起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投入抗日前线,如今依然可以鼓舞人们永远以昂扬奋起的精神继续前进……

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李立三,就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不妥,因为我们用了14年时间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又用了3年多时间打败了“蒋匪军”,当时的新中国是欣欣向荣的,怎么会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判断?一些专家学者建议,选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的话,最好也把这句词改一下。

对此,周恩来坚定表示反对,他支持保留原歌词。他说:“就用旧的歌词,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周恩来认为,《义勇军进行曲》很有革命气概,曲调雄壮豪迈、节奏鲜明,很适合大家传唱,可以当做国歌。

毛泽东随后发表讲话,支持周恩来和徐悲鸿的观点,表示:“周总理和徐画家说得对,坚决不改!”毛泽东说:“大家都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最好,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他还认为不必修改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过时了吗?我看没有。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毛泽东说完,大家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周恩来建议,大家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丰泽园里,传出了嘹亮的歌声。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雷尔.爱泼斯坦在评价《义勇军进行曲》时曾说:“这种类型的歌曲只要听到一次就会终生难忘。它的急促而充满胜利信心的词句,像是一位紧张得喉咙沙哑的指挥员在战斗打响之前作动员报告。”

202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