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举人抱一麻袋的馒头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发布时间:2025-09-06 08:42  浏览量:1

要说中国古代的寒门逆袭,这种故事是真实又有味道的,尤其是讲到科举。中国人这几百年来,谁家没有几个“书呆子”苦读过几年圣贤书?但别说,读书改变命运这事儿,还真有不少老百姓做到了。有时候,生活的拮据和世人的冷眼,反而能把一个人磨炼得像铁一样坚硬。今天要聊的,就是清代一个不被人看好的穷孩子,背了一袋馒头进京赶考,结果最后却让康熙皇帝一眼相中,直接摘得状元头衔的事。说起来滑稽,可仔细琢磨,那一袋馒头背后,其实藏着世间温情,也藏着命运翻转的玄机。

换句话说,科举这玩意,说是铺开了一条让所有人都能上桌的路,但他到底是不是铁打的“公平”?咱们细想,每个时代都有自家那些走“后门”、靠门第的人,只不过熬出来的平民,像抓住稻草一样拼命。不过,大家或多或少还能看到机会,不至于一开始就被堵死门路。说寒门子弟逆天改命,其实也是老百姓最爱听的大戏。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叫李蟠,江苏徐州人。虽不及那些贵胄世家有背景、有人脉,但眼里总带着股子韧劲儿。他家曾经也算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那会儿是天启年间考中的举人,风风光光过过好日子。到李蟠他爹这一代,家里光景就有点要撑不下去了。街坊邻里感慨“李家也落魄到这份上了”,他们大约怎样都想不到,这家将来还能出个状元。

李蟠小时候,家里屋檐下总漏雨,饭桌上一大锅稀粥,母亲常年一身粗布衣裳。在这种环境长大,谁能对命运没点脾气?可李蟠的父亲李成安,哪怕日子再拉胯,也要儿子记住一个理儿:咱家可以穷,但你得给我读书。他小时候便是早起挑水,晚上就灯下苦读,每次背书不准,耳边就要响起父亲的叹息。别说,这种不太温柔的鼓励,还真成了李蟠骨子里的动力。

但穷人的希望,往往敌不过现实的打压。李蟠十二岁那年,他爹一场咳嗽,成了家里的灾难——本就囊中羞涩,这人没了,家一下子更垮了。母亲含着泪把李蟠叫到身边,说:“你爹这一辈子过得辛苦,你考上功名,是给自家争口气,也是让咱娘俩有奔头。”李蟠半夜常常醒来,看着母亲的背影,心里一团乱麻。赚钱养家和读书哪个重要?他几次差点真的扔了书本,跟村口的亲戚去运盐倒卖。可母亲的决定坚定得很:“李家这点读书的骨血不能断,你哪怕天天啃窝头,也要去考场拼一拼!”

这母亲的狠劲咱们得说两句。别人家只求孩子能吃饱,她却悄悄藏起每年给地主缝衣的钱,舍不得喝一口油汤。她悄悄攒下的那几十两碎银,支撑着李蟠最后上京赶考时的全部路费。为人父母有时就是这样,自己省吃俭用,却舍不得亏待娃,一心就盼着孩子能跨出那个窄小的院子。

乡试前那年,徐州闹过一次水灾。李蟠和母亲甚至靠给人家浆洗衣裳、割野菜度过一个春天。李蟠就是在田垄间背着《论语》,靠废弃的瓦片和树枝练字。他的举人名额,来的格外不容易。这消息一出来,县中富人谁不想插一脚?有人笑嘻嘻来推销名义上的借贷:“李举人,咱们送钱送路,你将来入了仕,留个好印象。”李蟠明白,这“好意”背后的桎梏,不啃也罢。

他母亲不声不响找出小木匣,里面是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二十两碎银,还有一条洗得发白的棉布。李蟠抱头痛哭:自己读书读得累倒是小事,苦的是母亲在身后做那份吃力不讨好的坚持。可正是这份苦难,让他的路坚定。“那一年备考,他每天只睡五个时辰,窗外下雪,都舍不得多加柴。”邻村的莘生谁见他不是唏嘘。

进京赶考的路上没什么好说的。说白了,就是一个穷孩子,肩上背个包,脚底沾泥巴。吃的是冷馒头,喝点路边的井水,如果有机会,他就央庙里的伙夫给他添点烂菜叶子。他不是没被笑话过,在大运河驿站还因为赶路太慢被掌柜关在了院外,半夜冻得缩成一团。也难怪到了北京,看到紫禁城边热闹、胡同里的吆喝,他心头说不出来的压抑——贫与富的界限,果然这么大。

有天夜里他歇宿在东城一间破庙,与几个赶考的伙计挤一张烂席。大家轮流描绘未来,有人说要中进士衣锦还乡,有人打趣:“李蟠你也就能啃馒头,看你这身打扮,京里的衙门怕是进不去。”李蟠笑一声,不吭声,却更坚定要写出能让母亲自豪的卷子。

五天的会试,他几乎没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与其他才子手里把玩的小巧书盒、上好茶点不同,李蟠只有母亲缝的麻布袋,里面塞的全是再普通不过的馒头。考场上,有人侧目,有人嘲弄,他自顾自地一笔一划认真答题。监考的主考官偶然看了他两眼,却记住了这个“傻小子”:笔迹端庄有力,文章透着一股子朴实和深远,不像有些官家子弟那样花哨。考官后来私下和同僚聊起:“这孩子日后大有可为,若不是出身贫寒,怕是早就叫人重用。”

等发榜的那几天,李蟠也没闲着。他在三元巷支了个摊子,三块钱写一封家信,两块钱帮老汉写祭文。不愿白拿钱,白天辛苦,晚上省下一点灯油继续抄书。他就住在庙门边的倒座屋,听和尚敲木鱼,内心的焦灼才慢慢安定。

终于榜文张贴的那一刻,他一眼扫到自个的名字在头一行,会元!他不觉间喊出声,有人笑他说疯。他静了那么一下,觉得世间浮云万千,只有母亲和自己一路跋涉的窘况还在脑海中打转。

那年殿试,康熙亲自见考。赫赫有名的勋贵少年、江南世家出的精英,一个个衣冠齐整、鞋袜无暇。可李蟠仍穿的那身旧布褂,袋里的馒头还剩两只。进宫前,他曾纠结:把馒头寄存在庙里?但转念一想,何必藏藏掖掖,反正他一贫如洗,只怕丢了母亲的血汗更难受。

太监见他揣着麻布袋,还特地打开来查,见确无异样就放他进去了。进了大殿站定时,实在突兀。那些世家的考生,私下窃窃私语,“这小子怕不是疯了。”

康熙却饶有兴致地多看了他两眼。问起如何装下天下,很多人文辞华丽,海阔天空,却终不及李蟠的那句朴实直白。他拍着自个的麻袋,说:“百姓的日子,归根结底就是饭碗。天下苍生都饿肚子,再好看得了?”康熙一时笑出了声,说:“你小子倒忠厚!”也不等旁人辩解,直接唤状元郎名号出来。

坊间流传,这状元是靠一麻袋馒头得来的。可明白人都知道,如果李蟠不是书成腹中,若不是那份骨子里的底气、对穷苦的感同身受,皇帝岂会当真重视?他一状元及第,母亲病榻前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李蟠赶回徐州那晚,全村人敲锣打鼓,连隔壁家的老奶奶都笑着说李家祖上烧高香。李蟠跪在母亲床前,哽咽着报喜,那一刻世间的辛苦、委屈都隐去了。

究竟是时代给了机会,还是贫苦让人成为巍然的松柏?李蟠背着馒头闯京城,不是偶然。也许下一个苦孩子,正在某个破庙里写字抄书。只是不知在今天,咱们的“麻袋馒头”,会变成什么——也许是一只破工作的手提包,一张褶皱的入场券,一台二手的旧电脑。人生总有倒霉透顶的时候,但只要熬下来,谁说那个出头的就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