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于成龙:康熙朝第一廉吏的传奇人生与不朽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30 06:43  浏览量:1

在康熙王朝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颗特别明亮的星辰——他不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也不是权倾朝野的权臣,而是一位以清廉著称的地方官员。于成龙,这个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名字,穿越三百多年的历史烟云,至今仍在中国廉政文化史上熠熠生辉。他四十五岁才步入仕途,却在短短二十三年间,从七品知县做到封疆大吏,创造了清代官场的奇迹。更为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着"青菜豆腐"的简朴生活,将"清慎勤"三字作为为官准则,成为中国古代官员廉洁自律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清代第一清官的传奇人生,探寻他留给后世的不朽精神财富。

一、大器晚成:四十五岁方入仕途的非常之路

于成龙的人生轨迹与大多数科举出身的官员截然不同。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他出生于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方山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不同于那些少年得志的才子,于成龙的科举之路颇为坎坷,直到四十四岁才以副榜贡生的身份获得出仕资格。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书生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罗城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于清端公政书》记载此地"遍地蒿草,居民六家,茅屋数椽"。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许多官员望而却步,但于成龙却毅然赴任。他带着简单的行装和几名仆从,跋涉数月到达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边陲小县。当时的罗城历经战乱,盗匪横行,百姓流离失所。于成龙到任后,立即着手恢复秩序,他修筑城墙,建立保甲制度,同时减免赋税,招抚流民。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与百姓同甘共苦,常常"插蒿为门,以土为案",完全不像一位朝廷命官的样子。

在罗城的七年里,于成龙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他不仅平定了匪患,还大力发展生产,使这个曾经荒芜的边城逐渐恢复了生机。当他离任时,罗城百姓"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这段经历奠定了于成龙"亲民务实"的为官风格,也让他深刻体会到民间疾苦,形成了他一生坚守的清廉品格。

二、清苦为官:从知县到总督不变的青菜豆腐

于成龙的清廉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贯穿于他整个仕途的每一个细节。康熙六年(1667年),他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当时合州因战乱人口锐减,赋税却未相应减免,百姓苦不堪言。于成龙到任后立即申请减免赋税,招抚流民垦荒。他自己则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据记载他"居官不携家属,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被百姓称为"于青菜"。

这种清廉作风随着官职的升高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严格。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面对福建"通海案"中大量被冤屈的百姓,他顶住压力平反冤狱,救活数千人。在福建任上,他依然粗茶淡饭,甚至将多余的薪俸用于救济贫苦。当地百姓感动地说:“我们以为按察使大人必定锦衣玉食,没想到比我们普通人还要清苦。”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迎来了仕途的巅峰,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成为总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军政事务的封疆大吏。然而,地位的提高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在两江总督任上,他依然"日食粗粝,佐以青菜",甚至因常年不吃肉而面有菜色。江南士绅起初不信总督如此清苦,特意设宴观察,发现他果然只吃青菜豆腐,不禁肃然起敬。于成清廉之名由此传遍江南,百姓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于豆腐”。

三、治世能臣:务实创新的治理之道

于成龙的为官之道绝非仅靠清廉就能概括,他更是一位极具治理智慧的实干家。在黄州任同知时,他创造性地推行"保甲连坐法",有效遏制了盗匪活动;在武昌知府任上,他伪装成乞丐深入盗窝,一举擒获盗首,平息了困扰当地多年的匪患;任直隶巡抚时,他严禁州县官馈赠上官,整顿了官场风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两江总督任上的作为。面对江南这个财赋重地,他没有采取高压政策,而是深入了解民情,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整顿盐政、严惩贪官。他还特别重视教育,修建书院,培养人才。这些措施使江南经济迅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康熙帝曾赞叹:“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的治理智慧体现在他善于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他严格执法但不失人情,如处理"通海案"时既坚持法律底线,又充分考虑百姓的生存困境;他清廉自守但不拘泥形式,对于必要的公务接待从不吝啬;他勤政爱民但不盲目迎合,敢于抵制不合理的朝廷征派。这种务实而富有弹性的施政风格,使他的政策既能得到朝廷认可,又能赢得百姓拥护。

四、身后哀荣:康熙帝亲撰碑文的至高礼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六十八岁的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当他的灵柩从南京运回山西老家时,沿途百姓自发设祭,哭声震天。更令人动容的是,当人们打开他的遗物时,发现这位封疆大吏的全部家当只有"绨袍一袭,靴带二事,瓦瓮中粗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真正做到了"不带江南一寸棉"。

e

康熙帝闻讯极为悲痛,赐谥"清端",意为"清廉端正",并亲撰碑文表彰其一生功绩。这在清代官员中是极为罕见的荣誉。康熙在祭文中写道:"尔于成龙,秉心朴直,莅事忠勤,清德老成,久资群议。简任总督,正资料理。忽闻长逝,深轸朕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清官能臣的深切怀念与高度评价。

于成龙的清廉精神影响深远。他去世后,江南士民在南京、苏州等多地建立祠堂纪念。他的事迹被编入《清史稿·循吏传》,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更难得的是,他的儿子于廷翼、孙子于准也都为官清廉,延续了于氏家族"清慎勤"的家风。

五、历史镜鉴:于成龙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百多年过去,于成龙的故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他"甘守清贫"的选择显得尤为珍贵。于成龙的清廉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姿态,而是源于内心对道德准则的坚守。他曾说:"吾生来无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饥寒足矣。"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对当今社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风气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于成龙的为官之道更值得当代公职人员深思。他把官员定位为"为民父母",认为"官之俸禄皆民脂民膏,当思所以报之"。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现代公共服务精神高度契合。他处理"通海案"时体现的担当精神,整顿官场时的勇气,治理地方的智慧,都是当代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尤为重要的是,于成龙证明了清廉与能力可以完美结合。他打破了"清官多无能"的偏见,用实际政绩表明清廉不仅不会妨碍施政,反而是赢得民心的基础。这一点对今天的廉政建设极具启示意义——反腐倡廉不仅不会影响发展,反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回望于成龙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的崇高品格与坚定操守。在物欲横流的封建官场中,他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那个时代的污浊。康熙帝称他为"天下第一廉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整个官僚体系的鞭策与期待。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但有些精神永远闪耀。于成龙"清慎勤"的为官箴言,"民胞物与"的仁爱之心,"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构成了中华优秀廉政文化的精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挖掘和弘扬于成龙精神的当代价值,对于培育清廉文化、构建清明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这位清代第一清官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廉永远是官员最可贵的品质,为民永远是执政最根本的宗旨。#历史##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