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元帅的儿子,被三任妻子抛弃,精神分裂却改写中国几代人命运

发布时间:2025-09-06 19:19  浏览量:1

他出身名门,但人生却如同遭受了“诅咒”一般。

还未出生父亲就去世,17岁的年纪右眼失明,32岁左眼也陷入了黑暗,40岁之前更是接连遭遇了三任妻子的抛弃,精神都出现了异常。

面对如此糟糕的人生之路他没有沉落于黑暗,而是心向光明,奇迹般的改写了中国几代人的命运。

这个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勇士究竟是谁呢?

1916年10月31日,因食道与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孙中山先生的至交好友,曾担任临时政府大元帅的黄兴于上海医院病逝,年仅42岁。

消息传来,怀有身孕的妻子廖淡如悲痛欲绝,导致腹中胎儿早产。

这个还没有满月份便生下来的孩子,就是黄兴将军的遗腹子黄乃。

由于先天不足,黄乃从小身体就不是很好,生病是经常的事情。

幸好有母亲和哥哥姐姐们的精心照顾,黄乃这才一天天的成长了起来。

虽然从未见过父亲的面,但在家人的影响下,黄乃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决定要和他一样,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在其他小孩还在为背诵课文而发愁的时候,黄乃已经将父亲留下的一本《三民主义三百问》背的滚瓜烂熟。

小学毕业后,黄乃被哥哥送到了南京读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并参加了由共产党秘密领导的“读书会”。

就在年轻的黄乃憧憬着要读书报国的时候,灾难却突如其来的发生了。

幼子黄一寰,后改名黄乃

17岁这年,黄乃在学校上体育课时,不幸被足球砸中右眼,导致视网膜脱离。

老师和同学们第一时间就把黄乃送到了医院,但由于眼睛的伤势比较严重,手术最终没能成功。

右眼失明对这个17岁的少年打击很大,他心灰意冷的办理了休学,一个人默默的回了长沙老家。

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黄乃也渐渐接受了自己半瞎的现实。

恰在此时,黄乃从报纸上看到中国赴日本的留学生正积极开展救亡运动的事迹。

黄乃被这些进步学生的精神所感染,他于是下定决心重走父亲当年的道路,去日本留学。

看着儿子终于从消沉中走出来母亲廖淡如高兴坏了。

在她的支持下,黄乃远渡重洋,进入日本大学,攻读社会科学。

上学期间黄乃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加入了中共东京特别支部的外围组织,积极的参与各种文化救亡运动。

在当时的日本,黄乃的这种行为是军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

正是因为如此,1937年6月,他被日本警察拘捕入狱。

还是黄兴生前的好友前田九二四郎四处奔走,这才让黄乃逃脱了牢狱之灾。

这一次的经历没有吓到黄乃,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后来回忆起此事,黄乃说道:

“从那以后,我就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不管我身上背着多么沉重的十字架,对党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

黄乃

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黄乃回国来到延安,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会见。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他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主义学院学习理论知识。

经过两年的充实,黄乃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被调入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工作,任日本问题研究秘书兼组长。

这一年黄乃22岁,才华横溢的他会日语、俄语、英语和世界语,被好事者排进了延安“十大公子”和“十大才子”当中。

并且,他认识了一位叫向明的女战士,二人很快结为了夫妻。

黄绍强(右)——黄乃、向明之子

结婚后黄乃和向明都很忙,聚少离多的同时,每次见面二人都吵的面红耳赤,慢慢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淡薄。

1942年,向明被调到山西工作,从此与黄乃更是难有相见之日。不久后,向明给黄乃寄回来了一封分手信。

痛失所爱的黄乃把悲伤留给了自己,很大度的选择了放手。

表面上黄乃似乎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但其实他的心中一直都没有忘记向明。

1947年10月,黄乃随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移到山西林县后甘泉村时,黄乃曾写下:

雨急鸣深树,风邪逐暮鸦;望穿书不至,何处可为家?

这样的诗句来宣泄内心的惆怅。

黄乃的第二任妻子名叫庄涛,是做研究工作的,两人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很可爱的儿子。

幸福的小日子还没有过几天,不幸再次降临到了黄乃的身上。

庄涛

1949年建国前夕,由于长期伏案劳作,用眼过度,黄乃的左眼视网膜也脱落了。

虽然周总理百忙当中安排人将黄乃送到苏联去治疗,但由于时间拖得太久,黄乃病情加重,双目彻底失明。

回国以后黄乃的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只能靠妻子庄涛来照顾。

当时庄涛工作繁忙,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这种情况下她根本就无法一边照顾儿子,一边照顾失明的丈夫。

经过一番权衡,庄涛选择了离婚。

失明的打击再加上妻子的离开让黄乃一时间无法接受,他的精神一度出现混乱,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黄乃会被这接连的挫折所击倒时,他竟然顽强的挺了过来,再次把自己的一腔热情都投入到了盲文的研究中。

1952年春天,35岁的黄乃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将自己研究的《新盲文方案》发表,并呼吁全社会关心和重视盲人群体。

1953年,中国著名的女记者子冈(即彭子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长篇访问记,介绍了黄乃的动人事迹。

这篇访问引起了全社会巨大的反响,黄乃的名字和事迹一下子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盲文

西南山城一个名叫小蓉的播音员被黄乃不屈的事迹所感动,只身跑到北京,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决然的嫁给了黄乃为妻。

黄乃起初是拒绝的,但慢慢的,小蓉无微不至的照顾让黄乃感动不已,黄乃觉得应该给她一个名分,于是二人走到了一起。

黄乃此时36岁,以为自己终于等来了真正的爱情,殊不知这此次两人的结合却是一段彻头彻尾的孽缘。

黄乃(右一)

小蓉做事情只凭一时的热情。

一开始她因为崇拜爱上了黄乃,但这份爱的保质期却非常短,只有短短不到两年。

当心中的崇拜在现实面前一点点褪去,小蓉对眼前的生活越来越不满。

她不愿意在黄乃这个瞎子身上浪费自己的年华,开始各种的闹腾。

婚姻的再一次不幸让黄乃心如死灰,整个人都变得消瘦沉默了不少。

不久后,小蓉移情别恋,更加看不上黄乃这个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了。

所以很快她便提出了离婚。

黄乃晚年

虽然当时两个人已经有一个儿子,但黄乃还是同意了小蓉的诉求。

此时,黄乃的生命中只剩下了对盲文的研究。

这条路上黄乃走的并不孤独,毛主席的亲家张文秋等人一直都是他最坚定的战友。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盲人月刊》和中国盲人出版社发展的都非常好,给众多的盲胞们带去了光明的希望。

1961年,命运终于对黄乃善良了一次,44岁的他遇上了自己的第四任妻子安琳。

同样经历过不幸婚姻的安琳没有其他人那么炙热的爱,但婚后却给与了黄乃最宝贵的陪伴和鼓励。

黄乃与安琳

有了妻子的帮助,黄乃的工作进度加快了很多。

后来黄乃在专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汉语盲文》一书的自序中写道:

“我要衷心感谢与我同甘苦、共命运,朝夕相处已逾38年的妻子安琳同志,她不但从精神上不断鼓舞我,而且还担负了大部分念稿、选稿、修稿、誊稿、复印等等复杂任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由国家五个部委批准,黄乃研究了整整20年的《汉语双拼音盲文方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这个方案的出版规范了盲文的读写,让全国数以千万的盲人终于有机会获得一双可以看世界的“眼睛”。

作为中国现行盲文的创制者、汉语双拼盲文方案的发明人,黄乃不但在1991年被被国务院批准为作出特殊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成为中国首个享此殊荣的残疾人。

而且他还被誉为“中国盲人之父”,当选中国盲人哑人协会第一届第三届副主席、第四届常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第二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因为知道沉浸在黑暗中的痛苦,所以黄乃才会用自己的后半生给盲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带来一束叫做希望的“光明”。

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新中国好几代盲人的命运才得以被改变。

纵观黄乃的一生,充满了不幸和各种苦难,但他从来都没有抱怨生活,而是积极的去面对这一切。

他带给这个世界的,不止有光明的希望,还有与天争命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