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出绝妙上联:田由甲方种,网友的下联一个比一个精彩,太有才
发布时间:2025-09-03 08:56 浏览量:6
老朱这辈子,最怕别人小看他。你说他起跑线差,说他没根底,他认了;可要是说他不行,那就急了。谁能想,大明皇帝拍拍衣角的样子,背后有过那么多连讨饭都撑不下去的日子。人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吃过大苦,越拿得住大权,哪怕嘴上说“放下”,心里可清楚着呢,万万不能叫人撬了自己的台子。
说起朱元璋这人,从小就是苦水里泡出来的。小时候进过学堂?那得打个问号——他家真穷得快揭不开锅,哪有多少机会端正坐板凳听先生讲课。顶多是在庙里当小和尚那阵,蹭过几本破书,随便瞅了几眼。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孩子,后来有一天会坐在金銮殿上,握着笔杆子慢慢琢磨儒家的“那一套”。这转身,是不是有点像村头杵着烟杆子的老王忽然成了大学教授?那时候,大概没人敢信。
成了皇帝以后呢?朱元璋自个儿也憋着一口气。他见得太多了,朝堂里那些油滑的老臣、满嘴文绉绉的士人,谁不是从小习字吟诗,文章写得顺溜。人家一进门就让你觉得“有文化”,而他自己,这把岁数还得补课,枕头底下都塞着字帖、诗集。经常深夜灯火未熄,桌上洒着墨香,估计只有他和那帮老儒们才知道,皇帝原来也有自卑的一面——他不能丢这个人,何况是皇帝的人。
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元璋身边常常聚着的是那些脑袋里装着四书五经的文人。一开始,他在他们中间像一块毛石头。但时间长了,他也会被熏陶出点亮色。他琢磨事儿有章法了,下笔有点味道,甚至还琢磨起写诗、写字,再练练联对,说不定还真沾点雅气。
其实,朱元璋的性子最怕人摸不清。他这个人,外头传得凶,说他暴躁,说他杀伐果断,其实他心里实在。守江山的手段,归根到底是怕朝中这些“兄弟哥们”动歪心思。多少次热闹,多少次杀伐,都是保着丁点内心的安全感。哪怕夜里都要睁着一只眼睡觉。
最有意思的,就是他玩对联那事。说实在的,那不是寻常文人的消遣,那是权力场里的真较劲。老朱一逗哏,早朝上一句话甩出去:“老子天下第一。”你说这是自夸,还是骂人?群臣脑袋都是聪明的,可落到朱元璋这儿,敢抢风头,冒进了就是大祸。那种气氛,谁敢瞎对?一个不留神,说不定你头就搬了家。
可偏偏还是有人抻不住劲。书生意气,有个小臣端了端秃笔,答了:“孙子盖世无双。”字面上看,没毛病。上联“老子”,下联“孙子”,一脉相承,讲究。“盖世无双”也不是来乱套的,孙武本就是兵家圣手。这对儿,一般人还真联不出来。
不过朱元璋听到这里,脸色唰就拉下来了。你仔细琢磨,这“孙子”一说,可不只是对仗巧妙。咱们讲礼数,哪有儿子当面叫天子“老子”,自个儿再摆个“孙子”身份的?这按照朱元璋的脾气,谁受得了。“你对仗有美感,也得会做人。”他心里大概这么念叨着。下令拖了下去,那位才子,再无声息。
你说朱皇帝心眼小吧?也不是。可大风大浪里走过来的人,见不得半点“阳奉阴违”。身边的人哪敢随便抖聪明?生怕好不容易裹住的脑袋,哪天让“龙颜大怒”给扔了。
说起朱元璋对文化的推崇,其实他自己玩得也带劲。比如贴春联,大年三十那夜,他拍板让家家户户都贴。可那时候哪有春联这词?都是后头才慢慢叫起来的。你说是皇帝“带货”,也没哪儿说错。他自个儿也喜好那套对子,有时候夜深人静,手里还拈着笔捣鼓几个字。人哪,一旦嚼出了文化的滋味儿,多少有点迷恋。
后来这风气一直传下来,咱们如今过年都要贴个春联寻吉利,不想也是朱元璋“懒政”里的一抹温情。他这人狠归狠,可心底也没真的“石头硬”。偶尔也想着让百姓图个安生,图个喜气。
话又说回来,对联这玩意,古代玩,今天还不是照玩?前些年,就有个才女出了个上联,让人头疼得不行:“田由甲方种”。字里行间都是巧思,口与十叠落,几乎挑不出下联。偏偏网友手也巧,对了句“已己巳时收”,还有人出“犬太吓人”。一场民间小对,照样有烟火味儿。
写到这里,不禁琢磨:谁说“读书人”就只会讨好权贵?有的人藏锋于市井,有的人锋芒毕露。但换到朱元璋那个年代,对错本就不止一样标准。你是臣子,是才子,嘴皮子利索也得看天子的脸色。有些故事到今天想想,还是觉得背后凉飕飕的。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历史才像条拐弯抹角的老街,朱元璋这样的人物,在故事的尽头冲你一笑,不知是慈祥,还是带着点警告。你说这样的对联、这样的局,咱们还敢随便接茬吗?你又会对出什么样的下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