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男主角宋仁宗,大宋第一背景板皇帝,唐宋大家八出其六
发布时间:2025-07-12 13:01 浏览量:1
宋仁宗,这个名字放在中国历史皇帝表中,似乎并不起眼。大家张口闭口多是汉武、唐宗、康雍乾,一提“仁宗”,像极了教科书里那个不出风头的老好人。结果呢?宋仁宗一辈子统治四十多年,做的事一点都不“背景板”。只是他所做的,与那些征战杀伐的帝王好像不是一回事。他没什么大手笔开疆,没什么匡扶社稷的传奇遭遇,他的厉害,全藏在一堆看着波澜不惊的日常里。这可没在大街小巷流传,反倒让人匪夷所思!
常有人说,他在位时间长,怎么名气偏偏小呢?电视剧《清平乐》火了,才让仁宗仿佛从历史的褶皱里溜达出来。放在古装剧大潮里,他身边没有一堆美艳宫女作陪,也没太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情感瓜葛,身后的“名臣天团”倒是排得满满当当。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这些都是随随便便一句话砸下来就课代表的狠角色,放在仁宗朝,几乎能组个豪华文学综艺!可惜,这位皇帝,却总像被带跑偏了,始终没有他自己的故事热闹。你不觉得奇怪?
往常皇帝为什么容易出名?不是打了谁,平了哪个乱,就是跟帝王将相臣妾绯闻脱不了关系。汉唐那些段子满天飞,女人们一个比一个有背景,清宫剧更是花团锦簇。宋仁宗这里,历史却只留下了官场里一群嘴皮子极溜的大臣,以及连卖早点都能外送的京城生活描摹,横看竖看都平淡。可也正因如此,他的“牛”,才藏得深。是爽还是闷?你说呢?
现代人要是穿越回宋朝,最先感受到什么?据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和北京社科院城市史料中心新近解读的数据,那会儿已有不少社会便利,市井繁华、百业兴旺,小吃铺头街头巷尾,外卖送食达府,夜半依旧灯火通明。甚至铜币流通与商品流转的活跃程度,远超汉唐,绝不比晚明、清初差。有意思的是,宋仁宗时期还是黄河流域(尤其汴梁)人口密度攀升最快之一,相关地志记载城市生活水准提升快得惊人。可是,这谁会乐意说?
讲宋朝,很多人只会提“积贫积弱”。看军事,确实软了点。宋军数次兵败,割地赔款的记录也扎眼。宋仁宗难道就是那个走一步退两步的软蛋皇帝?实际未必。有一说一,守成比打天下难。书上说得隐晦,其实仁宗在位那会儿,外敌环伺,内部杂音不断,而宋朝文官集团力量极大,还是科举出来的才子,能掰扯王法几天不带重样。皇帝主事容易吗?有的时候,仁宗在朝堂上的权威连自家大臣都不能控制太死,动不动一大帮老学究就给他上书掐架。
但实际上,也正因如此,才捏出了宋仁宗朝堂一种先天的活力。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吵来吵去,政策讨论得细致入微,能把“该不该多征一点盐赋”之类的问题,拉成朝野大讨论。这种风气让官员面前的百姓不再是数字,而是实打实的生活。你细品,官员上面还有皇帝,皇帝最怕话说错被议论。和一群老油条文官打交道,他既要权衡利弊,还要体面,这不是仁宗能干点的事嘛?
庆历新政这段事,多少人只记得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面容,却把仁宗摆到一边。其实每个大臣都挟带自己的主张,几派争吵连年,朝局一度焦头烂额。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这一班人马,拼的是骨气,也是仁宗敢于提拔、纵容的结果。在史学界口碑中,这场改革虽然失败,但却为后续宋代的文化繁荣种下了根苗。有资料显示,至少有五大名臣后续都因仁宗宽厚用人而大展身手——包拯、狄青、富弼等人的成长与官运离不开仁宗的驭下之术。这明明是实干家皇帝的范本,却偏偏只剩“大度”,岂不冤?
其实,仁宗对权谋哪里就简单了。皇位继承、权力分割、文武平衡,他使劲浑身解数,一面提拔有策略的文臣,一面默许像狄青这样武将的崭露头角。宋夏战争,仁宗明知战力不占优,依然咬牙稳守存利,化干戈为财币,宁可人说自己“冤家懦弱”,也不愿意让天下沦为涂炭。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仁宗曾多次亲自过问军需、粮草事宜,并向前线士兵寄去问候。城下之盟虽为人诟病,但百姓换得短暂安稳,他坚守底线,没有让国家完蛋,这谁敢说他没有长远心思?
当然了,也未必全是好名声。房贷、地租、赋税压力在当时基层百姓身上一样重。仁宗朝的社会矛盾,没有明朝后期那样棘手,但并非风平浪静。有历史资料显示,张太后、曹皇后那些“后宅内政”复杂程度不比朝堂差,后宫的诸多案件虽没激烈戏码,却常常搅得仁宗夜不能寐。有个小细节,《宋会要辑稿》里就记过,仁宗有一年因内廷风波,三天不上朝,官员们急得四下找人说和。皇帝也会烦,谁说不是人?
再看仁宗和士人的关系,他的最大本事,可不光在于宽厚。宋代“文人天堂”的成型根本离不开他。在仁宗照拂下,晏殊主持学政、开设学堂,范仲淹被派去讲学当官,不少地方科举招生大增。你没法否认,仁宗让知识分子“能念书、能做官、能安心唱词”,从而重塑了社会底层的竞争格局。还不止,文学大发展那一波,柳永、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全都有仁宗朝的影子。宋词成流行乐?就是这个时期的事。
当然再细想,仁宗对文官的宽容和尊重,有时就像太过仁义的作风,什么都能谈,什么都能骂,官场乐得一派和气,反而容易让大事被掰碎了慢慢吵来吵去。效率?恐怕并不高!但有话说回来,没有这些人,一大堆流传百代的诗词、史书哪来?要不是常有人说,宋朝成天文人内斗,仁宗的“宽”有时候跟“软”就只差一线。你要说他有本事还是没本事,怎么也说不干净!
宋仁宗在对后世人才的贡献上,留下的其实是让无数人艳羡的土壤。若无他“惜才如命”,后面苏轼、曾巩未必能有今天。包拯刚开始上任时还被大佬们嫌弃,仁宗却有意提携。狄青本为贫寒子弟,正是在仁宗和范仲淹的联名推荐下当上了大将。一个朝代的明星群像,这后面多少要归功于仁宗的选人用人。得了人才,做对一件事,比猛将征战要划算得多,宋朝后期不就证明了吗?不过仁宗也非神仙,他自保朝廷安稳的方式,也有让文官权重失衡的隐患,决定了北宋武力始终不强。这些话在官方记载有争议,你信不信?
有人说仁宗懦弱过头,任大臣自行其是。也有人历史上反过来说,他其实雷厉风行,软刀子下有棱有角。事实没人说得清,有些地方谜团太多,什么档案、什么记录,微妙之间全成了一团谜云。你要看他的影子,是站在范仲淹、欧阳修身旁微笑的那个人,还是在朝堂背后一言不发的决策者?说不清,也不用非得说清楚。今人关注的是作品本身,而不在于结果好坏。
用今天的话说,宋仁宗似乎不是英雄,但他撑起了一个让人能读书、做事、成家的时代。他让士子看到希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起码在他的任上,北宋做到了不崩溃。没有刀光剑影,却细水长流。你要找点闪光,就是这平静下面的力量。风平浪静,不一定平庸,吵杂也成就繁荣——有光有影,才有这份宋仁宗的独特。
人活一世,或许都想成为“照见自己心愿”的那类人物。仁宗不是神,也并没做过天降伟业,却也是一步一步把江山推向了理想。他的故事有没有绚烂色彩,是庸常还是伟大,只看你怎样读。
宋仁宗或许不适合做浪漫主义的主角,却的确值得站上历史的舞台,大步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