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盛宣怀病逝,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他8子8女的结局怎样了?

发布时间:2025-09-01 12:26  浏览量:7

盛宣怀是哪一类人?外人只看见他风光,谁曾料到头顶万贯家财,临终时却刷了个“简单”遗愿,还特地嘱咐后人只许薄葬——他究竟怕什么呢?话说回来,这样大户人家的分家分财,真能顺顺当当、一碗水端平吗?别忘了,钱多了,烦恼也跟着翻倍,盛家的后代,到底活成了什么样?

实际上,盛宣怀这一生,什么事业没折腾过?铁路、银行、电报、轮船……换句话说,民国初年能数得上的“新鲜事”,他都沾了边。什么“中国第一个电报局”、“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家银行”,全让他捅了出来。前半生凭着李鸿章这根杠杆一步步往上窜,连另一位著名的富豪胡雪岩都被他涮得头破血流,最后成了他故事里的陪衬——时代就是这样:成王败寇,哪有那么多公平。

但说到底,盛宣怀再能耐,最后还是被人叫了个“晚清首富”,家宅阔到数不清。七房太太,八子八女,家里一百多口人,每一个大小孩都有专职保姆,佣人多得像开个小型企业。甚至盛家的女佣都不寻常:宋美龄的母亲,赵一狄的母亲,都是出自盛家!这些细节,你要真细琢磨,盛府里的吃喝拉撒,估计每天都能出一本《上海滩琐记》。

铺张归铺张,等到盛宣怀临终,倒是留了个“讲究”的遗嘱——家产对半分,一半捐出去做慈善,另一半分六股,五房儿子各一份,太太养老留一份。遗嘱指定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当监督——这就仿佛是交给了体制外的纪委,不放心自家人胡乱来。葬礼他则约定简单收场,僧人帮忙,不得铺张。

然而,老爷子的想法,到了太太庄夫人这儿,根本没啥用处——人家反手就是天价厚葬。三十万两白银,送葬队伍从斜桥弄一路堵到外滩,大半个上海搅个天翻地覆,租界警察都不得不出动维持交通,前后折腾了四个月,才把后来事办完。

不夸张地讲,这场葬礼堪比“小型国葬”。盛家人也是,哪管遗嘱,面子上必须撑住。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就如此,不能不讲排场。至于那份巨额家产,李经方统计了一把,轻轻松松一千多万两白银——这就能把多少人砸晕?最后按遗愿捐了一半,其余各房分财。

讲到这,或许你会琢磨:有遗嘱,有分工,后代应该都能乖乖听话吧?实际上,盛宣怀早就把“家业败坏论”算在心里了,分财的细则写得滴水不漏,只能动“利息”,本金不许碰,生怕一群儿孙挥霍。可是啊,人算不如天算,后代们一到手,什么规章都成摆设——真要守得住,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盛家的孩子,咱们且从头说起。比如正室董夫人,常州名门之后,出身不错。她跟盛宣怀有三儿三女。大儿子昌颐,只活到四十六岁。早年留学,继承了些父亲的才气,做官做生意,银行也开得不错。然而,昌颐这一辈漂泊劳碌,和老婆宗恒宜聚少离多。唯一的女儿盛佩玉,是宗恒宜一手带大的。

说起来,盛佩玉和母亲的感情还真讲究。当年,在盛家葬礼上,她遇见了自己的表弟邵云龙,两人当场情投意合。后来邵云龙改名邵洵美,两人成了民国“风流才子+千金小姐”的话题组合。婚礼风光,文人骚客齐聚一堂,徐志摩、陆小曼这些名字都是宾客。

但再光鲜,也是有约法三章:盛佩玉给丈夫立了“三不准”,不许抽大烟、不许赌博、不许拈花惹草。谁料,这些规矩终究没能管住邵洵美。书店砸钱、朋友借贷、洋妞艾米丽插足,规矩全成甩手掌柜。盛佩玉表面大度,其实心如刀割,到头来夫君败光家业,临死连医院钱都交不起,家里一贫如洗。盛佩玉最终打扫街道、变卖首饰还债,日子苦得让人唏嘘。也证明了,豪门也有百味杂陈。

昌颐脉薄,但倒是有后人争气,复旦大学教授、名家钱文忠这层关系,算是盛家留下一笔学术脉络。至于其他兄弟姐妹,有的早逝,有的命途坎坷,名门之女嫁盐商,当着官太太,最后却因妒吃醋、闹剧连连,把丈夫气死,自己成了寡妇。这样的人家,也不过是凡人的一出生活戏。

再说庄夫人,上海滩上的福气太太,她的人生也极有看头。她比盛宣怀小二十多岁,玉佛寺都是她捐款盖的。一生才生了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其中活下来的盛恩颐,又是另一档败家传奇。

盛恩颐名号响亮,“盛老四”,家里偏宠,慈禧亲自赐名,读书留学一条龙,大商学经历样样俱全。可惜这人天生浪荡,烧钱如水,进口的奔驰轿车方向盘都镶银雕刻名字,房产、古董、女色、赌马一样不落。据说大手一挥,几百幢房子一夜输光。

晚上没现金?随手取几样古董去当铺,第二天银行开门就赎回来。这生活,除了消费没有别的事。姨太太一大堆,每人别墅花园轿车。至于家业,汉冶萍大公司总经理,只是顺带挂名,抽大烟、批文两不误。到最后家产败光,连入公园的钱都不够。解放后,房产交了税全归公家,据说只留老家祠堂几间薄房。盛恩颐死在破门房里,也算是世事无常。

但是,这一脉也不是彻底没救。大儿子盛毓邮、二儿子盛毓度都做了商人、实业家,甚至中日邦交史还一度有名,人各有志,说好说坏,也没定数。

盛家的闺女,盛七小姐爱颐,是民国时期“海派名媛”。她和宋家有点渊源,宋子文对她一见钟情,死缠烂打做英文老师,可惜庄夫人死活不同意。盛爱颐自己也拧巴,一直不敢跟着宋子文私奔。宋子文船票都买好了,她给了他“一把金叶子”算是告别。男人心凉了,几年后娶了别的名媛。盛七小姐独守空闺,最后嫁了表弟,身体每况愈下。宋子文春风得意时,她曾拒绝共同吃饭,这点骄傲,倒是民国小姐的底色。

至于瓜分财产这一出,盛爱颐是旗帜鲜明的女权先驱。她坚决认为未出嫁的女子也该分家产,三番两次告哥哥侄子,官司赢得漂亮。五十万遗产到手——这在当年的中国,是开了先河。晚年自在,花园别墅,吸雪茄看行人,活成了精致老太太。

其他几房,盛老五重颐,地产做破了,逃亡香港又被人“下套”,终成败局;盛老七升颐更是花样百出,休了包办夫人,娶了青楼红人,一番风流事,被上海滩传得沸沸扬扬。足球队东华成立,也有他一份,后面炒股赔光,死于东京,没有人陪伴。身后事只好侄子料理。

盛家的侧室和妾室所出的,也有花样。盛关颐和宋家关系紧密,和富商结婚,无子,认了严家孙女做干女儿,最后生意成功却婚姻失败,离婚孤独终老。在豪门这个名利场里,亲缘、误解、孤独、争斗,一样都不少,只是台面下更深。

最让人唏嘘的是,盛宣怀晚年宠爱的小女儿盛方颐,生在蜜罐里,母女更是百依百顺。喜欢游乐,戏院里被盐商外孙彭震鸣看中,硬要嫁。婚事大摆,钱却是男方舅舅出。之后夫妻没啥能力,生育七个孩子,男主浪荡不归,女主只会吸鸦片麻醉自己,最终中毒身亡,男主后面劳改、自杀,孩子们成了无助孤儿。

看到这里,其实多少豪门气派、家族规矩,到底还是抵不过人性里的软弱。盛宣怀熬心安排的规章,变成了后人争抢、败落的理由。家业未必能“守住”,后人未必能“养成”。有的人懂得奋斗,有的人只会挥霍。

说到底,这种家族繁华,是盛宣怀一生的搏杀换来的。他做过知州、当过幕僚,雷厉风行、书香门第,却把对子女的关注全部让给了事业。或许沉迷发家太久,忽略了子女教育这环,导致后代大部分成了“富贵而已”的人——“创业难,守业更难”,这话真不是随便说说。

林则徐有句老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想来道理浅显,人人都懂,可惜真正能领会的,少之又少。盛宣怀百年之后,留给后人的不光是钱,更是一串复杂的命运谜题。这桩豪门兴衰,究竟是家业守不住,还是人心难以衡量?谁又能说个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