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会我们的人生之道:不争,才是最好的气场

发布时间:2025-09-02 12:30  浏览量:4

在墨香氤氲的书房里,铺开一张宣纸,看墨汁在水中缓缓洇开,如云舒展,如莲绽放。提笔,悬腕,当笔尖触碰纸面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对于热爱书法的人来说,写字,是一种修行,更是一条通往内在宁静的寻觅之路。日复一日,一笔一划,磨练的不仅是手腕的功夫,更是这颗在喧嚣尘世中沉浮不定的心。

而在这漫长的磨练中,渐渐领悟到一个道理:不争,才是最好的气场。

不争,不是消极避世,不是懦弱退让,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笃定与平和,一种饱满却不外露的强大力量。它藏在我们临摹的每一个字里,流淌于中国书法的血脉深处。

墨客岛 | 高伟作品

笔法里的“不争”:藏锋守拙,以退为进

书法的世界里,有一种智慧叫“藏锋”。起笔时,笔锋需微微内敛,含而不露,力量方能含蓄而绵长。这与为人处世何其相似?锋芒毕露,或许能争得一时之快,却易折易损。唯有懂得收敛光芒,将气力用在内里,方能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再看字的结体。一个汉字,由点、横、竖、撇、捺等笔划构成,如同一个家庭、一个团队。如何让它们和谐共存?靠的是“避让”与“穿插”。

左边的笔划常常会为右边的笔划让出一方天地,上方的结构会为下方的伸展预留足够空间。你看“和”字,左边的“禾”部微微收敛,右边的“口”部才能安然稳坐;你看“安”字,“宝盖头”覆盖其上,下方的“女”才能不偏不倚,静处中央。

笔划之间,不争不抢,彼此成就,最终构成一个气韵生动、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不正是“不争”最直观的体现吗?

大师的“不争”:风骨自在,我自安然

翻开书法史,那些真正为后人敬仰的大师,其人生境界与他们的笔墨气象总是惊人地一致。

“书圣”王羲之,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千古绝唱。他的不争,体现在一种魏晋名士特有的率真与从容。一则“坦腹东床”的典故,流传至今。

当时,太傅郗鉴欲为女择婿,派人到丞相王导府上考察。王家子弟听闻,无不精心打扮,正襟危坐,唯恐落于人后。唯有王羲之,毫不在意,像没事人一样,袒露着腹部,在东边的床上悠然吃着胡饼。这份“独若不闻”的淡定与真实,反而让郗鉴大加赞赏:“此真吾佳婿也!”

他不去争那个被选中的机会,只是安然做自己,机会却偏偏选择了他。

墨客岛 | 赵宗伟作品

再看宋代的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在被贬黄州的人生低谷,他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此帖笔力沉郁,字形随着心绪的起伏而大小错落,一任天然。从开篇的拘谨压抑,到中段的奔放恣肆,再到末尾的苍凉无奈,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呐喊与叹息。

然而,也正是在黄州,他喊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书法成了他安放灵魂的舟楫,陪伴他渡过人生的惊涛骇浪。

墨客岛 | 吴常建作品

而到了近代,弘一法师李叔同更是将“不争”的境界推向了极致。出家前,他是风光无限的艺术才子,书法华美绚烂。出家后,洗尽铅华,他的字也变得平淡,如清水芙蓉,静美无言。

他晚年的书法,稚拙如孩童,温润如古玉,你看不到任何技巧的炫耀。所有的悲欢、才华、起落,最终都归于一方“悲欣交集”的宁静。这是将生命融入佛法,彻底放下“争”与“不争”之念后,达到的大自在、大圆满。

墨客岛 | 程万江作品

书法,如水利万物,静待花开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滋养万物,却从不与万物争高下,总是默默流向低处。这正是书法人追求的境界。

我们研墨,心随墨沉,浮躁便随之而去。

我们运笔,气贯笔端,精神便为之凝聚。

我们读帖,与人神交,心胸便为之开阔。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等待。等待墨干,等待功成,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刻。我们不再为外界的评价而焦虑,不再与他人做无谓的比较。

因为我们明白,真正的气场,不是声色俱厉,不是咄咄逼人,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静气、定气与和气。它如同宣纸上恰到好处的留白,无一笔一墨,却意蕴万千。

愿每一个写字的人,都能在这一笔一划的修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秩序,修炼出那份“不争”的气场。然后,带着这份从容与笃定,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活得舒展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