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忘川:“八戒拱渣”的富顺情
发布时间:2025-08-31 17:22 浏览量:8
泡桐树12号(陈平 摄)
8月12日一早,我们一行5人驱车从富顺出发,前往位于成都青羊区宽窄巷子片区的泡桐树街12号“孙二娘私房菜”,探访慕名已久的曾经失传如今重现川菜江湖的川南名菜“八戒拱渣”。
成都的秋日,阳光透过泡桐树街的浓密的枝叶,在青砖巷弄间洒下斑驳光影。我们一行人停驻在泡桐树的街口时,“孙二娘私房菜”的老板、“八戒拱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天莉已派其表弟杨灏虞先生迎接我们。当我们随其来到12号——“孙二娘私房菜”门前,还未进门,就已闻到一股复合的卤香,那是三十八种香料在时间里沉淀出的气息,也是一道几近失传的川南名菜——“八戒拱渣”,穿越千年而来的召唤。
孙天莉,富顺石夹口人,因在家排行老二,人称孙二娘。她一开口,那音调里就带着沱江水的柔软和豆花点的清亮。孙二娘在店前把我们迎进店内,带领我们参观古朴典雅、宁静悠然的店内环境、分布及陈设。同时,安排人员做好准备,适时展示“八戒拱渣”制作全程。稍得闲暇,她落座向我们讲述这道菜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他乡故人情
“八戒拱渣”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汉代。彼时的江阳地区(即今富顺县)已因盐成邑,用熬制井盐所余副产物“胆水”点化的豆花已远近闻名。有一里正(相当于现今的乡镇主要负责人)开了一家酒店,当然得制作豆花。因其为人正直,乐施好善,生意兴隆。平素,他把店内制作豆花所余下的副产物豆渣分送辖区内的穷苦百姓。
有一年正月里,里正带着猪头肉等肉货去访贫问苦,来到一家老妇家中。时值晌午,适逢大雨。老妇殷勤劝其将就用餐。老妇将其所施的猪头肉和豆渣做了一道菜肴,里正食后拍案叫绝。当即请老妇回酒重做,并让在场所有客人来品尝,人皆称道。一道美食就此诞生,并经加工改良,成为一道特色招牌菜,取名“豆渣烘猪头”,并广为流传。
不久,淮南王刘安闻之,令里正亲往王府献厨。淮南王食后当即赞道:“肉质柔糯,肥而不腻,豆渣酥、香。”此后,“豆渣烘猪头”历经岁月涤荡,在烟火人间坎坷沉浮,时隐时现。据传,它曾在民国时期的富顺兜山镇让世人惊鸿一瞥,旋即在连年战乱中又失传于世。
“八戒”(胡云昌 摄)
当今的“八戒拱渣”制作技艺始于第一代传承人叶云皆。他据富顺兜山镇老人的口传而探索实践,最终复原了已失传的“豆渣烘猪头”。第二代传承人杨信元师从叶云皆,并予以进一步改良,将这道菜的口感和风味提升至新的高度。第三代传承人孙二娘得其舅舅杨信元亲传,通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再现了作为川南名菜的“肉质柔糯,肥而不腻,豆渣酥香,荤素绝配”的经典风味,成为“孙二娘私房菜”招牌菜之一。由是,众多的各界人士纷纷慕名而来,来自境外的客人也日益增多。《成都商报》、成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曾作过专题报道。如今,孙二娘已将此技传授给女儿岳雯秀(岳飞第29代后人,在读博士生)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笃志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的传统川菜技艺。
从汉代的驿路酒家,到民国战火中的隐没,再从老人口述中艰难复原,到如今成为私房菜馆的镇店之宝。孙二娘说,这不是一道普通的菜,是富顺人用豆渣和猪头肉写就的生存史诗,是贫苦年代里的智慧与温情。
制作“八戒拱渣”过程,除了选料严格、制作精细、火候精准外,还耗时较长。欲来品尝的客人须提前预订方能顺遂心愿。当一道“八戒拱渣”呈现于桌时,简直就是肉的丰腴与渣的素香在时间里达成和合共荣。
八戒拱渣(胡云昌 摄)
我们有幸品尝到这道美食。举箸入口时,恍惚能听见雨落川南、灶火哔剥,能看见一位老妇人于贫寒中真诚待客,一位里正于市井间识味知善。浓浓的乡情也溢于唇齿之间,回味悠长。
而真正令人动容的,不只是技艺,是情。孙二娘自2011年离开家乡,在泡桐树12号经营这家私房菜馆以来,矢志不移地传承和弘扬以“八戒拱渣”为代表的传统川菜文化。“八戒拱渣”承载着富顺豆花文化,反映“化废为宝”的节俭传统与创新精神,更是富顺历史与文化的活态载体。孙二娘对我们不止一次提到,她坚持要将“八戒拱渣”回富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锦城虽好,终究是他乡;富顺再小,却是根之所系。“这道菜是从富顺的土里长出来的,用的是富顺的豆、富顺人用胆水点化的豆渣,它必须回到富顺去。”说话时,她眼神笃定,那是一种近乎执拗的乡情,如豆花离不开蘸水,如游子走不出故乡的月。
技艺传承(从右至左:岳雯秀、孙天莉、杨灏虞)
饭后,她送我们至巷口。秋意渐浓,两旁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诉说这条街的慢时光与老故事。恰在此时,偶遇一位鬓角微霜的男子——穆克,这位富顺一中走出的才子,如今的军旅书法家。一听乡音,他顿时眼亮,执意邀我们入他的画室小坐。墨香满室,墙上挂着他挥毫泼墨的作品,笔力刚劲却又不失温润。
他为我们沏茶,说起富顺的豆花、文庙、才子之乡的旧话,说起年少时在沱江边读书习字的往事。虽离家数十载,他的言谈举止间仍是从未褪色的富顺印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八戒拱渣”之所以能穿越战乱、遗忘、时代更迭而重生,不只是因它的味美,更因它背后站着一群如孙二娘、穆克一般的人——他们无论走了多远,从未忘记自己来自哪里。
一道传统菜,是一座城的记忆,也是一群人的乡愁。
它让我们看见:富顺人,哪怕散作满天星,也始终心向故土,热忱如初。而那道“八戒拱渣”,早已不止是豆渣与猪头的相逢,更是一封无声的家书、一场跨越千年的乡情接力。
离别的车驶出泡桐树街,我回头望去,秋阳斑驳中的小巷温暖而宁静。仿佛还能听见孙二娘的笑语、穆克老师的挽留,也仿佛闻见,那豆香袅袅处,正是富顺。
2025.8.28
在穆克工作室。穆克(左二)、孙天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