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的好皇帝
发布时间:2025-08-29 21:46 浏览量:1
1399年的夏天,北平的夜晚还带着些暑气。燕王王府的书房里,蜡烛烧到了一半,蜡油顺着烛台流下来,凝成一团暗黄色的渍。朱棣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攥着一封来自南京的诏书,指节泛着白。窗外的风卷着院中的梧桐叶拍打着窗户,发出细碎的响声,像有人在轻轻敲门。
他想起三个月前,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押解到南京的消息。周王是他的亲弟弟,母亲都是马皇后,可朱允炆连亲叔叔都不放过。接着是齐王朱榑,被削去爵位,囚禁在应天;湘王朱柏更惨,朝廷派来的官员包围了王府,他不愿受辱,举家自焚。昨天,他收到朱允炆的诏书,要逮捕他的部下张玉、朱能,罪名是“谋反”。
“殿下,该做决定了。”姚广孝从阴影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串佛珠。他是朱棣的谋士,也是个和尚,平时总劝朱棣“顺天应人”。朱棣抬头看着他,嘴角扯出一丝苦笑:“你说,我要是起兵,会不会被天下人骂?”姚广孝双手合十:“殿下是太祖的儿子,建文皇帝削藩太急,逼得亲王们走投无路。你举兵清君侧,是替太祖教训不肖子孙。”
书房的门突然被推开,张玉闯进来,手里拿着一把剑:“殿下,南京派来的张昺、谢贵带着士兵包围了王府,说要检查‘谋反证据’!”朱棣猛地站起来,把诏书拍在桌上:“好啊,朱允炆先动手了。传我的命令,召集王府的护卫,今晚就杀了张昺、谢贵!”
蜡烛的光突然跳了一下,照在朱棣脸上,他的眼睛里燃起了火焰。这个夜晚,北平的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一场改变明朝历史的战争,就要开始了。
1360年四月,应天(今南京)的军营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朱元璋正在和陈友谅打仗,听说马皇后生了个儿子,高兴得连盔甲都没脱,就冲进帐篷看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朱棣的童年是在军营里度过的。那时候朱元璋还没称帝,到处征战,朱棣跟着军队走南闯北,有时候睡在马车上,有时候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的喊杀声睡觉。他不像太子朱标那样,有专门的老师教他读书写字,而是跟着士兵们学骑马、射箭、砍杀。朱元璋有时候会摸着他的头说:“老四像我,能打仗。”
1370年,朱元璋称帝两年后,封朱棣为燕王。那时候他才十岁,穿着小小的亲王礼服,跪在金殿上接旨,眼睛里满是好奇。1380年,朱棣年满二十,要去北平就藩。朱元璋亲自送他到午门,拍着他的肩膀说:“北平是北方的门户,你要守好它,别让蒙古人进来。”
北平的日子很苦。那时候蒙古人还经常骚扰边境,朱棣刚到北平,就跟着大将傅友德出征,攻打蒙古的乃儿不花部。他骑着一匹黑马,手里拿着一把长枪,冲在队伍前面,杀了三个蒙古士兵。乃儿不花见势不妙,只好投降。朱元璋接到捷报,高兴得赐给朱棣一件龙袍,说:“老四比我当年还能打。”
从那以后,朱棣每年都要带兵出征蒙古,有时候冬天也不回北平。他学会了如何指挥军队,如何判断敌情,如何和蒙古人打交道。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了明朝最能打的亲王,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1398年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这个年轻的皇帝坐在金殿上,看着下面的亲王们,心里充满了恐惧。他的爷爷朱元璋生前封了二十四个亲王,每个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其中燕王朱棣的军队最多,有十万多人。
朱允炆重用齐泰、黄子澄两个大臣,他们劝朱允炆尽快削藩:“亲王们手里有兵,迟早会造反。不如先削掉几个势力小的,再对付燕王。”朱允炆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动手。
第一个倒霉的是周王朱橚。1398年十一月,朱允炆派李景隆带着军队突然包围了周王府,把朱橚押到南京,废为庶人,软禁起来。接着是齐王朱榑,1399年四月,朝廷指控他“谋反”,削去爵位,囚禁在应天。湘王朱柏更惨,朝廷派来的官员要逮捕他,他说:“我是太祖的儿子,怎么能受这种侮辱?”于是举家自焚,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朱棣听到这些消息,吓得浑身发抖。他知道,下一个就是自己。为了迷惑朱允炆,他开始装疯。每天早上,他穿着破衣服,光着脚,在北平的大街上乱跑,嘴里喊着“我是皇帝!”,还捡起地上的脏东西吃。有时候,他会躺在地上,浑身抽搐,像得了羊角风。朱允炆派来的张昺、谢贵听说后,亲自去王府查看,看到朱棣坐在地上,流着口水,手里拿着一个烂西瓜,才放下心来。
可朱允炆并没有放弃。1399年七月,他下了一道诏书,要逮捕朱棣的部下张玉、朱能,罪名是“协助燕王谋反”。朱棣接到诏书,知道再也装不下去了。他把张玉、朱能叫到书房,说:“朱允炆要杀我们,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明天,我们就起兵清君侧!”
1399年七月初五,北平的天空阴沉沉的。燕王王府的大门突然打开,朱棣骑着一匹红马,穿着铠甲,手里拿着一把宝剑,率领着王府的护卫冲了出来。他的身后,跟着张玉、朱能、姚广孝等人,每个人都拿着武器,脸上带着杀气。
张昺、谢贵听说朱棣起兵,赶紧带着士兵包围了王府。朱棣站在王府的城墙上,对他们喊:“你们是太祖的臣子,为什么要帮着齐泰、黄子澄陷害亲王?今天,我要清君侧,诛灭齐黄!”张昺骂道:“朱棣,你谋反,不怕被天下人唾骂吗?”朱棣冷笑一声,挥了挥手,张玉带着护卫冲过去,杀了张昺、谢贵。
接着,朱棣占领了北平的城门,控制了整个城市。他发布檄文,向天下宣布:“建文皇帝被齐泰、黄子澄迷惑,削藩逼死亲王。我作为太祖的儿子,要举兵清君侧,恢复太祖的旧制。”
起兵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北平的防线。朱棣派张玉攻打居庸关,居庸关的守将俞瑱听说朱棣起兵,吓得弃城而逃。接着,朱棣又派朱能攻打怀来,怀来的守将宋忠带着三万军队迎战。朱棣知道宋忠的军队大多是北平的士兵,于是派人对他们说:“你们的家人都在北平,燕王已经善待他们,你们要是投降,就能和家人团聚。”宋忠的军队听说后,纷纷倒戈,宋忠被杀。
不到一个月,朱棣就占领了密云、遵化、永平等地,控制了北平周围的地区。他的军队从一开始的几千人,发展到了几万人。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朱允炆派来的几十万大军。
1400年四月,朱棣率领十万军队南下,攻打沧州。朱允炆派李景隆带着六十万军队迎战,双方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相遇。
李景隆的军队人数是朱棣的六倍,而且装备精良,有大量的火炮和弓弩。朱棣知道,硬拼肯定不行,于是决定用计。他派张玉带着一部分军队佯攻,吸引李景隆的注意力,自己带着精锐部队绕到李景隆的后方,发动突然袭击。
战斗开始后,张玉的军队很快被李景隆的军队包围,张玉拼死抵抗,才没有被消灭。朱棣带着军队冲过来,杀进李景隆的大营,可李景隆的军队太多,把朱棣团团包围。朱棣的马陷进了泥里,他摔在地上,手里的剑也掉了。旁边的士兵举着刀砍过来,朱棣闭上眼睛,以为自己死定了。
就在这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李景隆的帅旗吹断了。李景隆的军队看到帅旗倒了,以为主将被杀,顿时乱成一团。朱棣抓住机会,跳上一匹马,率领军队顺风放火,烧了李景隆的大营。李景隆的军队大败,纷纷逃跑,有的掉进河里淹死,有的被踩死,尸体堆成了小山。
白沟河之战,朱棣以少胜多,消灭了李景隆的二十万军队。这场战役是靖难之役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朱棣的军队占据了主动,开始一步步向南京推进。
1402年六月,南京的清晨还带着些凉意。朱棣的军队包围了南京城,城墙上的士兵们吓得浑身发抖。朱允炆站在皇宫的城楼上,看着外面的军队,眼泪流了下来:“我为什么要削藩?为什么要逼朱棣造反?”
就在这时候,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朱棣的军队进城。朱棣骑着马,带着军队冲进南京城,沿途的百姓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朱棣的军队没有抢劫,没有杀人,显得很有纪律。
朱允炆听说金川门被打开,知道大势已去。他回到皇宫,把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叫过来,说:“你们跟着我,只会死。不如趁早逃跑。”然后,他点燃了皇宫的大火,自己跳进了火里。等朱棣赶到的时候,皇宫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朱允炆的尸体也找不到了。
朱棣进入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接着,他开始处理建文旧臣。齐泰、黄子澄被凌迟处死,他们的家人也被满门抄斩。方孝孺是建文皇帝的老师,朱棣让他写即位诏书,方孝孺说:“你是篡位,我不会写。”朱棣生气地说:“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冷笑:“灭十族又怎么样?”于是,朱棣把方孝孺的朋友、学生也算作一族,一共灭了十族,杀了八百多人。
姚广孝劝朱棣:“殿下,杀得太多会失去民心。不如安抚一下,比如恢复被削藩的亲王的爵位,减轻赋税。”朱棣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恢复周王、齐王的爵位,减轻北平的赋税。百姓们看到朱棣没有像朱允炆那样乱杀人,慢慢安定下来。
1403年正月,永乐元年的第一天,朱棣坐在金殿上,接受百官的朝贺。他穿着龙袍,戴着皇冠,脸上带着笑容,心里却在想:“我要做一个好皇帝,让天下人知道,我篡位是对的。”
他的第一把火,是减轻赋税。北平是他的封地,经过靖难之役的破坏,到处都是废墟,百姓们吃不上饭。朱棣下令,北平的赋税减免三年,让百姓们休养生息。接着,他又下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经常泛滥,淹没农田。朱棣派夏原吉带着民工去治理黄河,疏通河道,修筑堤坝。经过几年的努力,黄河再也没有泛滥,百姓们的收成好了起来。
他的第二把火,是整顿吏治。朱元璋时期,贪官很多,朱棣觉得,要想让国家稳定,必须打击贪官。1403年,他下令逮捕全国的贪官,凡是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的,一律处死。他还建立了东厂,专门监视官员的言行。有一次,一个官员收了百姓的贿赂,被东厂的人发现,朱棣立刻把他抓起来,斩首示众。官员们看到朱棣这么严厉,再也不敢贪污了。
他的第三把火,是恢复生产。靖难之役持续了三年,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流民。朱棣下令,凡是流民回到家乡,都可以得到土地和种子。他还鼓励农民种植棉花、桑树,发展手工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朝的经济慢慢恢复,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1405年七月,苏州刘家港的码头热闹非凡。郑和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船队,准备出发。船队有二百多艘船,最大的宝船长达一百四十米,宽五十米,像一座浮动的城堡。船上装满了丝绸、瓷器、茶叶、金银珠宝,还有两万七千多名士兵和水手。
郑和是朱棣的亲信,也是个太监。他之所以能率领船队下西洋,是因为朱棣信任他:“你去过很多地方,熟悉海外的情况。这次下西洋,一是要寻找建文皇帝,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
船队出发后,首先到达了占城(今越南南部)。占城的国王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亲自带着大臣们到码头迎接,还献上了珍贵的礼物。接着,船队到达了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的国王看到宝船的规模,吓得跪在地上,说:“明朝的皇帝太伟大了,我们愿意臣服。”
郑和的船队继续南下,经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送上明朝的礼物,然后收购当地的香料、珠宝、异兽。比如,在印度,他们收购了大量的胡椒和象牙;在锡兰,他们收购了珍贵的红宝石;在非洲东海岸,他们甚至带回了一只长颈鹿,朱棣看到后,高兴得说:“这是祥瑞,说明我是天命所归。”
郑和下西洋一共进行了七次,历时二十八年,到达了三十多个国家。它不仅加强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联系,还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比如,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在海外很受欢迎,很多国家的人都开始学习中国的纺织和制瓷技术。
1410年正月,朱棣率领五十万军队,从北平出发,北上亲征蒙古。他之所以要亲征,是因为蒙古的鞑靼部经常骚扰明朝的边境,杀了明朝的使者。朱棣说:“蒙古人是明朝的敌人,我要亲自带兵消灭他们,让他们再也不敢来犯。”
军队出发后,经过两个多月的行军,到达了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带着军队迎战,朱棣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冲过去,杀了本雅失里的很多士兵。本雅失里吓得落荒而逃,朱棣的军队追击了几十里,才停下来。
1414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攻打瓦剌部。瓦剌的首领马哈木带着三万军队,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迎战。朱棣的军队有二十万,装备精良,有大量的火炮和弓弩。战斗开始后,朱棣的军队用火炮轰击瓦剌的军队,瓦剌的军队死伤惨重。马哈木带着剩下的军队逃跑,朱棣的军队追击了几百里,才返回。
接下来的几年,朱棣又三次亲征蒙古,分别攻打鞑靼和瓦剌。虽然每次都取得了胜利,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比如,第一次亲征,花费了几百万两银子,动用了几十万民工。第五次亲征的时候,朱棣已经六十五岁了,他在行军途中病逝,结束了自己的亲征生涯。
朱棣的五次亲征,虽然消耗了大量国力,但也稳定了北方的边境。蒙古部落再也不敢轻易骚扰明朝,明朝的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1403年,朱棣刚刚登基,就下令编纂一部大型类书。他对解缙说:“我想把天下的书籍都收集起来,编成一部书,让后人知道我们明朝的文化有多发达。”解缙是明朝的大才子,他说:“陛下,这是一件大事,我一定尽力完成。”
于是,解缙开始组织文人编纂《永乐大典》。他召集了两千多名文人,包括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还有和尚和道士。他们从全国各地收集书籍,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戏曲小说,甚至还有民间的秘方和传说。
经过三年的努力,《永乐大典》终于编成。这部书共有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它收集了七千多种书籍,其中很多是已经失传的珍贵文献,比如《旧唐书》《旧五代史》的部分内容,都是通过《永乐大典》保存下来的。
朱棣看到《永乐大典》,高兴得合不拢嘴:“这部书是我们明朝的骄傲,要好好保存,让后人永远记住。”于是,他下令把《永乐大典》抄录成两部,一部存放在北京的文渊阁,另一部存放在南京的文渊阁。
可惜的是,《永乐大典》后来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烧毁了文渊阁,《永乐大典》损失了一部分。清朝时期,《永乐大典》又被官员们盗窃,流失了很多。现在,全世界只剩下几百册《永乐大典》,散落在各个国家的博物馆里。
永乐皇帝的两面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有人说他是篡位者,违背了朱元璋的遗愿,杀了很多建文旧臣;有人说他是好皇帝,开创了永乐盛世,让明朝变得强大。
朱棣的篡位行为,确实是他一生的污点。他违背了朱元璋“传位给皇太孙”的遗愿,发动靖难之役,杀了很多无辜的人。比如,方孝孺的十族被杀,齐泰、黄子澄被凌迟,这些都是他的过错。
但不可否认的是,朱棣是一个好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明朝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比如,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献;五次亲征蒙古,稳定了北方的边境。这些功绩,都让明朝进入了一个盛世,被称为“永乐盛世”。
有人问,朱棣是篡位者,为什么还能成为好皇帝?其实,好皇帝的标准,不是看他怎么得到皇位,而是看他怎么治理国家。朱棣虽然篡位,但他治理国家的能力很强,让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所以,他是一个篡位者,但也是一个好皇帝。
朱棣的一生,像一杯苦茶,既有苦涩,也有甘甜。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们的过错,也要看到他们的功绩。
1. 《明史》(清·张廷玉等)
2. 《明实录·太宗实录》(明·杨士奇等)
3.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
4. 《永乐大典》(明·解缙等编纂,残本)
5.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郑一钧)
6. 《朱棣传》(晁中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