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尼姑庵惊现双面佛,俏尼姑夜半梳头,三更时分竟生鬼胎
发布时间:2025-08-29 06:17 浏览量:1
(一)庵堂怪影
大明万历年间,扬州府有座明月山,山上有座明月庵。这庵堂不大,香火却旺得很,尤其是求子特别灵验。
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都慕名而来。
明月庵的住持法号慧明,是个四十来岁的尼姑。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因情所伤,看破红尘出了家。
慧明师太不仅佛法精深,医术也高明,尤其擅长妇科。那些多年不孕的女子,经她调理,多半能怀上孩子。
这年春天,明月庵来了个叫静心的年轻尼姑。静心原是金陵城里书香门第的千金,因家道中落,又被负心人欺骗,一时想不开就要寻短见。恰逢慧明师太云游经过,救下她,带回庵中剃度出家。
静心虽然出了家,却实在生得太俊俏。眉如远山,目似秋水,即使剃光了头发,穿着宽大的缁衣,也掩不住天生丽质。庵里香客见了她,没有不多看两眼的。有些轻浮的,甚至还私下议论:"这么个妙人儿,怎么就做了尼姑?真是暴殄天物!"
静心性子冷,不爱说话,整天低眉顺眼的。除了早晚课和给慧明师太打下手,她大多时间都在禅房打坐,或者在后山采药。
明月庵后院有口古井,井水清甜甘洌。据说这井通着地脉,是有灵性的。慧明师太配药炼丹,都用这井水。静心来了后,挑水的活儿就归了她。
这天清晨,静心照例去井边打水。天色微明,晨雾未散,庵里静悄悄的。她放下水桶,忽然听见井里传来异响,像是有人在下面低声哭泣。
静心以为是错觉,侧耳细听,却又没了声息。她摇摇头,以为是自己没睡醒,打了水正要离开,忽听井里又传来一声叹息,这次清晰得很,分明是个女子的声音!
静心吓得手一软,水桶"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她壮着胆子探头往井里看,只见井水幽深,映着自己苍白的面容。忽然,水里又浮现出另一张脸——那是个极美的女子,眉间一点朱砂痣,正对着她笑!
静心吓得连退几步,跌坐在地。再定睛看时,井水已恢复平静,哪还有什么美人?
"静心师妹,怎么了?"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是庵里的知客师太慧能。慧能师太五十来岁,是庵里的老人,平时负责接待香客。
静心慌忙起身:"没、没什么,脚下滑了一下。"
慧能师太狐疑地看看她,又看看井口:"这井年头久了,井沿长满青苔,是滑得很。以后小心些。"
静心点头称是,心里却直打鼓。她分明看见井里有张人脸,难道真是眼花了?
从这天起,静心总觉得庵里怪怪的。夜里常听见若有若无的哭声,白天又发现佛堂的观音像会自己转动方向。更怪的是,她发现慧明师太每月十五夜里都会独自进入后院的密室,直到天亮才出来。
静心问过其他师姐,她们都支支吾吾,只说那是师太在闭关修行,不许人打扰。
这天,庵里来了个特别的香客。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书生,叫李文轩,从省城来求医问药。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病重的老母。
慧明师太替李母诊脉后,开了方子,让静心去抓药。李文轩见到静心,明显愣了一下,眼神都直了。静心被他看得不自在,低着头匆匆走了。
后来静心才听说,这李文轩是省城有名的才子,今年秋闱中了举人。他父亲原是扬州知府,如今告老还乡。李家是当地望族,有钱有势。
李文轩在庵里住了下来,说是方便照顾母亲。他待人彬彬有礼,又知书达理,很得庵里尼姑们喜欢。只有静心躲着他,总觉得他看自己的眼神不对劲。
这天夜里,静心又听见哭声。这次声音特别清晰,好像就在窗外。她披衣起身,悄悄开门查看。月光下,只见一个白衣女子飘过后院,径直往古井方向去了。
静心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关上门,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她壮着胆子去古井查看,却在井边发现了一样东西——一支精致的玉簪,簪头雕着并蒂莲。
静心认得这簪子,分明是李家老太太头上戴的!昨天她还看见老太太簪着这支簪子,怎么会在井边?
静心正在疑惑,忽听身后有人说话:"静心师妹,捡到什么宝贝了?"
回头一看,是慧能师太。静心下意识地把簪子藏进袖中:"没什么,一片枯叶而已。"
慧能师太意味深长地看她一眼:"庵里规矩多,不该看的别看,不该问的别问。你好自为之。"说罢转身走了。
静心心中疑窦丛生,决定查个明白。这天夜里,她假装睡下,等庵里都安静了,悄悄溜到后院,躲在假山后观察。
约莫三更时分,果然见慧明师太提着灯笼来到井边。她四下张望,见无人注意,竟纵身跳进了井里!
静心吓得差点叫出声,连忙捂住嘴。更让她吃惊的是,不一会儿,井里竟传出男女调笑的声音!其中女声像是慧明师太,男声却耳生得很。
静心正惊疑不定,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她慌忙躲到假山深处,只见慧能师太提着食盒来到井边,轻轻敲了敲井沿。井里伸出一只手接过食盒,那手白皙修长,分明是个男人的手!
静心只觉天旋地转,差点晕倒。这清修之地,竟然藏污纳垢!她连滚爬爬地逃回禅房,一夜无眠。
第二天,静心病倒了,高烧不退,胡话连篇。慧明师太亲自来诊病,说是感染风寒,开了药让她静养。
李文轩听说静心病了,常来探望。有时带些点心,有时带本经书,说是给她解闷。静心虽然避着他,但看他温文尔雅,举止得体,渐渐也就放下了戒心。
这天,李文轩又来探望,见静心精神好些了,便和她闲聊起来。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明月庵的灵异传说。
"听说这庵里供的送子观音特别灵验,"李文轩道,"家母就是慕名而来。"
静心点点头:"确是灵验。只是..."
"只是什么?"李文轩追问。
静心犹豫了一下,低声道:"我总觉得这庵里怪怪的。尤其是那口古井,夜里常有哭声..."
李文轩脸色微变:"师妹也听见了?不瞒你说,我也听见了。昨晚起夜,分明听见井里有人说话,还是个男声!"
静心心中一惊,正要细问,忽听门外慧能师太咳嗽一声:"静心,该喝药了。"
李文轩起身告辞,临走时悄悄塞给静心一张字条。静心等慧能师太走了,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今夜三更,假山后一见,有要事相告。"
静心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赴约。她实在想知道这庵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夜里三更,静心悄悄来到假山后。李文轩早已等在那里,神色凝重。
"李公子有何要事?"静心问。
李文轩压低声音:"师妹,这庵里恐怕有古怪。我暗中查访多日,发现一件骇人之事。"
"什么事?"
"那些来求子的妇人,"李文轩声音更低了,"多半不是求佛求来的孩子!"
静心吓了一跳:"公子何出此言?"
李文轩道:"我打听过,凡是在这庵中求子成功的妇人,都曾在后院厢房住过一夜。第二天回家,不久就怀上了。"
"这有什么奇怪?许是师太医术高明..."
"奇怪的是,"李文轩打断她,"这些妇人都说那夜做了个怪梦,梦见个俊俏书生与自己欢好。醒来后浑身酸软,像是真有其事一般。"
静心听得面红耳赤:"公子休要胡言!"
"我不是胡言,"李文正色道,"我还发现更骇人的。那些生下的孩子,个个眉清目秀,聪明伶俐,但都活不过十八岁!"
静心猛地想起,确实听说附近有几个少年天才,都是小小年纪就夭折了。难道...
就在这时,忽听一声冷笑:"好个多管闲事的书生!"
慧明师太从暗处走出,身后跟着慧能师太。两人面色阴沉,眼中闪着寒光。
李文轩将静心护在身后:"师太,你们到底在搞什么鬼?"
慧明师太冷笑:"既然你们知道了,就别想走了!"说罢一挥手,慧能师太扑了上来。
李文轩虽是书生,却也会些拳脚,与慧能师太缠斗在一起。静心吓得不知所措,忽见井口冒起白烟,一个白衣女子飘然而出,正是她那日在井中见到的美人!
那女子眉间一点朱砂痣,美得不像凡人。她看着静心,幽幽道:"好妹妹,既然来了,就留下来陪姐姐吧。"
静心吓得魂飞魄散,转身要跑,却被白衣女子一把抓住。那手冰冷刺骨,根本不似活人!
"放开她!"李文轩见状,想要冲过来救人,却被慧能师太死死缠住。
白衣女子笑道:"好个痴情种子!可惜啊可惜,你们知道了不该知道的秘密..."
就在这时,忽听一声佛号:"阿弥陀佛!孽障,还敢害人!"
一个老尼姑从天而降,手中禅杖一挥,白衣女子惨叫一声,松开静心。
静心定睛一看,来者竟是庵中扫地的老尼姑了尘!了尘师太平日默默无闻,只知道扫地诵经,没想到竟是个高人。
了尘师太禅杖一指白衣女子:"画皮鬼,你害人无数,今日老尼就收了你!"
白衣女子狞笑:"老秃驴,就凭你?"说罢化作一阵黑烟,扑向了尘师太。
两个非人存在斗在一起,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慧明师太和慧能师太见状,想要逃走,却被了尘师太一道定身符定在原地。
李文轩护着静心,看得目瞪口呆。只见了尘师太越战越勇,禅杖舞得虎虎生风,那白衣女子渐渐不支。
"老尼姑,你我井水不犯河水,何必多管闲事?"白衣女子喘息道。
了尘师太怒道:"你借明月庵之名,行采阴补阳之事,害了多少性命!今日老尼就要替天行道!"
说罢念动真言,禅杖放出金光,照在白衣女子身上。女子惨叫一声,现出原形——竟是具披着人皮的骷髅!
那骷髅眼中闪着绿光,嘶声道:"我好恨啊!若不是负心人害我,我怎会落到这步田地!"
了尘师太叹道:"冤有头债有主,你为何要害无辜之人?"
骷髅泣道:"我本名苏婉娘,原是金陵名妓。与一书生相好,他许诺娶我,却骗光我的钱财,还将我推入这井中溺死。我怨气不散,化作画皮鬼,专找负心人报仇。"
"那你为何害那些求子的妇人?"
骷髅道:"是慧明帮我。她也是苦命人,被负心人所害,出家为尼。她帮我找负心人转世,我帮她成全求子的妇人,各取所需。"
了尘师太摇头:"糊涂!那些孩子..."
骷髅接道:"那些孩子都是鬼胎,活不长的。我借妇人之腹生子,吸其阳气,才能维持人形,寻找仇人转世。"
静心听得毛骨悚然。原来明月庵求子灵验的真相竟是如此骇人!
了尘师太长叹一声:"冤孽啊!罢了,老尼超度你吧,愿你早日往生。"
说罢念起《往生咒》,骷髅在佛光中渐渐消散,最后化作一缕青烟,飘散无踪。
慧明师太和慧能师太见状,跪地求饶。了尘师太道:"你二人助纣为虐,罪孽深重,自去官府领罪吧。"
第二天,官府来人带走慧明和慧能。明月庵由了尘师太接手,重整清规。
静心还俗,与李文轩结为夫妻。两人将明月庵的真相公之于众,那些求子生下鬼胎的妇人,在了尘师太的帮助下,超度了亡婴。
后来据说,明月庵那口古井被填平了。了尘师太在井上建了座镇妖塔,日夜诵经超度亡魂。
而静心和李文轩,一生行善积德,成了当地有名的善人。他们的故事,也成了民间传说,警示后人:莫负佳人,莫欺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