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山海》② | 真实的李白,并无想象中洒脱
发布时间:2025-08-28 11:38 浏览量:3
这一次,我们阅读的是《跨山海》,这套书融诗词、历史、传记于一体,从史的层面诠释诗词,解读诗人词人,以新鲜活泼的方式走进李白、陶渊明、李贺等多位诗坛巨匠的真实人生,大到诗人的出生、死亡、重要的时代背景、历史转折、精妙诗文,小至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行动轨迹、“糗事”、逸事,结合时代背景及文学素养,挖掘其坎坷起落中仍能走出人生困境、为后人留下传承千年作品的生命密码。让我们共同阅读这套书,读千年诗词,跨人生山海。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跨山海》这本书。
诗仙李白可谓是家喻户晓,他才情无双、他嗜酒如命,他狂不可一世。
李白是快乐的,也是愁苦的,美酒激荡出他心中汹涌的长啸,让他能够忘却万古的忧思。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在朝暮间青丝便成白雪。
他究竟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诗仙李白的人生。
侠客行
世人常常以为,李白的才华是从天而降的。
春风,明月,江山,三杯美酒下肚,他便能绣口一吐,气象万千。
但当一首首好诗一气呵成时,我们应该记得的,还有他那段埋头苦读的光阴。
在四川省的江油市有一座匡山,山上的大明寺,据说就是李白曾经读书习剑的地方。
匡山绝顶,因为高出周围诸峰之上,所以又名戴天山。
李白听说山上有一处道观,观中有神仙居住,便多次攀上绝顶,想要寻访山野仙踪。
此时,与李白同岁、出身名门的天才少年王维已经高中进士,成为长安城里最耀眼的明星。
身在蜀中的李白,虽然没有在访道求仙的路上一去不返,但他的家庭显然缺乏向上的门路。
他二十多岁了,没有急于成家,而是用诗句作别匡山,开始了游历巴蜀、拜谒名流的旅程。
公元724年的春天,二十四岁的李白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富饶的天府之国出发,沿着长江一路向东,开始了人生第一次万里之行。
有人说,李白一生写诗近万首,如今留存下来的,大概只有不足十分之一。
仅根据现存诗文的记载,他就已经踏足过206个州县,攀登过80多座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
全国现有的34个省级行政区,千年前的李白凭借舟车和双腿,深度游走了一大半。
开元盛世,当时的大城市里,流行的时尚是写诗、醉酒、游侠、求仙。
性格豪爽、紧跟潮流的李白,很快便在江南的名城金陵拜访到了许多地方官吏和社会名流。
第二年春天,当他准备启程前往扬州时,送行的朋友竟坐满了江头的酒肆。
之后,李白在繁华的扬州停留了一年时间,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一年里,他就像真正的侠客那样,散金三十万。
钱财散去,李白居住的客店也从豪华换到普通。
这时,一场大病更是把他困在逆旅之中,那些酒肉朋友大概也已经不常来往。
时值隆冬,诗人漂泊在外,对于世间的人情冷暖,早就百感交集。
于是就有了这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二十六岁,出蜀远游已经两年光景,思乡情切,却依旧没有归家。
事实上,他此后的生命里,再也没有回过那个远在四川绵州的青莲乡。
在一位被李白称为“孟少府”的朋友的帮助下,诗人的病情才渐渐好转,随后启程前往安州。
大唐安州的治所就在今天的湖北安陆,在那里,李白结束了自己的单身生活。
在安陆,李白信心满满地给地方官吏递上了一封封真情洋溢的自荐信。
李白奋笔疾书,他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但是干谒的效果并不理想。
他四处碰壁,还因为醉后骑马在大街上惊了李长史的驾,冒犯官威,差点入狱。
夫人许氏在家里担惊受怕,也许是她催促李白写下了一封悔过书。
只是,这件事在安陆的名利场中几乎成为了笑话。
甚至有人将书信拿到宴席上朗读,佐酒取乐。
在别人的眼中,李白大概形同狂妄的疯子,但他不在乎,他想要得到的,是一次能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机遇。
尽管他也曾在诗里以羡慕的口吻送别他应举考试的朋友们:擅长政务也好,擅长外交也好,都能在朝廷的制举里取得好的前程。
但他自己,却似乎始终走不了那条狭窄却笔直的道路。
官场的许多事,李白大概都想不通,他决定暂时带着全家隐居到安陆的白兆山,等待时机,他还写下《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的内心,真的像他的诗句那样闲适吗?
他已经快三十岁了,距离自己的人生理想还很遥远,这一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要隐居到繁华的长安去。
长安道
公元730年的春夏之交,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也在终南山上做起了志在为官的隐士。
但此时的李白还不够有名气,他想见到皇帝,或者见到皇帝那位热爱文学和修道的妹妹玉真公主,却苦于没有门路。
他从夏天一直待到初秋,经过多方求访,终于有一位姓张的官员愿意帮忙引荐,并安排他住进了终南山里的玉真公主别馆。
李白的等待始终没有结果,他在长安客居几年,再三意图找人举荐,总是以碰壁告终。
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七岁,他隐居、干谒,没有一件事做出成就感,他立志隐给别人看,最终却又只能返回安陆。
而对自己人生的黄金时代,李白也有了这样的总结: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他向往王侯,又不想妥协于权贵;他想要自由,又想建立伟大的功业。
这样一位热血男儿,似乎永远无法停下四方奔走的脚步。
做官没能成功,不经商也不耕田,即便是在现代,像李白这样满世界乱窜的人应该也是极少数。
公元742年,是唐朝改元为天宝的第一年,为了迎接盛唐的新气象,正月未过,玄宗皇帝就颁布了这样一道广求贤才的诏书。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国家公职人员,只要有一技之长,当地都可以向上实名推荐。
这一年,李白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元丹丘位于嵩山的颍阳山居做客。
那天,李白微醉,为了劝元丹丘与岑勋多喝些酒,他乘兴吟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谁也不会想到,从他脱口而出的那一刻起,这场山间小聚便注定被铭记入历史,继而被后人长久地向往着。
唐玄宗天宝元年前后,醉心修道的玉真公主奔赴谯郡真源宫参加道教活动,道士元丹丘正好负责修建记录公主言行的石碑。
也许正是在这时,公主才通过他的引荐,读到了那篇文采斐然的《玉真仙人词》。
此时的李白正游历于江南水乡,他并不知道,长安城的大明宫里,皇帝和大臣们已经开始传阅他的诗篇。
公元742年的秋天,玄宗下令召李白入长安,据说,诏令连下了三次。
当所有的不平都随风消散,李白也即刻忘掉远方的高山大海,奔往南陵(今山东曲阜一带),那里暂住着他的家人。
西去长安,万里之遥,李白的家中,却看不到依依惜别的场景,他终于在家人面前扬眉吐气,得意扬扬的情绪丝毫不加遮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四十二岁的李白心中,世上再没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了。
这一次,他能否在那里实现自己一鸣惊人、治理天下的梦想呢?
谪仙人
公元742年的秋天,年过四十的李白只身奔赴长安。
史书记载,尊贵的玄宗皇帝不仅降辇步迎,亲自走到李白面前,甚至还拉着他坐在尊贵的七宝龙床上,之后又把亲手调弄过的羹汤赐予李白。
不参加科举,单单以诗人的身份就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座上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李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玄宗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布衣诗人安排在大唐翰林院。
多少年来,他渴望能一步登天、指点江山,如今,梦想已经近在咫尺。
世人都喜欢称李白为李翰林,这是李白一生最为光荣的称号。
他曾以为自己会是“帝王师”,却不料在君王眼中,自己只是一个点缀盛世的文学侍从。
长安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李白自称醉倒八百天。
公元744年暮春,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不是不想离开,而是想在建立不世的功业之后离开。
此时,即便全天下的人都在传唱他的诗歌,这位才子也未必如他想象的那般志得意满。
他时而觉得自己就像品行高洁却被诬告成登徒浪子的宋玉;时而感到自己就是仍在盛年就惨遭夫婿遗弃的妇女;最终,他觉得自己更像陇山头上的流水,只能在悲鸣声中离开长安,一去不返。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从四十六岁到五十五岁,李白就以往来便捷的宋州和汴州(今河南商丘、开封)为中心,畅游天下的山山水水。
公元756年,李白终于在庐山上安顿下来。
听说大名鼎鼎的诗仙就隐居在附近的庐山上,正在南方积极招揽人才的永王李璘立即派出使者,再三请他出山。
五十六岁的李白,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投入到一场本已避开的战争。
李白对中央的政局一点都不了解,他只看到皇子永王璘招自己当幕僚,高兴得不得了。
他为永王璘写了不少录簿、檄文等,甚至把永王璘比作文皇帝,文皇帝就是唐太宗。
然而最后永王璘成了叛臣,他的军队成了叛军。
作为永王李璘的附逆,李白很快便被抓捕归案,投入了位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的监狱。
诗人在狱中度过了上百个日夜,他曾被公认为“谪仙人”,但到此时,那些“仙气”似乎早已离他而去。
他只能不停地写信,向认识的官员、老友求助,期望还能博得一线生机。
巧合的是,那位讨伐永王的主帅,正是曾经与他携手同游的好友高适。
这一年,他官拜淮南节度使,对于李白的求助,高适没有作出只言片语的回应。
这个时候,帮不帮李白可是立场问题。
早年间诗歌唱和这种关系算什么呀,在政治利益面前,什么都不算。
此时,同样仕途困顿的杜甫,正在战乱中自顾不暇。他四处打听李白的消息,听说老友身陷狱中,愤然写下一首《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产生的深挚观照。
此时,漂泊的诗圣与诗仙,大概早已是惺惺相惜的人生知己。
当时,虽然不少人认为李白犯了附逆的大罪,应该诛杀,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也有一些人愿意挺身为他说情。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宗氏想方设法来营救他。
还有朝中的一些官员,特别是宋若思、郭子仪等一些朝廷官员前后为他说情,李白才免于一死,从狱中放出来了。
李白劫后余生,开始在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府上担任幕僚。
他多次为这位宋中丞代笔上书,甚至还用宋若思的口吻再次向肃宗举荐自己。
只是经此一劫,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公元758年的春天,大唐人民都沉浸在庆祝收复洛阳和长安的喜悦氛围里,肃宗与玄宗也先后返回帝都。
在此之前,李白信心满满的奏表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
他从宋若思的幕府中辞职而去,病倒宿松山(在今安徽境内)。
病中,还不忘向刚从凤翔来到浔阳、都督淮南诸军事的宰相张镐赠诗,请求引荐。
只是此时的唐肃宗,不仅在重启针对唐玄宗旧臣的清洗行动,对“永王之乱”遗留问题的处置力度也趋严。
一直到757年的冬天,李白才终于盼来了消息,但朝廷最后的决定,却是将他流放至夜郎(在今贵州一带)。
仰天长啸,烈酒一壶,李白更愿意日日醉入梦中。
梦里,扁舟渡沧海;梦醒,海月十五圆,他已经在路上漂流了一年多的时间。
再向南,流放的终点夜郎就快到了。
在三峡白帝城附近,一则喜讯传来:朝廷因为遭遇大旱大赦天下,赦令中说:“天下现禁的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
年届六十的诗人欣喜若狂,他立即调转船头,顺水向东,还不忘把跃动的心情写进诗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下就在眼前,所有的理想和阳光,都将在他的生命中重新展开。
当李白再次抵达江陵时,已经是公元762年。
这是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年,战争的情势仍不甚乐观,诗人又一次雄心万丈地想要从军报国。
他不顾年迈体弱,请求加入大将李光弼的军队,不过这一次,连征兵的军官都不肯收他。
他的一生,除了两次结局惨淡的短暂仕途外,几乎没有过正式的工作。
当疾病毫不留情地找上门来时,他一度滞留在金陵(今江苏南京),靠朋友的接济度日。
只是那些善意的馈赠,显然难以支撑他病中的开销。
此时,曾经那位千金散尽仍豪气冲天的李太白,也只能幽默地慨叹道: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
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公元762年,李白投奔到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并寄宿其家中。
在弥留之际,他把平生所作的诗文都托付给这位族叔,请他代为编辑作序。
不久,李白便在病中走完了潇洒传奇的一生。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