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都骂过哪些民国“大师”?—20个笑段子为您讲述
发布时间:2025-08-27 19:57 浏览量:3
1. 梁实秋的“硬译”与“丧家狗”
出处: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文
鲁迅评梁实秋的翻译为“硬译”,谓其文字生硬,如看“天书”。梁实秋则反击鲁迅的理论为“空洞”。鲁更讽梁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后来在台湾主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其“硬译”风格竟自成一家,而“丧家狗”一词,反成其一生最著名的标签,可谓“骂名”亦能流传。
2. 与陈西滢的“闲话”官司
出处:鲁迅《并非闲话》系列、陈西滢《闲话》
陈西滢在《现代评论》发表“闲话”,影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借鉴日本学者。鲁迅立即撰文反击,斥其为“流言世家子弟”,双方笔战激烈。最后陈西滢也拿不出实质证据,此事不了了之。但“抄袭”的阴影,却被鲁迅的论敌们念叨了很久,成为一桩著名的文坛公案。
3. 徐志摩的“哈代”与“音乐”
出处:鲁迅《“音乐”?》等文
徐志摩曾极为夸张地撰文描写他见到英国诗人哈代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崇拜。鲁迅读后,写了篇短文,极尽讽刺之能事,调侃徐志摩这种“肉麻”的抒情。鲁还批评徐鼓吹的“音乐性”诗歌是“神秘”的、“莫名其妙”的东西。两位大文人,在审美上可谓南辕北辙。
4. 成仿吾的“元帅”与“呐喊”
出处: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创造性“元帅”成仿吾曾以“启蒙”姿态,批评鲁迅的《呐喊》等作品是“庸俗”的、“已过去”的。鲁迅反唇相讥,讽刺成仿吾等文学家自身尚在“朦胧”的“醉眼”中,却摆出一副唯我独革的架势。结果是,鲁迅的作品至今仍被阅读,而成仿吾的文学批评却少有人提及。
5. 高长虹的“月亮”与“太阳”
出处:鲁迅与许广平《两地书》
狂飙社作家高长虹曾对鲁迅由尊崇转为攻击,甚至写诗暗讽鲁迅是“黑夜”,自比“月亮”,而许广平是“太阳”。鲁迅得知后,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冷幽默地写道:“我竟和你(指许广平)抢月亮(指高长虹)了,真是笑话。”轻松化解了对方的恶意攻击。
6. 邵洵美的“富家婿”与“诗”
出处:鲁迅《拿来主义》《登龙术拾遗》
邵洵美是著名富家女婿,其诗风唯美。鲁迅在杂文中,不点名地讽刺某些文人靠“富家婿”身份“登龙”有术,并调侃其诗歌是“捐班”学问,意指其艺术成就来自金钱而非才学。此虽刻薄,却也点出了邵洵美当时给文坛的一部分观感。
7. 林语堂的“幽默”与“小品文”
出处:鲁迅致友人书信及多处杂文
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鲁迅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代,提倡这种东西,无异于“将屠夫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两人私交尚可,但文学观念上分歧巨大,鲁迅认为林语堂的倾向是“帮闲”文学。
8. 胡适的“好政府”与“青年必读书”
出处:鲁迅《知难行难》等文
胡适曾提倡“好政府主义”,并觐见溥仪,称其“皇上”。鲁迅撰文讽刺“知难行难”,暗示胡适之类“学者”向权力靠拢。在“青年必读书”事件中,胡适开列长单,鲁迅则交了白卷,写道“少看甚至不看中国书”,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
9. 梅兰芳的“男人演女人”
出处:鲁迅《论照相之类》《最艺术的国家》
鲁迅对梅兰芳的艺术并无恶感,但对其被士大夫们“捧”成“国粹”的现象多有批评。他指出:中国最伟大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并认为这折射出一种扭曲的、病态的社会审美心理。此观点虽偏激,却也为观察旧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10. 张资平的“△”小说
出处:鲁迅《张资平氏的“小说学”》
张资平是创造社成员,后专写三角恋爱(△)的通俗小说,销量极大。鲁迅极其鄙夷其创作,曾在其《小说学》一文中,极简练地总结道:“张资平氏的小说学,其精华就是一个‘△’。”此评一击中的,成为对张资平最著名的断语。
11. 杨邨人的“转向”
出处:鲁迅《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革命文学家杨邨人后来公开“转向”,背叛左联,并写信为自己辩解。鲁迅回复以公开信,毫不留情地揭露其前后的矛盾与虚伪,称之为“革命小贩”,讽刺其将革命当作生意来做,行情变了就改换门庭。
12. 施蛰存的《庄子》与《文选》
出处:鲁迅《重三感旧》《“感旧”以后》
施蛰存应报纸之邀,给青年开列书目,推荐了《庄子》与《文选》。鲁迅立即撰文批评,认为在新时代引导青年钻故纸堆是“复古”倾向,是“新式青年的老玩意”。两人为此展开论战,代表了面对传统遗产的两种不同态度。
13. 章士钊的“读经”与“二桃杀三士”
出处:鲁迅《十四年的“读经”》《“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
鲁迅与章士钊(时任教育总长)的积怨颇深。他猛烈抨击章提倡“读经救国”是愚民之举。更抓住章士钊将“二桃杀三士”错误解释为“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的典故,大加嘲讽,指出其不学无术,却位居要职。
14. 顾颉刚的“禹”与“虫”
出处:鲁迅《故事新编·理水》
顾颉刚疑古,曾推测“禹”可能是一条“虫”。鲁迅在小说《理水》中,巧妙地讽刺了顾颉刚等“学者”:让一群鼻孔朝天的学者聚集在“文化山”上,争论“禹”是否存在,是人是虫,而山下却是百姓受难的现实。学术之争,被鲁迅赋予了沉重的现实讽刺意味。
15. 潘光旦的“优生学”
出处:鲁迅《知识即罪恶》等文(间接相关)
鲁迅对当时流行的“优生学”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可能导致新的不平等和压迫。虽未直接点名潘光旦,但其杂文中对“先天”“遗传”决定论的批评,与潘光旦所倡导的优生学观点形成了潜在的思想交锋。
16. 朱光潜的“静穆”说
出处:鲁迅《“题未定”草(七)》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推崇艺术的“静穆”境界,认为“静穆”是一种极高的美学享受。鲁迅对此不以为然,他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尖锐地指出:“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他认为陶渊明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其作品中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并非只有飘逸。在鲁迅看来,一味强调“静穆”,无异于逃避现实,是一种“抚慰劳人”的“小摆设”。
17. 叶灵凤的“模仿”与“创造”
出处:鲁迅《革命咖啡店》《文坛的掌故》
叶灵凤的绘画和小说创作曾模仿比亚兹莱和谷崎润一郎,甚至在其小说中讽刺鲁迅。鲁迅回击,称叶灵凤笔下的革命青年形象“唇红齿白”,活像是“创造社”版的“才子加流氓”,讽刺其创作的生搬硬套和肤浅。
18. 郭沫若的“才子加流氓”
出处: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鲁迅在演讲中批评创造性早期的一些成员(虽未直接点名,但公认包括郭沫若),称他们是“才子加流氓”,意指其有才气但缺乏文人应有的品格与操守,思想摇摆,行为浪漫而无所顾忌。此评语虽苛刻,却也部分勾勒出了郭早期给同代人的印象。
19. 泰戈尔访华的“喧闹”
出处:鲁迅杂文及演讲
泰戈尔访华时,被徐志摩、梁启超等人簇拥,场面盛大。鲁迅对此类热闹场面一向敬而远之。他冷眼旁观,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热闹”,于中国现实并无切实益处,反而暴露出一部分文人喜欢凑热闹、捧名流的习气。
20. 李四光的“薪水”风波
出处:鲁迅《记“发薪”》
鲁迅曾与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过一次间接交锋。当时鲁迅揭露教育部欠薪,而李四光(时任京师图书馆副馆长)恰好收到一笔高额经费。鲁在文中暗讽某些“正人君子”能顺利拿到钱。李四光随后致信辩解,言其经费乃用于科学研究,非个人薪俸。此事本不大,却因鲁迅的笔力,成了文人相轻的一个小小注脚,体现了鲁迅对“权威”和“体制”内受益者的天然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