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六年:明朝人才“大爆炸”

发布时间:2025-08-28 10:05  浏览量:1

23岁那年,举人张居正赴京参加科举会试。对于此次考试,他信心满满。

张居正从小便有“神童”之称,早在12岁那年就在家乡湖广荆州府参加了童试,一鸣惊人,16岁又通过乡试,成了一名少年举人。尽管三年前考进士落榜,但这件事并没有在心高气傲的张居正内心留下丝毫阴影。再次跟天下学子同台竞技,他满怀胜算。

果不其然,这次科举考试张居正名列前茅,中了二甲第九名进士。

这一年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一个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齐名的科举“当打之年”。

从当年二月开始,来自天下的4300多名顶尖学子齐聚京师,参加会试。直到三月,经过残酷的殿试选拔后,共有大约300人脱颖而出。接下来的数十年间,这300人中走出了一群经国大才,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塑造了大明社会的面貌,从而成就了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榜神话。

在这群人中,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李春芳、榜眼张春、探花胡正蒙。位列状元的李春芳便是日后曾与张居正一起组阁的大明首辅,人送外号“太平宰相”。而同榜出身的进士中,影响历史走向的名人还有:大明第一硬汉杨继盛、大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抗倭名将汪道昆、一代帝师殷士儋……

可以说,嘉靖二十六年是明朝人才“大爆炸”的一年。

01

如今,人们关注嘉靖二十六年的龙虎榜,大抵是因为张居正,但在当时,最早闻名天下的却是杨继盛。中进士那年,32岁的杨继盛打定主意要竭力报国。他疾恶如仇,期望朝堂清明,于是在职业生涯的巅峰,这位忠臣开启了“怒骂严嵩”模式。

那是中进士的6年后,也就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杨继盛刚从狄道(今甘肃临洮)被召还回京。此前,身为兵部员外郎的他因反对大将军仇鸾开马市的提议而被对方打击报复,褫夺官职,发配边疆为吏。不久,仇鸾相继开罪了权倾朝野的陆炳和严嵩,在政斗之中黯然丧命,弹劾有功的杨继盛得以借机起复。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还京的杨继盛特地沐浴斋戒了三天。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他向嘉靖皇帝进呈了《请诛贼臣疏》。这是一份措辞激烈的奏疏,杨继盛在其中历数严嵩的“五奸十大罪”,请求皇帝从重处罚此等奸贼。

按杨继盛的说法,严嵩在朝数十载,除逼死前任内阁首辅夏言外,还在皇帝四周安插了自己的眼线。本着为国家、为皇帝负责的态度,他杨继盛愿做大明烈士,只求皇帝英明,能听从下臣之谏。

杨继盛骂得痛快,却也不小心得罪了包括嘉靖皇帝在内的满朝君臣。在嘉靖皇帝眼中,这份《请诛贼臣疏》骂的不是严嵩,而是他本人,因为只有昏君的身边才会全是奸佞小人。看完杨继盛洋洋洒洒5000多字的长文,嘉靖皇帝的怒火已直冲脑门,未等严嵩动手,他就下令将杨继盛投入诏狱,重杖一百。

面对皇帝不分青红皂白的重责,朝堂上下一片哗然。锦衣卫陆炳也在杨继盛列举的“奸佞”名单中,但在行刑前,陆炳却交代下属务必保住杨大人一命。

当时,杨继盛的友人寻来了一副蚺蛇胆,据说吃了能胆气倍增,扛过这顿要命的毒打。可杨继盛一口回绝了,说:“椒山(杨继盛自号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

史载,一百棍过后,杨继盛“两腿肿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两人,用力努挣,足不覆地而行入狱”。在狱中,他创伤发作,疼得半夜惊醒,之后他竟然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去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在一旁监视他的狱卒早已被吓得魂飞魄散,杨继盛却意气自如。

02

就算这样,严嵩仍不愿放过杨继盛。在严嵩的干涉下,刑部侍郎王学益打算用绞刑尽快处理掉杨继盛,但终因证据不足,未能得逞。

杨继盛下狱期间,他的故旧、同僚等均未放弃对他的营救,其中出力最大者,当数与杨继盛同科中举的王世贞。

在嘉靖二十六年的那批进士里,22岁的王世贞年纪最小,家境最好。他出身江南世家名门太仓王氏,其祖王倬、其父王忬皆是一代名臣,有大功于国。王氏父子看到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遭遇重罚,内心难掩愤恨与悲痛,于是在杨继盛身陷囹圄之际,王世贞伸出了援手——他是同科进士中唯一一个替杨继盛奔走呼救的。

可王世贞的申冤不仅没能救得好友性命,自家甚至还因此付出了代价。

严嵩父子一手遮天,即便有陆炳力保,杨继盛依旧难逃死劫。临刑前,在身边陪伴他的除了妻子张氏外,就是好友王世贞了。为了抚慰王世贞,杨继盛最后给他留了句遗言:“元美(王世贞字元美)不必如此。死得其所,死又何惧?”说完,杨继盛引颈就戮,终年40岁,时为嘉靖三十四年。

好友的离去让王世贞一时难以释怀,然而,更大的悲痛还在后面。由于擅杀杨继盛招致群臣不满,严嵩也不敢再对书生意气的王世贞下手,便转头盯住了在朝中督办边境军务的王世贞之父王忬,指使党羽构陷其防卫失职。

恰逢鞑靼部再越长城威胁京师,得知消息的嘉靖皇帝直接赐给王忬一道圣旨:“诸将皆斩,主军令者顾得附轻典耶?”

为了救父亲一命,王世贞只能上书辞官,带着弟弟王世懋跪伏在严府门前,祈求阁老开恩。然而,墙内的严氏父子充耳不闻,甚至见到王世贞昏倒在自家门前时,“小阁老”严世蕃还特命家丁将王氏兄弟二人撵走,以免扰了府上清净。

痛失救父之机的王氏兄弟最终只等来了父亲王忬的遗骨。王世贞怒不可遏,他发誓,穷此余生也要与严氏父子抗争到底。

03

官场失意的王世贞带着满身疲惫转战文坛。作为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有才之士,王世贞的文名极盛。早在父亲出事以前,他就与李攀龙、吴国伦、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宗臣等六人在京师结成诗社,倡导文化复古运动,被后人称为大明文坛“后七子”。他们在文化复古方面追求明确,极力反对“台阁体”。

王世贞提出了要把才思结合起来创作的方法论。他认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他还主张,才思相结合之法要落在通篇的结构句式、文采修辞之上,使作品展现人性的灵动光辉。

不过,王世贞初时与“后七子”中的其余六人并不相熟,亦无来往。他们的结缘,始于一位叫李先芳的诗坛魁首。有趣的是,与状元李春芳仅一字之差的李先芳也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且两人年纪相仿,中举时都是三十七八岁。

中举前,李先芳已浸淫诗坛多年。有说法称,他16岁便能赋诗,“未第时,诗名籍甚齐鲁间,先于李于鳞(李攀龙)”。中举后,在京师等待吏部任命期间,李先芳与李攀龙等人“结社赋咏,相推第也”。

据王世贞回忆,早在举进士时,他就知道同科之中有一个来自山东的“李子”(李先芳),写诗冠绝天下。于是在中举之后,他便多方打听,得与李先芳结交从游。也正因此,王世贞最终与李攀龙走到了一起,达成了“文自西京以下,诗自天宝以下不齿”的共识。后来,随着李先芳南下任职新喻(今江西新余)知县,“七子派”的召集人也就慢慢变成了王世贞。从此,在这个位置上,他一枝独秀了20余载。

但名望不能熄灭王世贞对严氏父子的仇怨。在以创作诗赋为主的“后七子”中,王世贞格外不同,无论是创作诗赋、戏曲、小说还是史传,他都会将仇家拎出来鞭笞,以泄心头之恨。

后世常有人拿《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硬附王世贞,因为严世蕃小字“东楼”,而《金瓶梅》里身兼官僚、恶霸、富商三重身份的大官人名叫西门庆——东楼对西门,何其工整。只不过,这样的争论至今仍无答案。有关兰陵笑笑生真实身份的记录,也仅有一位叫“廿公”之人在给《金瓶梅》写的跋中有过透露:此作“为世庙(嘉靖)时一巨公寓言”。

尽管《金瓶梅》的创作与王世贞的关系一时理不清,但另一部名叫《鸣凤记》的传统昆曲剧目却与他脱不了干系。这部大剧不仅将10位大力反对严嵩的大臣称为“双忠八义”,还大量照搬夏言、徐阶、杨继盛、邹应龙、赵文华等嘉靖朝局中的关键人物的事迹,以政斗事件串线,揭露严嵩等嘉靖朝奸党的丑恶嘴脸。

《鸣凤记》成书于嘉靖之后的隆庆年间,放眼天下,若非王世贞或其门人,又有谁胆敢为前朝旧事翻案,毫不避讳地进行创作呢?

04

说到文学创作,若论及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中谁最懂浅斟低唱,估计王世贞也会说:那个出身徽商世家的汪道昆认第二,无人敢争第一。

就在“后七子”引领文学复古时,汪道昆在家乡发起号召,成立了新安诗派。

当时,在汪道昆的家乡徽州,人们多以外出经商为主要谋生手段。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徽商们在外赚得盆满钵满。“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的唱和潮流让这些徽商世家学诗论诗之风盛行起来。除了少部分附庸风雅者,大部分徽商都想通过这种途径使自己的家族摆脱阶层末流的形象,以期后代科举中第,光耀门楣。所以,当“科举骄子”汪道昆振臂一呼,家族中通晓文墨的汪道会、汪道贯等人便欣然应允,与之交论诗篇。

为了给好友兼同僚汪道昆捧场,王世贞还特地以文魁之名召集三吴两浙间的文人雅士,集体去徽州讨教交流。在自己的地盘上,汪道昆则召集了乡间有名的才子前来对擂。双方互有输赢,却也取长补短,传为一时佳话。

汪道昆既负文名,曲艺创作也同样出彩。

自宋徽宗时兴起的南戏延续到明代已是历经沧桑,经由“曲圣”魏良辅的技艺改进,逐渐发展成杂剧主流的戏曲风格——昆腔。在明初以来的文化高压下,杂剧的创作普遍以“神仙”“孝子”“节妇”三大题材为主,少有关注当下的作品。汪道昆突破常规,从古代失意贵族及高阶文化人士入手,围绕这些人物书写故事,或展开“流云缥缈,朝来几度明灭”的神话梦境,或展示“无端惹得,惹得风流况”的宫廷官场。

在《五湖游》中,汪道昆写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归隐;在《洛水悲》中,他又记曹植被逐归封地,偶遇洛神,怅然若失。如此种种,皆是在讲述他自己进入官场,感受到世态炎凉后的心境顿悟,是寻求本真所显。

或许对汪道昆而言,科举带给他的身份变化不过是《五湖游》中范蠡的“都来大梦”,历经一世的烟云后,终将化为乌有。

05

建功立业是汪道昆走向范蠡之路的第一步。在写诗作剧的身份之外,他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将才。

汪道昆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正是倭寇海盗集团侵扰东南沿海的高峰时期,百姓饱受其苦。任义乌县令期间,汪道昆着手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招募了一批当地乡兵,组织团练,出海御敌。这支王牌部队后来在戚继光的编练下成了大名鼎鼎的“义乌兵”,在嘉靖抗倭、万历援朝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凭借义乌兵的组建,汪道昆也与戚继光结下深厚的友谊。戚继光比他小3岁,两人一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同生共死。

嘉靖四十一年(1562),汪道昆已升任福建兵备道。他的治下遭遇倭寇入侵,宁德、福清等地告急。值此危急时刻,戚继光率8000名兵士火速来援,随后,戚继光主战,汪道昆为其参谋调度,二人在战场上配合得天衣无缝。

开战前,心领神会的两人特地抽出佩剑,折断二分,以此发誓不负福建军民。3年后,平倭战斗胜利。汪道昆十分高兴,一口气给戚继光写了10首《戚将军入闽破贼绝句》,其中一首写道:

秦川负固拥千群,汉节征师下七阂。

西去不须司马檄,南来知是伏波军。

凭借南征北战的军功,汪道昆在嘉靖后期进入帝国中央,坐堂兵部。此时,随着严嵩的倒台,大明政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汪道昆同科的张居正已搭上内阁首辅徐阶的关系,平步青云。在徐阶的举荐下,张居正进入裕王府,成了未来大明天子的侍读学士。当时,进入裕王府给裕王朱载垕上课的还有张居正的同科殷士儋,但比起前者只是准备以此为跳板升官,殷士儋可要敬业多了。

来自齐鲁大地的殷士儋刚正秉直,在给裕王上课期间,即便众人对待裕王皆唯唯诺诺,他也不讲情面,甚至在皇家规定的寒暑假期也要裕王“四时无辍”。但在严苛的教育要求背后,殷士儋也对长期受困于“二龙不可相见”矛盾的裕王关怀备至。提起这些,多年后已经成为皇帝的朱载垕仍旧颇为感激。

06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在持续服用大量丹药后,嘉靖皇帝驾崩。三皇子裕王朱载垕被众卿推举为大明新君,是为隆庆皇帝。

嘉靖皇帝驾崩后,尚在裕王府的张居正被“伯乐”徐阶紧急叫去起草遗诏。随后,凭借曾为裕王旧臣的身份,张居正得以入阁,进入大明决策层。而徐阶则因新帝对其一向无好感,在隆庆皇帝上台后不久即遭罢阁,退休回家。

徐阶走后,内阁首辅之位空了出来。隆庆皇帝亲自点名,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李春芳得以出人头地,当起了内阁老大。

在隆庆皇帝登基以前,李春芳即以状元的身份长期备策于嘉靖皇帝身边。嘉靖皇帝喜好修道,大臣替皇帝写青词祭天成了升官的必备技能。李春芳身为状元自然文采出众,写得一手好青词。据说,嘉靖皇帝为自己取法号“天池钓叟”时,他就曾送皇帝两句赞美诗:“拱极众星为玉饵,悬空新月作银钩。”

李春芳不愧是高才,寥寥数字便营造出众星捧月的氛围,嘉靖皇帝对此十分满意。这句诗换来的是李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他备受嘉靖皇帝宠信,官位噌噌直升。

可到了隆庆时代,李春芳这个内阁老大当得可就不再顺利了。

内阁中的张居正和高拱虽然水火不容,但对待李春芳,他们二人的立场却出奇的一致:此人不适合当首辅。看在同榜进士的情谊上,张居正直接找到李春芳,劝他见好就收:一大把年纪了,占着最重要的朝廷官职却不干实事,只会写写青词,脸面何在?还不如将辅政大权交给干实事的人!

张居正说的“干实事的人”,指的是他自己。

李春芳也明白自己的尴尬境地,想到徐阶遭弹劾下台的惨淡结局,他选择了主动挂冠而去。

李春芳走了,张居正却依旧没能坐上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之位,坐上这个位置的是他的死对头高拱。在高拱的辅佐下,隆庆皇帝放开海禁,让数量巨大的白银通过海上贸易回流大明国库,实现了“隆庆新政”。

尽管高拱对张居正多有掣肘,但站在国家层面上考虑,张居正知道不能一心陷入内斗,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隆庆四年(1570),鞑靼部俺答汗再度兵犯大同,企图登基称帝。值此紧要关头,张居正得知,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与爷爷同时喜欢蒙古的传奇女性“三娘子”。在爷爷俺答汗的逼迫下,把汉那吉败走大明,准备内附。

张居正得到消息,赶忙写信给时任山西总督的王崇古,要其暂时把这伙蒙古人截留下来,以便作为筹码与俺答汗谈判。

在张居正的力劝下,隆庆皇帝将把汉那吉一伙交予俺答汗,并赐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准许其迎娶三娘子;作为交换条件,俺答汗要放弃称帝。如此血赚的买卖,俺答汗一口应承。至此,大明北方边境稍安。

随着蒙古人撤军,隆庆皇帝的身体却每况愈下,两年后,他因纵欲过度,早早驾崩。

此后,张居正迎来了人生中的巅峰时刻。凭借着继位的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的宠信,张居正一把拉下了占据首辅之位长达5年的高拱,自己坐了上去,终成一代名相。

鉴于明朝国库自正德以来持续亏空,张居正一上台就给全国丈量土地,重新编制土地鱼鳞图册。经过张居正的整顿,到万历八年(1580),全国田地共有700多万顷,足足比隆庆五年(1571)时增加了近三倍。这背后,是张居正大力打击土豪劣绅偷税漏税、吞并耕地的结果。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但从为国理财的角度上讲,张居正算是理清了帝国的一笔糊涂账。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朝堂争斗,张居正还搞了一套吏治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为目标,专门解决朝廷官员争权夺势、贪赃枉法的行径。

可在严格要求别人的同时,张居正却在独自贪欢。当时,朝中众人皆知,张居正有两大军事护法,一为抗倭戚继光,一为守边李成梁。为了让朝廷放心,这两位名将没少给张首辅送礼,甚至在戚继光给张居正的书信中,还能看到一代名将卑称自己为“门下走狗小的戚某”,与大众印象里光辉的英雄形象判若两人。

这样风光的日子,张居正却没有福气享受太久。万历十年(1582),他劳瘁而死,终年仅58岁。

07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曾经的过失被万历皇帝扒了出来。去世不久,张居正就被皇帝下令抄家,尽削官秩,生前受赐的玺书、四代诰命也被夺,全以罪状示天下。

一时间,谩骂张居正的唾沫星子满天飞。最终,还是同科的王世贞不计前嫌,站出来替张居正说了句公道话:“有臣以来,尽瘁代终;以逸归君,孰如我公?公秉化枢,垂及一纪;尽扫骩骳,与民更始。”

这一年,王世贞57岁。

经历嘉靖政难后,王世贞曾两度回朝,并在张居正的关照下督抚郧阳,但两人毕竟不是同道中人。一次,王世贞目睹了张居正家人欺负江陵知县,遂给张居正去信要求其秉公执法,然而张居正却选择了偏私,两人自此决裂。往后余生,在张居正的打压下,王世贞过得异常艰辛。

但这些随着张居正的倒台都变得不重要了。因为就在同一年,王世贞还收到了一个消息:他的幼子王士骐考中了应天乡试第一名解元。

王家在仕途传承上后继有人了!

对于此事,到底该喜该悲,王世贞并不知道。科举出身的他在官场修炼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只适应读书修身,对尔虞我诈的权斗看不透,亦无兴趣。至于儿子的路,还是要他自己去走。

万历十八年(1590),随着王世贞病逝,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榜上的大才们造就的时代悄然落下了帷幕。

(摘自《大明300年》 艾公子/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