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和学生嘉靖皇帝斗了一辈子,大明三大才子唯一善终者

发布时间:2025-07-20 03:40  浏览量: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这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唱词,他的作者正是大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

杨慎真是个千古罕见的旷世奇才,同样的年少神童,万人敬仰却不像徐渭那样科考不顺;同样是身居庙堂之上,学富五车却不像解缙那样惨死在大明朝寒冬的大雪中。

他敢于直言劝谏,他遭过圣上的无视,他也遭过帝王无情的梃击,甚至于几度休克致死。

那么他晚年又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寄情山水呢?

01 父亲

杨慎不同于解缙和徐渭这两位,杨慎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父亲。

杨廷和四朝老臣的地位终明一代少有。杨廷和年纪轻轻十二岁时便中举,十九岁时就考中了进士,之后更是一跃而上成了明孝宗时期为朱厚照这位太子讲学的帝师。

看着父亲那么优秀,杨慎自幼时起更是以他的父亲作为榜样。

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再加上杨廷和身居高位,必定家规森严,家中藏书典籍也是不可估量。这就提供给这位才子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和接触一流文学风向的机会。

杨廷和也很是会调教这个儿子,杨慎并未向一般官宦人家那样,变成一个纨绔子弟,整天只知道吟花颂月、行风流快活之事。

杨慎很是争气,比起他的父亲,他更胜一筹。

杨慎七岁就能在母亲的引领下背诵唐代绝句。十一岁时,下笔就能写诗。十三岁时,杨慎随父亲进京,在途中望着山河江川就感慨万千,写了《霜叶赋》《黄叶诗》等作品。

这就造成了杨廷和父子未到京师,京师就已经被杨慎的才气所轰动。

人未到,先闻其诗。

他的这些作品被坊间的知识阶层争相传诵。没有什么人不佩服这位少年英才,甚至连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都对杨慎所作的《黄叶诗》惊叹不已。要不是事实如此,他真的想象不出这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黄毛小子所做的诗。

在惊叹之余,李东阳也十分欣赏、珍惜这位少年才子的天赋、才华。于是,就将杨慎收入门下,细心调教,并且还亲切的称他为“小友”。

能得到当时政坛上一把手的抬爱,可见少年的杨慎的才华之高、天赋惊人。

杨慎不像徐渭,虽有才情,却在考试的时候名落孙山而不能高居庙堂、指点江山。相反,杨慎的科考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

杨慎二十一岁参加会试,当时他的试卷就被排在了第一的位置,可是因为主考官王鏊和梁储的疏忽,试卷被毁,以至于杨慎出师不利,错失进士学位。但是,杨慎有奇才,却没有才子桀骜不驯的架子。

他宽慰自己,经过了三年的刻苦努力,在下一次会试中,杨慎夺得了榜首状元的美名。

按照道理来说,家中有亲戚在朝做官,家族的后代在科举考试中大都取得不了极佳的成绩。

因为,如果成绩可观,那么朝中官员会认为是走了后门,是家族中的亲戚在作祟。这是,大明言官弹劾的奏疏会想洪水一般席卷而来。

就算再怎么百般辩解,总是有些苍白。

那么,这家人轻则被扣上徇私枉法的罪名,重则要被打上结党营私、欺君罔上的诛九族的大罪。所以,一般的官员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是,杨廷和、杨慎父子为什么成了例外呢?

就比如说,大明朝的内阁首辅王锡爵的儿子王衡。

王衡乡试第一,京城内就流言四起,说是王锡爵动用了一些手段。身为当朝首辅,王锡爵为了消弭这些流言蜚语,就没有让他的儿子参加接下的会试。

而同为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为什么就安然无事呢?真的是因为杨廷和这个首辅做的好,群臣才没有怀疑他的吗?

显然不是,就算做的再好,身处政治的漩涡,也会存在政敌的。而这恰恰是政敌们供给杨廷和的机会,为什么会轻易放弃呢?

王衡一个解元(乡试第一)就诚惶诚恐,而杨慎是状元,是全国第一,为什么就没有人指指点点呢?

是因为佩服,发自内心深处的佩服。

人虽然都讨厌别人比自己强,虽然都会产生嫉妒,但是当一个实力远远大于你的强者站在面前时,人们又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敬仰。当时朝廷上下全都认为要是杨慎没有取得状元之位才奇怪呢,世人都折服在杨慎的才华之下,肯定他。

杨慎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不是靠爹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