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永远不要去责怪你生命里的任何人

发布时间:2025-08-28 00:36  浏览量:1

原创青阳读书369

2025年08月28日 00:00陕西

读书369

将在08月28日 07:10 直播

预约

人这一生,最该看透这5个真相

弘一法师:永远不要去责怪你生命里的任何人,好的人给你快乐,坏的人给你经历,别人怎么对你,是过往,你怎么对别人,是修行,读书369,13分钟

♬点击上方可收听369主播朗读音频

弘一法师曾言:“人生没有什么不能放下,执着于一念,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自在于心间。”

行走于人世间,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有人赠你满心欢喜,让你尝到被爱的甜;有人予你风雨波折,让你品尽世事的苦。

然而,相对转瞬即逝的快乐而言,我们总会对伤害耿耿于怀,对辜负难以释然,把自己困在过往的怨怼里,日渐消沉。

但其实,人生本就是一场相遇与别离的修行。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好的人是沿途的风景,坏的人是必经的试炼;

别人如何待你,是命运的馈赠或考验,而你如何待人,才是自己修来的德行与格局。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和你没有血缘关系还对你好的人,都是上天送你的礼物。”

深以为然。

经历过人生蛰伏后,才懂身边那些毫无血缘关系、却对你不离不弃的人有多可贵。

北宋时,苏轼年少赴京应试,文章锋芒毕露却少有人识。

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读罢其试卷,只觉文气贯通、见地非凡,初时竟误以为是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将其列为第二。

待欧阳修拆卷时,方知此人是眉山苏轼。

惜才的欧阳修没有丝毫介怀,反而对同僚感叹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彼时欧阳修已是文坛领袖,但他却在朝堂之上屡屡举荐苏轼,更在私下以书信指点:“文字当求简古,勿事浮华。”

苏轼在他的帮助下,渐渐被皇帝赏识。

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欧阳修虽已离世多年,但他生前赠与苏轼的书籍,成了苏轼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晚年时,苏轼经常在弟子们面前念叨:“若无欧阳公,吾不过蜀中一狂生耳。”

一个人该有多幸运,才能得到毫无血缘关系长辈的提携。

欧阳修无疑正是苏轼生命中的贵人兼引路人。

无独有偶。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故事,也令人感动。

“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柳宗元被流放永州,刘禹锡被贬朗州。

10年后,二人好不容易遇赦北归,却因触怒权贵,再次被贬。

这次,柳宗元被贬柳州,刘禹锡则被派往条件更为恶劣的播州。

然而,彼时刘禹锡母亲已年过八旬,根本经不起这般颠沛流离。

柳宗元得知后,当即上书朝廷请求与刘禹锡交换流放之地。

信中柳宗元言辞恳切,字字涕泪,皇帝被感动,遂改判刘禹锡至连州。

刘禹锡的母亲因此保住了一条命,但没过多久,柳宗元就在贫病交加中病逝。

临终前,柳宗元将自己的文稿和儿女悉数托付给刘禹锡。

刘禹锡毅然担起重任,将柳宗元书籍整理成册,又将他的一对儿女抚养成人。

这一辈子,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人,但真正愿意为你花心思、费力气的,其实不多。

那些在你得意时不捧杀、失意时不远离、迷茫时拉你一把的人,那些记得你的难处、体谅你的不易、为你“兜底托孤”的人,都是值得用心珍惜的贵人。

他们的好,可能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点点滴滴的实在。

而这些细碎的温暖,或许未必能够照亮你前行的路,但一定能够帮你抵御生活的寒意,让你在前行的路上更有底气。

就像老话里说的:“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生命中的贵人,从来不是用来索取的,而是用来珍惜的。

记住别人的好,回报别人的情,才能让这份善意一直流转下去,也才能在往后的日子里,继续被世界温柔以待。

古语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人生中的伤害,正是命运的刁难。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人到中年才惊觉,原来经受那些伤害,才是成长最快的捷径。

那些让你痛彻心扉的过往,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在你身上留下烙印。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早年家境贫寒,科举之路屡屡受挫。

30岁时他赴京应试,本已凭才学崭露头角,却因不懂官场应酬,遭同科举子排挤陷害,被污蔑品行不端,名落孙山。

回乡后,乡邻的嘲讽无处不在,甚至有人指着他的鼻子直接开骂。

昔日亲友也渐渐疏远郑板桥,认为他不识时务、难成大器。

父亲更是气得卧床不起,骂他枉费十年寒窗、辱没门楣。

那段日子,郑板桥只能靠卖画糊口。

然而他的画作风格独特,与时下流行的工笔画格格不入,常常无人问津。

有富商想低价收购他的画稿,他不愿意,却被嘲讽:“这般野路子的画,也就配糊墙用。”

但郑板桥并未因此堕落。

这些伤害,反倒成了他精进的燃料。

郑板桥开始闭门谢客,潜心钻研画艺,心中的愤懑与不甘,也悉数化作他笔下的竹石兰草。

40岁那年,他再次赴考,终于得中进士,后任潍县县令。

在任期间,郑板桥清廉勤政,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书画也日渐成熟,“板桥体”独步天下,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传颂至今。

此时的郑板桥,早已不再计较当年的屈辱。

而当年那些试图将他踩入尘埃的伤害,最终却成了托举他站上巅峰的云梯。

这也同样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格,往往是在被伤害时,才能显露出最坚韧的底色。

正如作家张晓风而言:“人生世上,一颗心从擦伤、灼伤、冻伤、撞伤、压伤、扭伤,乃至到内伤,哪能一点伤害都不受呢?”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受伤,也都在习得强大。

那些诋毁你的人,是在教你懂得宽容。

那些欺负你的人,是在教你变得自强。

那些离开你的人,是在教你学会放下。

那些背叛你的人,是在教你看清人性。

他们给你的不是毁灭,而是蜕变的契机。

真正的强大,不是从未受过伤害,而是受过伤后依然能挺直脊梁;

真正的觉醒,也不是遇到的都是好人,而是在与坏人打交道后,仍能守住内心的善良与底线。

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菜根谭》有言:“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

人活到一定年纪便会懂得,外界的评价如同风中的尘埃,聚散不由己,而内心的修行才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弘一法师出生名门,年少得志,留学归来后更是成为了享誉中外的艺术家,诗书画印、音乐戏剧无一不精。

然而,正当所有人沉醉在他的《送别》中时,他却突然抛却红尘,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过起了一食一粥,一榻一灯的清苦生活。

从日本带回来的妻子声泪俱下的请求他回到凡尘,但他丝毫没有回头。

这一举动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质疑与非议如潮水般涌来。

有人说他“逃避责任,辜负家人”,有人骂他“故作清高,欺世盗名”,甚至有曾经的友人撰文讥讽:“昔日风流才子,如今枯槁老僧,不过是借佛门作秀罢了。”

更有好事者跑到寺中,隔着门帘对他冷嘲热讽,言语刻薄。

寺里的小沙弥见了,忍不住替他不平:“师父,这些人根本不懂您的苦心,何必忍气吞声?”

弘一法师却只是平静地擦拭着案上的经书,轻声道:“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他依旧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每日清晨四点便起身诵经,深夜还在油灯下抄写经文,蝇头小楷工整如刻,一笔一画皆是静心。

有人见他穿的僧衣补丁摞补丁,便送来新制的绸缎袈裟,他婉言谢绝。

他一生持戒精严,待人却温和如水,哪怕是曾诋毁过他的人上门求见,也依旧笑脸相迎,耐心开示。

弘一法师用一生证明:外界的褒贬、得失、荣辱,终究是过眼云烟,真正能安身立命的,是内心的笃定与修持。

你无法阻止旁人的议论,却能选择是否被流言裹挟;你难以左右世事的起伏,却能决定是否在沉浮中守住本心。

古语有云:“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中年以后的修行,不过是学会在纷纷扰扰中,把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向内,把对他人的期待转为对自己的要求。

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世界,而是管好自己;最好的修行,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模样,而是活成自己心中的坦荡。

不必怨怼伤害,那是成长的淬炼;不必辜负善意,那是前行的力量。

外界如何,终是过往;自己如何,方是归途。

余生,守好本心,修好心性,便是最好的活法。

正如丰子恺所言: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点个爱心,愿你我都能够在世事浮沉中守得住本心,在岁月流转里修得圆满。

作者:青阳,本文首发读书369(ID:dushu369com),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君与你一起,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读书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