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电视剧惹来激烈辩论,孰是孰非各有评说,您占哪一头?

发布时间:2025-08-27 23:21  浏览量:1

央视8套最近热播的影视剧《生万物》引来争议,争议双方的代表人物是昆仑策研究院的特约研究员和自媒体头部大V老胡。

《生万物》表面上营销的是“乡村生活剧”,实际上是“大女主开挂剧”。把地主描绘成勤劳、节俭、有原则,地主婆“善良”、“慈悲”、“有人格魅力”,穷人佃户则是油滑、奸诈、落井下石、不仁不义。

暗示地主老财的土地和钱财都是靠勤劳节俭换来的,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懒和蠢,穷人要么游手好闲,要么好吃懒做,给他土地都能让他败光。

这部影视剧总体表述的就是“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从骨子里就是一部给地主阶级招魂的翻案剧。

文章不仅用激烈的言辞指出了《生万物》存在的问题,同时还用大量的史料揭露了剧情描述的山东鲁南地区解放前的地主老财,是如何压榨、盘剥、欺负穷人的,称穷人娶媳妇都要被地主老财占有“初夜权”。

一些人批评《生万物》美化地主阶级,是充满想象的农村偶像剧。我不认为它有什么大问题,我们需要文艺批评,但一些人正在汇合起来的指控与正常文艺批评无关。

他们就是搞上纲上线那一套,动辄扣政治大帽子,这是对文艺繁荣的扼杀。即使存在一点争议的地方,提出意见的态度也应是建设性的。

如今网上一些发言者无限拔高政治标准,强行说创作者“别有用心”,这种现象已成为当前颇具威胁的不确定性,主流社会和相关部门应有主心骨,不能一听有人喊叫了就担心发怵,无论意见有没有,《生万物》该播还得播,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加宽阔的胸襟。

研究员的观点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口味,评论区里一边倒的都是支持作者观点的人,认为文章写的有深度,有理有据,批评的痛快淋漓,认为“舆论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会去占领”这话不会过时,阶级斗争是长期存在的等等。

说句心里话,我也挺喜欢研究员的这篇文章,因为我出生在60年代初的贫下中农家庭,青少年时期受到的都是红色教育,尽管有人说当年的地主当中也有好人,但我还是固执的认为这代表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如果当年的地主都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好,穷人为啥还要舍生忘死的去跟着共产党闹革命?高喊“共产党万岁”?如果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谁不知道生命只有一回?所以,对“地主老财”这个字眼一直没有好印象,听到宣扬地主老财好、贬低穷人的言论就心生反感。

但是,我也不赞成随意给人扣政治帽子的行为。毋庸置疑,这部影片若是搁在50年前放映,一定是要惹上大麻烦的,相关人员都会受到牵连。

然而,现在是法制社会,不是“文革”时期了,有宽松的舆论环境和言论自由,只要言行不违法即可为之。文学艺术可以作为学术问题进行争论,无需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

“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把舞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统列为牛鬼蛇神,现在不都恢复上映了吗?历史就是历史,恢复其本来面目没有错。

就拿《生万物》这部影视剧来说吧,虽然有被理解为歌颂地主、贬低穷人的场景,但它代表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主流,不排除当年的个别乡村有过类似的情况,只是当个故事看看而已,影响不了大局,每个人都是有头脑的,不会轻易被带偏了节奏,就像老胡说的,不能动辄就说人家“别有用心”。

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叫作“要学会看惯那些看不惯的事”,你说这部影片有问题,可它却能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播出,难道审核人员会把一部有问题的片子批准上映吗?那么多人在批评指责莫言,可莫言却频频在公众场合亮相,这个问题又怎么理解?

所以说,看问题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