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吹捧杨贵妃,写下一首28字的肉麻情诗,开篇两句人尽皆知

发布时间:2025-08-26 15:47  浏览量:2

李白其实出身很讲究。他父亲做过官,家里算小富即安,从小就给他请了名师。李白天生聪明,好记性,记得别人大半夜还能把诗背得滚瓜烂熟。

有人说,李白写诗就像喝酒,说干就干。可他没有一头扎在书斋里。他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于是,三十出头,他背着行囊,走南闯北,见识了大江南北的河山壮丽,也打通了自己胸中的诗路。

他写过《蜀道难》,那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咬字带劲;他写过《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更是豪放派的教科书。可在诗仙眼里,这些都不是终点。

他一直想进朝为官,一雪功名梦。可当时朝廷重文轻商,皇上还专门下令,“商家子弟,不许参加科举”。李白只好靠写文章博得赏识。

事情要从唐玄宗听说李白的才华说起。那天,皇上在长安开元殿召见群臣,让人把李白的诗稿抄上殿去。到他面前,李白翩翩步入,一身白衣,眉宇间透着不羁。

唐玄宗看了他的诗,连连称奇,立刻赐他“翰林侍诏”的职务。这职务听起来风光,可真要干起事来,却多是写诏书、批奏折——天天夸皇上盛世荣光,根本没实权。李白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却也走不掉,就这样进了宫。

正当李白对这虚职感到失望时,另一个机会来了。杨贵妃入宫不到几年,就成了唐玄宗的心头肉。日常里,不许其他妃嫔出面,一切都围着她转。

皇帝一高兴,就命文官大臣写诗赞美她,那可说是人人避之不及的活计。写得好,可以得赏赐;写得不好,小心得罪高力士,被扣个“无能”帽子。

有人想起了李白。就说:“这位诗仙胸中自有丘壑,不如让他来写一首。”李白心里嘀咕:我这一身傲骨,要给女人写赞歌?

可想想在这虚职里憋屈,还不如顺水推舟,多拿点赏赐,何乐而不为?于是,他端起酒杯,喝了两大口,笑着在桌边落笔: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扶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短二十八字,却把杨贵妃的美貌写得天上人间都有影。杨贵妃读了,掩面而笑;唐玄宗更是眉开眼笑,连声称好,把李白赞成了“国士无双”。朝中有人悄悄说:“这下李白要大展拳脚了。”可世事没有那么简单。

正因这首诗,李白得罪了当朝最有权的宦官高力士。高力士向唐玄宗说:“李长吉爱扣帽子,又狂又傲,不可靠。”唐玄宗一听,以为李白写诗是故弄玄虚,又怕他挖苦后宫,于是怒斥:“我本想倚重你,奈何多事。”下令将李白逐出长安。就这么一纸圣旨,把李白赶了出去。

李白从未想过,自己一句真诚的赞美,会招来如此结局。他揩了揩被风吹得有点朦胧的泪眼,抬脚便走,身后是飞燕池、慈恩寺,还有那一条条看不见的权力轨迹。他被贬到夜郎——今天贵州一带,就此开始长达数年的流放生涯。

可李白不会被流放打垮。他一路向西,走到昆仑山下,见到雪峰如练,又写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豪迈;他到过巫山,望着云雨廊桥,写下惊世骇俗的《长干行》。他用了更多赤诚的笔触,记录了庶民百姓的忧乐,也将个人情怀和山河大势融合其中。

有人问他:“当年在长安被逐,你可不后悔?”李白举杯一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这首赞杨贵妃的绝句,自此成了后世文人夸赞美女的标配。凡是要写“花容月貌”,总要引用“云想衣裳花想容”。就连科举考场上,多少才子在试卷边写下这两句,借以抒怀。

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引用的,是一个因直言不讳被权力逐出的诗人写的谄媚诗句。多么讽刺。

李白之后的影响,不止体现在文字里。他把“用酒浇愁,借诗抒怀”定成一种大唐风骨,让后世的豪放派文人,无不以他为榜样。他告诉大家:眼前再高的权力,也比不过一颗直率的心;再华丽的仕途,也敌不过山川河岳。

正因如此,李白才被尊为“诗仙”,而这首“云想衣裳”绝句,则成了他在权力场上唯一的败笔,却也让他更真实、更可感。

后来李白虽有几度被召回长安,可权门恩怨从未停歇;最终,他选择再次离开,继续他的浪迹天涯。有人说,他的旅行是一次又一次自我救赎——脱离权力,追随诗与自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仙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