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湘军驻天山与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悲情感叹!

发布时间:2025-08-25 07:32  浏览量:1

历史总是这样让人叹息,叹息那造化弄人,使左帅麾下湘军老兵在打了十几年仗后,因为年岁已老(从老湘营陕甘平乱直至收复新疆1866年至1878年),他们中大部分都在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之间,从农家子弟到士兵,除了打仗更不会其他生存营生。朝廷战后忽然要遣散他们又没有适当的遣散费,数千公里归乡路程连路费都没有,所以他们大部分无可奈何的留在了天山南北终老不能回乡。

左宗棠唯一照片

落笔到此老汉我泪流满面,哭这些无名英雄们下场如此悲惨,不说狡兔死走狗烹最少连后路都没有。人家上官都封妻荫子,督抚总兵大员的干活,还落得民族英雄的美名,谁记得那些一线沙场奔命的湖湘铁血汉子。

本文专门为他们而鸣,我要写出他们的无奈,左帅的赤贫,刘锦棠的无私,张曜的忠勇,董福祥的持之以恒,徐占彪的执着。

无独有偶,过了七十多年,又有王震将军为了戍边将士的后路与稳定,又动员家乡八千湘女上天山,成就了这旷世奇举传为佳话。

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我们的故事就从此讲起吧。众所周知,历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才有无尽的故事与传说,正史野史笔记小说戏曲鼔词不一而足。但是说到普通一兵那真是无从说起了,我们看到的左帅麾下无敌战将,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种信息故事题材,写他们的文章也如汗牛充栋一般随处都是,但是我要写老湘营那些被遣散的老兵就找不出什么资料了,甚至连具体数字都说不清,朝廷正式遣大规模遣散有两次在史正册,一次4100人,一次2100人其余小批量的就不提了。我拿到的确定数字就是至少八千人,还都是老湘营的兵,也就是跟着左帅时间最长的那批。

在这里就不能不提老湘营的概念了,湘军其实也分很多派系,左宗棠首创楚军,还是湘军的一部分,曾国藩为了支持他给他分配了一些部队,但是湘军那些骄兵悍将根本不服左宗棠,调给他的兵将不服管,最后只有刘松山的一万人顺顺当当的过来了,这还是王鑫所创正宗老湘营的底子,这些人成了左宗棠今后的核心战力。左宗棠带兵两万进入陕西平乱,后来招了几次兵但都是以老湘营为中心有损失了再补。我们看到电视剧描写的收复新疆之战洋洋洒洒似乎很有气魄战况激烈等等,但是跟陕甘平乱相比其实差了几个等级,金积堡,董志塬之战已载入中国战争史上大战之列。湘军著名战将刘松山就牺牲在金积堡之战中。

那五六年真是尸山血海呀,左宗棠一生的败仗都在这里了,回民叛军永远打不完打不死,多的时候有数十万人,不仅是白彦虎,白彦龙,还有马占彪,等等。并且那时还不算国战,得不到朝廷的最大支持,粮饷十分不足,转战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战线相当长。平乱战争最后据说清军也有近十万伤亡,至今没有具体数据支撑,但是我个人推算至少五万伤亡也是有的。

刘松山,没有留下照片

整个收复新疆之战伤亡人数官方说法也就是五千到一万人之内,并有国家最高规格的支持,加之借款六千万两白银军费,军费是陕甘平乱的十倍不止。

现将主要阵亡将领信息整理如下:

总兵7人:冯贵增、李大洪、熊佑林、张大发、杜生荣、司世道,均死于玛纳斯之战;谭上连(提督衔总兵),战死于收复库尔勒战斗。

参将2人:陆辉,玛纳斯南城力战身亡;张俊(阿克苏),阿克苏之战中箭坠亡。

游击2人:胡辉群、杨占魁,玛纳斯南城之战身亡

把总1人:邵芝,牺牲于玛纳斯南城

记名提督1人:杨必耀,玛纳斯南城之战中枪殒命

副将1人:黄万鹏,乌鲁木齐肃清战中为掩护主力撤退断后,力战而亡。

道员1人:罗长佑,和阗平叛时遇伏,与百余亲兵全部战死

1880年,清廷在乌鲁木齐建立昭忠祠,供奉阵亡将士牌位。

左宗棠后来又获得嵩武军的加入,也就是河南巡抚编练的豫军,带兵总兵为张曜,大致有两万人,张曜成了左帅麾下第二员大将,作用不小。收复新疆之后驻扎几年张曜奉调山东巡抚,带走了嵩武军,他们还参加了甲午之战。

另一个军头就是悍将董福祥了,董福祥董字三营人数在一万到一万五之间,新疆回归后驻扎在喀什喀尔十九年,赴甘肃任提督,甘军随行,后成了驻京武卫军,护驾西安,大八国联军,很成了一回精,董福祥下野甘军也参加了甲午战争。

左帅另一大将徐占彪,属于蜀军,带兵五营两千多人立功无数。战后封巴里坤总兵,士兵一直跟随驻扎巴里坤镇。

收复新疆还有八旗兵金顺所部,计有一万到一万五千人,战后朝廷封为伊犁将军,总管新疆一切事务,死后追封太子太保,其部下回归部属。

谭拔萃(约1834年—1884年),湖南湘潭人,从普通兵勇逐步晋升为高级将领,官至署宁夏镇总兵(后实授),记名提督。

1876年,在收复乌鲁木齐的关键时刻,谭拔萃得知母亲病逝。他因战事紧急且缺乏回乡旅费(“归装简朴,不及百金”),未能立即返乡奔丧。左宗棠于1878年专折上奏此事,慈禧太后得知后深受感动,特准其假一年回籍补行孝道,并由此记住了这位清廉的将领。谭拔萃回乡时,同僚为其凑集了路费。

服丧期满后,谭拔萃重返新疆,统率安远军屯驻库车,以防备沙俄。因旧伤(早年作战时小腿被枪弹打穿)及长期劳累,他于1884年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刘昌,湖南宁乡人,曾任陕西巡抚,收复新疆时作为左宗棠后勤部长作用非浅,然劳力过甚英年早逝,于战后一年即病逝。

这里着重要说到湘军裁撤了。当时湘军裁撤属于国家大事。因为太平天国刚刚覆灭,数十万湘军成了清庭的眼中刺,曾国藩为了避嫌,主动提出裁撤湘军主力,大约有二十万之多。慈禧太后为了早送这些瘟神好安心,所以不惜代价给予相当数量的裁撤费用。其实打了胜仗的这些骄兵悍将早已吃的滚瓜溜圆了,你想打下了天京不知多少金银财宝落入他们手中,出于偶然,朝廷偶然发现一将领的满满一船财宝在长江上行走,准备运回老家,当地官员报上朝廷,慈禧大怒准备下旨查抄,慈安说,孩子们打了多年仗,发点小财不算什么,放他们去吧。

所以内地湘军裁撤没出什么问题,但是到了新疆,左宗棠就难住了,所借军饷早已花的没有了,那什么给将士们遣散呢。朝庭不管是因为想到在几千里边关,即便出事也影响不到关内,不像内地湘军那些人不裁撤就是火药桶,随时可能出大问题。

抱着这种态度,打得时间最长,战斗最惨烈,付出最多的老湘军就没人管了。史料找不出左宗棠怎样处理这些麻烦事请的办法,只知道这些老大难军人就这样被留在了新疆的各个城市。主要原因是没钱,官方给的那点微薄的补贴无法凑足归乡路费。我们目前从长沙到乌鲁木齐汽车自驾还需要3580公里路程,百年前这些伤残病军人如何走回自己家乡呢,想想都难。有文章说他们是欣然自愿留下的,简直是扯淡。想想连谭拔萃这样的高级军官都凑不足路费呢普通小兵能如何?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份1881年的《左宗棠家产清单》:安徽老家的3000亩良田已变卖殆尽,夫人周诒端的嫁妆首饰只剩空盒,就连长沙的祖宅也被抵押给钱庄。这位两江总督、一等轻车都尉,死时棺中仅存几件补丁叠补丁的官服。

而当他咳血督战的身影出现在吐鲁番城头时,手头拮据的清军正用胡萝卜充饥。据《清军新疆后勤档案》记载,仅1876年冬季,前线部队就消耗了29000头骆驼运输物资,这项开支足够打造3支北洋水师。

清末统计人口,新疆共有外省人九万,其中一半都是湖南人。

乌鲁木齐的郊区,成为湘军老兵们安家立命首选之地。宣统年间,官方进行过人口普查,在乌鲁木齐以及附近居住的汉人,已经接近5万人。这些汉族人,大多数是原左公旗下士兵的后代。

据推测,目前在乌鲁木齐的米东区,至少有十万人,是湘军老兵的后代。

被裁减下来的湘军士兵,也有一部分在塔城地区生活。现在,塔城市还有左公祠堂,还有湘军将士的墓地。

就这样,湘军以及内地清军老兵们,在地广人稀的新疆安家落户、屯田戍边。

到了现代,湖南人依旧守护着新疆。

宋希濂,湖南湘乡人,抗战后期被贬到新疆担任警备司令,在奇台县北塔山曾经力战苏军支持下的外蒙侵略军,捍卫了祖国领土主权。

陶峙岳,湖南宁乡人,国民政府新疆省主席,1949年率国军十万起义,确保新疆平稳过渡,最终担任国家政协副主席。

王震将军

王震,湖南浏阳人,1949年率一野解放新疆并长期在新疆工作。

“八千湘女下天山”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八千湖南籍女青年响应祖国号召奔赴新疆,投身建设事业,成为兵团第一代母亲。她们克服困难,与当地战士共同开垦建设,为新疆发展稳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老年王震

我们不去探讨湘女进疆的原因了,因为这些都已成历史,他们都与第一野战军的河南籍陕西籍甘肃籍二十万官兵一起,与后来的两万支边的山东女青年,用他们的鲜血和汗水铸就了共和国最为广阔的边疆伟业。

如今由于多年来湖南与新疆是长期对口支援单位,至今还有1300名湖南干部在新疆挂职锻炼。《左宗棠收复新疆》电视剧还是三省合拍,即湖南,甘肃,新疆三地合作,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王建新正是湖南人。恰巧湖南是维吾尔族除了新疆第二大聚集区(元末明初由于战争迁来),新疆各个城市湘菜是最流行的菜肴。不说了,缘分呐!

本文写成非常困难,资料不足,数据不一是最大问题,正因为写的是当时统治者一直想回避的问题,所以难度大也是正常了。总希望有人在前做了一些工作,写出来文章好参考,没法只有别人参考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