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该不该精临,别着急,看看“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的临作再说

发布时间:2025-08-24 16:46  浏览量:2

文/老鸿

今天咱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临帖的。

前段时间,书界有个话题争议比较大,也是关于临帖的。有一些书家认为临帖必须要精临,先从简单的笔画入手,每一细节都不能放过,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字对帖吃透,做到了如指掌才可能有所得。

也有一些书家认为,精临就是学习书法的最大误区,你要临习的只是外在的形,而没有去了解字背后应有的书写方法,像对笔性的了解与把握,及毛笔在自然行进当中,应有的变化与状态。精临是一种描画,没有速度也不会有势,没有了势所谓的精临准确,也都是一种笔画拼接而已。

每一种说法,看似都有道理,而忽略了书写背后的那个人。精临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在符合书写的情况下,能够表现出高度的精准是很了不起的。

就像学习行草一样,你可以用极慢的速度,把字写准写像,但很难得到行草书流动的气与势,所谓的像与精准,对于临习者来说也是意义不大。

古代的一些优秀的书家,也有一些临作流传下来。有精临也有写意,我们不妨从他们的临作当中,来窥探一些书学的方法与经验。

下面我们要看的是作为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家”之一的祝枝山,对王羲之草书的临作。

祝允明(1460-1526),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弘治五年 (1492) 举人,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征明、王宠、陈淳并称“吴门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