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太尖

发布时间:2025-08-22 10:05  浏览量:1

做人,不能太尖,太尖就是太锋芒,太强势,太极端,太头铁。

老祖宗有句话,叫“满招损,谦受益”。

说白了就是,一个人要是太满了、太狂了,准得吃亏。

若是懂得凡事谦虚点,反而能落下好处。

人这一辈子,也是这样,太“尖”了,就像一根针,不光扎人,自己也容易折。

不如和和气气,圆圆润润,路才能走得宽,走得远,自己也走得松弛,坦然,踏实。

藏锋:才华不必尽显

人有本事是好事,但别把所有的本事都时刻挂在嘴上,顶在头上。

毕竟,那样就会容易招人嫌隙,容易被人下套,算计。

人这一生,活着的时候,应该就像一把好刀,得用在关键的地方,天天拿出来比划,不是伤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

古时候有个叫裴行俭的唐朝大官,看人看得特别准。

当时有个叫王勃的才子,年纪轻轻就写出了《滕王阁序》,天下闻名,大家都说他前途无量。

可裴行俭却不这么看,他说王勃这娃,确实有才,但毛病是“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就像一袋子豆子,口袋扎不紧,全撒出来了。

于是他预言王勃虽有文名,但难以享受高官厚禄,结局不会太好。

后来的结果就真让他说中了,因为王勃后来的确因为一件事被废了官,年纪轻轻就淹死了,可惜了一身才华。

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太过锋芒,反而容易“天妒英才”,就像锥子,早早地从布袋里钻出来,露出了全部的锋芒,最终却折断了自己。

古人讲:“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一个人真正的能耐,要像宝贝一样收在心里,藏得好好的,蓄势待发,等到合适的机会再拿出来用。

可若是天天嚷嚷自己有多厉害,就那点家底很快就让人看透了,也没人拿你当回事了。

有时候,收着点,装着傻,反而是一种无穷的智慧,一种强大的力量。

容人:言语不可尽锐

说话,这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艺术。

所谓的刀子嘴,未必是豆腐心,往往就是刀子心。

一句伤人的话脱口而出,就像泼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来,于是在别人心里刻一道印子,很久都下不去。

说话要看清形势,要得体,而不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

明朝有个大官叫夏原吉,是个出了名的老好人,脾气特别好。

有一次他巡视苏州,地方官设宴招待。厨师上来一道菜,咸得没法入口。

但是夏原吉并没有没吭声,只是就着别的菜把饭吃完了。

后来他巡视淮阴,这回更离谱,士兵休息时,他没地方坐,就坐在了野外一堆士兵的马粪堆上,弄得一身脏,手下人都看不过去了,他却哈哈一笑,说:“没事没事,不小心坐上的,洗洗就好了。”

事实上,他难道不知道菜咸?不知道马粪脏?这些他都知道。

但他是更知道,为这点小事发火训人,除了显得自己尖酸刻薄、让下属难堪恐惧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于是,他才会用自己的“不尖刻”,换来了所有人对他的敬重和死心塌地的跟随。

《菜根谭》里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为人处事,指责别人缺点的时候,千万别把话说得太狠太绝,要想想对方能不能受得了。

毕竟,你给人留了面子,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

而一旦把话说到人心里去,比把话砸到人脸上去,要管用一万倍。这不是圆滑,是修养,也是难得的聪明。

守拙:锋芒不可尽露

做人做事,别总想着占尽便宜,出尽风头。

有时候,表现得笨一点,退一步,看上去是吃了亏,其实是避开了祸,积下了福,得多了好运。

战国时,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有个楚国人叫黄歇,也就是春申君,很受楚国国君重用。

他有个门客叫朱英,看出了些苗头,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望而自来的福气,也有不望而自来的灾祸。”

他这样做,目的是劝春申君能清醒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把自己放在那么显眼的地方里。

你站在显眼的地方,就相当于是走在了别人觉得碍眼的地方,自然后面会招来祸患。

但是呢,春申君当时正得意着呢,心里还嘀咕着朱英的话太危言耸听了,根本没听进去。

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他真就死在了自己信任的人手里。

春申君就是太相信自己的“尖”和“聪明”了,看不到潜在的危险,还如此固执,最后把自己的命都白白搭进去了。

老子说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都有点弯。

真正灵巧的人,平时看起来也好像很笨拙的样子。

也像那些真正善辩的人,似乎说话都不利索。

但这些都不是装,而是一种更高的强者境界,就好比当你显得没那么“尖”,没那么“能”,很多是非麻烦就自然绕开你了。

学会藏锋守拙,这便是一种高级的自我保护,也能让自己走得更顺遂。

所以啊,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真别让自己活得像根针,尖尖的,谁都碰不得。

而是要活得像枚铜钱一般,外圆内方,如此,心里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那是“方”。

与此同时,对外为人处世,则要圆融、温和、、慎独、克制、不尖锐,那是“圆”。

最终,我们自己才会和和气气,稳稳当当地过好当下的日子。

而这种日子,才能让自己过得真正舒心,过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