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波:谁敢说现代京剧是非驴非马?对样板戏的评判就是项庄舞剑
发布时间:2025-08-10 08:26 浏览量:1
沈金波,于 1926 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五代梨园世家。在这个世家之中,京剧艺术的传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从高祖沈小庆开始,便一路奔涌而来。沈小庆称得上是京剧武生的鼻祖,毕业于嵩祝成科班的他,以编演《八大拿》而声名远扬,为家族的艺术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光流转,到了沈金波的曾祖沈三元这一代,他专攻老生,成为了名角谭鑫培的搭档。在那个京剧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沈三元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与谭鑫培在舞台上默契配合,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成长,沈金波从小就被京剧艺术的魅力所吸引。家中常常回荡着悠扬的京剧唱腔和清脆的琴音,这些美妙的声音如同魔法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他时常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长辈们在舞台上或琴案前的精彩表演,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向往。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让他对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7 岁那年,沈金波正式踏上了京剧学习之路,开始跟随父亲学戏。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他从最基础的唱念做打开始学起,一招一式都学得认真刻苦。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北京城时,沈金波就已经在院子里开始吊嗓子,那清脆的嗓音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他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京剧的热爱愈发深沉,对艺术的追求也更加执着。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他都反复揣摩、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1936 年,10 岁的沈金波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考入了中华戏曲学校。这所学校在京剧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当时著名的富连成科班一样,是近代培养京剧优秀人才的重要摇篮。然而,中华戏曲学校又有着与众不同之处,由于校长焦菊隐等新文化人士的加入,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加开明进步。学校不仅注重京剧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开设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京剧的同时,能够接受全面的教育。
在中华戏曲学校,沈金波的学习生活充实而又紧张。学校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汇聚了众多京剧界的顶尖人物,王瑶卿、曹心泉、高庆奎、郭际湘等名师都在此任教 ,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为沈金波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这些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沈金波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京剧艺术的养分,他的技艺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在众多老师中,高庆奎先生对沈金波的影响最为深远。高庆奎是京剧高派须生的创始人,他的唱腔刚劲有力、高亢激昂,表演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能够成为高庆奎先生的门生,沈金波深感荣幸,也倍加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跟随高庆奎先生学习的过程中,沈金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每天早早地起床,来到练功房,反复练习高派名剧《赠绨袍》《霸陵道》《逍遥津》等剧目的唱腔和身段。
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个音符的转折、每一个动作的幅度,他都要反复琢磨,力求做到完美。他常常为了一个唱腔的处理,反复练习几十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时候,为了达到高先生的要求,他甚至会忘记吃饭和休息。在练习《逍遥津》中那段经典的 “欺寡人” 唱段时,沈金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段唱词节奏紧凑,音域宽广,对演唱者的嗓音和技巧要求极高。沈金波为了能够完美地演绎这段唱词,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他从最基本的发声开始,一点点地调整自己的气息和共鸣,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演唱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他的嗓子常常因为过度疲劳而沙哑,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学校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而细致。学生们每天都要按时起床、上课、练功,不得有丝毫懈怠。在课堂上,学生们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遵守课堂纪律。在练功房里,学生们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不得随意偷懒或违反规定。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学校会给予严厉的处罚。有一次,沈金波的一位同学因为偷懒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练功任务,被老师发现后,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并被要求加倍完成任务。这件事情给沈金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更加明白了纪律的重要性。
学校在生活方面也给予了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们身穿整齐洁净的校服,不仅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学校的规范和秩序。学校还配备了校车,方便学生们外出演出和活动。这在当时的戏曲学校中是非常少见的,也让中华戏曲学校的学生们感到无比自豪。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文化艺术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沈金波在原中华戏校老同学王金璐的引荐下,毅然南下上海,参加了上海华东京剧实验剧团。这个剧团的前身是久负盛名的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文工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娃娃剧团”。在革命大学校的熏陶下,该团整体艺术思想和文化素质比起地方上的一些老剧团显得既新且好。沈金波在这里如鱼得水,他的思想和艺术获得了进一步的锤炼和提高。
入团后,沈金波首演了《群英会》《借东风》等经典剧目。在《群英会》中,他饰演诸葛亮,凭借着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从容淡定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唱腔韵味十足,念白清晰有力,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仿佛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在《借东风》中,他更是将诸葛亮的智慧和神算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他在借东风时的一段唱词,嗓音清脆明亮,高亢激昂,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此后,他又与金素琴、金素雯姐妹合作,演出了《小桃园》及多部新编历史剧。
在这些剧目中,沈金波不断尝试新的表演风格和技巧,他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和心理,力求将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鲜活生动。他与金素琴、金素雯姐妹的合作也非常默契,三人在舞台上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他还与王金璐合作,串演三国戏《长坂坡》《汉津口》《甘露寺》《白帝城》等。这些剧目经过他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加工后,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性,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长坂坡》中,沈金波饰演刘备,他将刘备的仁义、宽厚和在困境中的坚韧表现得十分到位。他与王金璐饰演的赵云之间的对手戏,更是精彩纷呈,两人的配合默契十足,将刘备与赵云之间的君臣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1953 年冬天,朝鲜战场上的硝烟还未散去,沈金波随贺龙元帅率领的祖国人民慰问团奔赴朝鲜,为志愿军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在零下 40 度的严寒中,在弹痕累累的前沿阵地上,演出条件极其艰苦。但沈金波和其他演员们毫不畏惧,他们不顾狂风怒吼,不怕冷炮空袭,坚持为战士们送上精彩的表演。在一次演出中,舞台搭建在一片空旷的雪地上,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演员们的脸庞,但他们依然全情投入。沈金波与程砚秋合演了《贺后骂殿》和《三击掌》,并主演了《二进宫》。
在《贺后骂殿》中,他与程砚秋的配合默契,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矛盾展现得十分深刻。他的唱腔和表演与程砚秋相得益彰,赢得了战士们的阵阵掌声。因演员紧缺,他还在梅兰芳主演的《贵妃醉酒》中反串宫女。这是他艺术生涯中绝无仅有的一次男扮女装的演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仔细观察女性的举止神态,从走路的姿势到举手投足的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模仿和练习。在演出中,他的扮相俊美,表演细腻,将宫女的温婉、柔美展现得恰到好处,让观众眼前一亮。
1955 年,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与上海市人民京剧团合并,成立了上海京剧院,周信芳担任院长。沈金波加入上海京剧院后,与周信芳合拍了电影《四进士》,出演毛朋一角。在这部电影中,沈金波与周信芳这位京剧大师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周信芳的表演风格独特,他的麒派艺术以其苍劲有力、富有激情的表演著称。沈金波在与周信芳的合作中,虚心向他请教,学习他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理念。周信芳也对沈金波的才华和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经常与沈金波分享自己的表演经验,指导他如何更好地塑造角色。
不久,沈金波随国家演出团访问苏联,他为院长周信芳配戏,演出了《四进士》《十五贯》等剧目。在苏联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表演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观众们被中国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沈金波也因此获得了苏联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这是对他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在演出过程中,沈金波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所产生的奇妙效果。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艺术在国家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沈金波凭借着他清脆明亮、挺拔高亢的嗓音,以及对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绎,成为了当时京剧界的佼佼者,也因此经常被邀请参加为首长演出的文艺晚会 。
在这些晚会上,沈金波的表演总是备受瞩目。他的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都是京剧的爱好者,他们对沈金波的演唱风格和表演技巧尤为欣赏。毛主席更是对沈金波的表演赞不绝口,在一次晚会上,他兴致勃勃地点了沈金波演唱十一段高派名剧。
在这十一段高派名剧中,《逍遥津》中那不断重复 “欺寡人” 的段子,是毛主席经常点唱的。这段唱词不仅考验演唱者的嗓音和技巧,更要求演唱者能够深刻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沈金波每次演唱这段唱词时,都能够全情投入,将汉献帝的悲愤、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嗓音高亢激昂,充满了力量,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能够穿透观众的心灵,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的厚重。
有一次,毛主席在欣赏完沈金波演唱的《逍遥津》后,将沈金波唤到面前,询问他刚才唱的《逍遥津》与自己记忆中的有些不一样。毛主席对京剧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他不仅能够听出演唱中的细微差别,还能够回忆起五十年前汪桂芬先生演唱的样式。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毛主席对京剧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敏锐感知,也从侧面反映了沈金波在京剧表演上的创新和突破。
《智取威虎山》1965 年,这是沈金波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 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少剑波。这部根据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京剧,讲述了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在东北林海雪原中与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教育意义。
少剑波,作为剿匪小分队的参谋长,是一个智勇双全、英俊潇洒的英雄形象。他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还要有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在小说中,少剑波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物,他带领着小分队在林海雪原中与土匪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要将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角色搬上京剧舞台,并非易事。沈金波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剧本和角色。他仔细揣摩少剑波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和情感世界,力求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更加真实、生动。
在表演上,沈金波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京剧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与少剑波的人物形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唱腔高亢激昂,充满了力量感,能够很好地展现少剑波的英雄气概。在 “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 这段经典唱段中,沈金波用他那清脆明亮的嗓音,将少剑波面对严寒与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念白清晰有力,富有节奏感,能够准确地传达少剑波的思想和情感。在做和打方面,沈金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通过细腻的动作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少剑波的机智和勇敢。在与土匪的战斗场景中,他的动作干净利落,刚劲有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除了在表演上的努力,沈金波还积极参与到《智取威虎山》的创作和修改过程中。他与导演、编剧和其他演员密切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将这部剧打造得更加完美。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为该剧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排练过程中,他认真对待每一次排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表演,力求达到最佳效果。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讨论样板戏在文艺发展的历程中,样板戏始终是一个备受争议又无法绕开的存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金波,作为样板戏时代的亲历者与重要参与者,对那些质疑与批判样板戏的声音有着深刻的感触,他曾愤慨地表示:“谁敢说现代京剧是非驴非马?对样板戏的评判就是项庄舞剑!”这句话背后,饱含着他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坚定捍卫以及对无端指责的不满。
1965年,沈金波从上海京剧院二团被调到一团,接手少剑波这一角色。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少剑波这个人物既要展现出军人的坚毅果敢,又要具备知识分子的文雅睿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沈金波下足了功夫,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唱腔都反复琢磨、精心设计。 在《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有一段经典唱词“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为了将这段唱词演绎得完美,沈金波练习了上百遍,对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个音符的转换都力求精确。拍摄时,当他站在摄影机前,唱出这句词的瞬间,现场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仿佛他就是少剑波本人。这段唱词配合着西洋乐队和林海雪原的宏伟背景,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京剧史上的经典唱段之一。
然而,随着《智取威虎山》的广泛传播,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一些人对现代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提出质疑,认为其抛弃了传统京剧的精髓,不伦不类。面对这些质疑,沈金波深感无奈与痛心。他深知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既借鉴了传统京剧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新的元素以更好地展现现代生活和人物形象,是在探索京剧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并非对传统的背叛。他坚信现代京剧有其独特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否打动观众,能否真实地反映时代精神。 在沈金波看来,对样板戏的无端指责,实则是别有用心。样板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诞生,它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斗,在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人民斗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受时代局限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那些批判样板戏的人,往往不是从艺术本身出发,而是带着其他目的,正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从艺术成就的角度来看,样板戏对京剧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革新。在题材上,它打破了传统京剧多以历史故事、才子佳人为主的局限,聚焦于工农兵生活和革命历史,使京剧更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在结构上,借鉴话剧的分幕结构,使剧情更加紧凑、连贯,增强了戏剧冲突和观赏性。在音乐和唱腔设计上,大胆吸收西洋音乐元素,与传统京剧的唱腔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独特、朗朗上口的唱段,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赋予了其新的活力。
传承火种“作为一个演员,老不演戏怎么行呢?” 沈金波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感慨。他深知,演员的生命在于舞台,离开了舞台,就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鱼儿离开了水。他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让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积极地寻找新的出路,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深思熟虑,沈金波主动要求调到上海戏曲学校任教授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京剧知识和表演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更多的京剧人才,让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上海戏曲学校,沈金波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力求将京剧的精髓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们。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从唱、念、做、打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他常常亲自示范,一招一式都要求学生做到位。在教授唱腔时,他会逐字逐句地指导学生,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韵律。他还会引导学生理解唱词的含义,让他们在演唱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唱腔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在教授身段时,他会耐心地纠正学生的姿势和动作,让他们的表演更加优美、自然。
除了基本功的训练,沈金波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他经常给学生们讲述京剧的历史和文化,让他们了解京剧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他鼓励学生多欣赏经典的京剧剧目,学习前辈艺术家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使京剧艺术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会组织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和改编,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他还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京剧表演中,使京剧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1990 年 7 月 14 日,沈金波因患癌症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64 岁 。他的离去,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让无数人为之悲痛。然而,他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经典作品,至今仍在舞台上上演,被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所喜爱和传颂。
- 上一篇:张勇:家国情怀是不变的创作底色
- 下一篇:文物呈现古人避暑生活美学(上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