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昔日同窗酒后给毛主席写信:蒋介石不管我,所以找您来管

发布时间:2025-08-02 20:40  浏览量:1

谁能想到,画家也会喝醉了给领袖写信?有人说,世上的艺术家,命里自带几分“苦味”,可谁见过苦到抬头找毛主席“喊苦”的?李苦禅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喝多了,也不会去看别人眼色,偏偏要把心事写给最顶头的那个人。

讲起李苦禅,大多只记得他是齐白石的得意门生,是中国写意花鸟画里的“大手笔”。可他那些年,风风雨雨,早就把命运活成了一坛老酒,越陈越烈,越喝越心酸。

他,是山东高唐人,农家孩子,1899年生。小时候,家里穷,嘴里有土腥味,脚上不沾鞋,个性倒是倔,谁欺负人,他第一个跳出来帮腔。小村庄的孩子打架,他从来肯吃小亏,大事上却从不含糊。

长大后,李苦禅进了北平——就是今天的北京。当时的北京大学,满满一院子的才子名士。他一边在北大旁听中文课,想着能多读点书,一边又钻进国立北平艺专学西画。命运也就这时候转了个弯——遇到了齐白石。拜到齐白石门下,成了齐白石“头号弟子”,他的笔下鸟儿有了灵气,花也多出那么一股清劲,但心里那股子义气,始终没抹掉。

那时的北平,既有书香,也有炮火味。李苦禅的邻居郝鲁伟,是他自小敬重的“二哥”。1927年,“二哥”投身革命,北方左联要办杂志又没钱,第一时间就想到李苦禅。说起来,有些人钱紧时总装糊涂,可李苦禅一听是为了救国,扑楞楞口袋一掏,啥都上交。咱东北话叫“傻实诚”,用在他身上是一点不为过。

为革命事业凑钱是小事,左联开读书会缺场地,李苦禅就托着一张画家的脸,到处找店铺、借学堂。摸爬滚打,那味儿,像是江湖人,却又骨子里透着书卷气。他能两手画画,也能两肋插刀,和书画圈里的世故精明人不是一路。

抗日战争一来,局势翻天覆地。他白天画画,夜里又在地下党搞情报,有时还帮忙安置被通缉的爱国青年,胆子大得很。老友回忆起他那会子:“李苦禅跟我合作得可好,给党递消息,那是救人救命的事!”什么叫文人铁骨,在他身上,真不是吹出来的。

1938年,有个共产党人急匆匆来找他:“要护送一批同志去延安,眼下钱不够。”说是要两千块,那年月可不是小数儿,四块钱能买一袋面粉,李苦禅想都没想,把自己刚办完画展卖画的钱全掏出来:“你来得巧,刚好有现成的钱。”没抱怨、没推诿,就是纯粹的担当。

但好心没少遭罪,日军发现他“有问题”,突然闯进家,一顿搜查,把他拖到监狱,还下了狠手。酷刑、饥饿、唾面自干……有些过去只能用“苦”来形容,可李苦禅扛住了——他活着出了牢门,看见了日本投降,也看见了1949年新中国的国旗升起。

新中国成立,本以为岁月该稳了,李苦禅在中央美术学院教课,却遇上新麻烦。当年艺专改制,院里课改,他被排挤得连课也没得上,是个画院教授,却沦落到杂工。有些人的困顿,是掺在米里炖成了生活的,家里日子越发紧巴,老妻抱怨,屋里冷锅冷灶,李苦禅却每天皱着眉头画画、写字,日子一晃又过了几年。

徐悲鸿,那是他的大前辈,多少还帮过他的忙,可李苦禅心里的郁结,别人还是解不开。家里人劝他该认命了:“都这样了,写信也没用,咱穷人就穷着过罢!”可李苦禅心头翻江倒海,手痒却迟迟不敢下笔。毛主席,他也就远远见过几次,在北大读书时算是同窗,但几十年过去,人家早已是举国领袖,谁还记得画画的那个李苦禅?

一直到1950年那个夜里,酒灌下肚,人突然难受,那些年受了多少气、多少委屈,都翻腾出来。他终于动笔,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倾诉自己的困境,也带了几分自嘲——“我这难事,蒋介石管不了了,这才麻烦您。”写完封好,直接写了“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先生收”,信一扔进邮筒,那“英气”里头全是愤懑和无奈。

酒醒之后,李苦禅悔得不行:毛主席日理万机,哪里顾得上一个烦恼的画家。他更怕惹祸上身,日夜惴惴。可信已经发出去,覆水难收。

命运有时真就爱开玩笑。那弱不禁风的一封信,硬是被送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也许并不记得李苦禅的脸,却对那行字眼前一亮,说是“气势磅礴”。毛主席不是那种只摆姿态的人,见信后立刻给徐悲鸿写信,让他查查情况,又派得力秘书田家英专程上门。

田家英站在李苦禅家门口,说:“主席很重视你的难题,他写了信,也特地派我来。”李苦禅听完,混身是汗,说不出的惭愧和激动,全都化在一句话里:“本不该拿个人私事麻烦主席,全是我酒后莽撞!”他那点倔强、羞窘、感激,全都打进了骨子。

官司打到头,事儿总算解决了。中央美院把李苦禅安排到民族艺术研究所,工资发稳了,人也安顿下来。田家英还带来主席的话——“你这写意画,别丢下,画下去。”

李苦禅这前半生,苦是有的,但骨子里透着一股温热劲,谁需要帮一把,他总能毫不犹豫地掏心掏肺。他的花鸟画气大神足,也许正是那些风浪和坚韧,一笔一画都画进去了。

有时候我想,英雄气,不全是战场上杀出来的。有的人,只是画几笔、掏一回钱,说几句话,可动了良心,就是一生的脊梁。李苦禅的故事远没讲完,他的画还挂在博物馆墙上,也许,世人只是看到了花和鸟,没看到那些弯弯曲曲、惊涛骇浪的“苦味儿”。

至于他给毛主席那封酒后信,算是人生里难得的“莽撞”。你说到底是对还是错?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可世事往往就是这样,真性情,终归会被看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