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老爹靖难,汉王朱高煦到底有没有机会成功?

发布时间:2025-08-02 19:44  浏览量:1

看过《大明风华》的小伙伴肯定对俞灏明饰演的汉王朱高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朱家三兄弟跟随父亲一起靖难,成功后老大朱高炽当了太子,自以为出力颇多的朱高煦自然不乐意,就因为朱棣的一句“世子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让朱高煦误以为朱棣看重他,想要立他为太子。

这句话让谁听了骨头都要轻三两,何况是即将当皇帝的老爹,朱高煦自然非常卖命,然而朱棣登基后,入主东宫的确实他看不上的胖子大哥朱高炽,于是开始积极谋取太子之位,洒下金豆子无数,那么他到底有没有机会呢?

朱高煦的金豆子废长立幼?

和他爷爷一样,朱高煦的老爹朱棣也不是一个重信用的主,当初还说好和宁王一起分天下的,回头就把宁王迁到了南昌,并且削了他的兵权,这种口头承诺的事情,谁能证明,何况是皇帝的口头承诺。

朱棣

朱高煦自然也不甘心,多次怂恿,他没想到父亲说:“别看你大哥病恹恹的,但是却生了十几个儿子,总不能不顾大臣反对,废长立幼吧!”

后来解缙的一句“好圣孙”,直接让朱高炽坐稳了太子的位置,至于朱高煦直接一道圣旨前往云南就藩。贼心不死

当时的云南可是蛮荒之地,朱高煦自然不会去,他质问朱棣为何将他发配到云南,朱棣毕竟心虚,答应了朱高煦前往南京的要求。

此时朱高煦见到朱棣心虚,自然贼心不死,到了南京后,要求设立“天策卫”,想要“保护”自己的安全,天策这个两字上次用的还是李世民,是李渊赐给李世民天策上将的特殊地位,历史上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天策上将李世民

以“天策卫”命名,朱高煦的想法昭然若揭,没想到朱棣居然答应了,朱高煦又趁热打铁,要求再增加两卫,不断突破朱棣的底线。愈发嚣张

当然朱高煦也没闲着,和太子交好的夏原吉、金幼孜、黄淮、解缙等人全部弄下狱,尤其是解缙更是醉死在大雪里。

大才子解缙

看到朱棣和朱高炽没什么反应,朱高煦愈发的嚣张,直接私下招募三千精兵,顺便杀了朝廷的兵马指挥使,至于违制的御器也提前开始使用起来。

对于朱高煦的小动作,朱棣自然看在眼里,看到朱高煦愈发嚣张,直接到了南京把朱高煦带回了北京,囚禁于西华门,甚至准备将其废为庶人。

皇家最是无情,何况是不断搞小动作的朱高煦,看到朱棣的雷霆手段,心里自然怕了许多,心知自己与太子之位无缘了,在太子朱高炽的求情下,削去两个护卫,被赶往青州就藩。

胖胖的朱高炽身体里都是智慧积蓄力量

要是朱高煦老实点,这辈子安安稳稳地当个逍遥王爷倒也可以,可是朱高煦还是不死心,在青州继续积蓄力量,大不了学父亲靖难,之前他又不是没有参与过,熟的很。公开造反

朱棣说得没错,朱高炽身体的确不好,登基十个月后就驾崩了,而此时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在山东境内补下伏兵,想要半路截杀,却没想到朱瞻基约过朱高煦的防线,顺利在北京登基了。

这下子朱高煦再也不伪装了,在宣德元年的八月直接造反,路子还是“奉天靖难”。

但是现在的皇帝不是不识兵的朱允炆,他也不是文韬武略的朱棣,都没走出安乐城,就被朱瞻基御驾亲征,包围在城内,大军包围后的第二天就从小路出去,向侄子朱瞻基投降了,他的皇帝梦就此结束了。

造反失败为什么朱高煦的“靖难”这么快就失败了呢?

能力不足

首先虽然朱高煦参与老爹的靖难之役,但是和他父亲相比,他就是一个武将的身份,参与冲锋陷阵还行,要是运筹帷幄,指挥全军,略显不足,即便是靖难之役中也是在激战中出现几次神勇的表现,并不是一个战略家。

随后在自己主导的“靖难之中”,只是在安乐城中寸步未行,也没做好防御就被朱瞻基围困了,准备十几年的造反就在一天包围中结束了。

御驾亲征

朱瞻基的能力

朱瞻基也不是当初一手骚操作的朱允炆,朱棣的靖难之役的成功概率其实很低的,要是朱允炆削藩第一刀就用在朱棣身上,他都没时间准备;一开始就不用李景隆,葬送几十万大军,也不会输得那么惨,直接把皇位送给了朱棣。

朱高炽当年备受父亲猜忌和兄弟打压,都会顺利解围,处理堪称漂亮。

至于朱瞻基,他也知道当初是李景隆背叛信任他的朱允炆打开了城门,让朱棣顺利进城,而朱高煦在军中多年,小金豆撒了无数,自然也会有一些根基,如果前去平叛的人恰好是朱高煦之前送金豆子的人,很可能就投入朱高煦的怀抱,于是坚定不移的御驾亲征,最终顺利平叛。

朱允炆的骚操作太多了

因此朱高煦想要成功靖难,可能性几乎没有,身边没有智囊、对手还很强,自己又菜,失败是意料之中的时期,至于进了天牢还不老实,只能“BBQ”来结束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