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惹怒朱棣被囚禁,五年后朱棣审查名单问:他怎么还没死
发布时间:2025-07-15 01:31 浏览量:1
永乐十三年正月十四,锦衣卫那晚的动作带着一种急促的慌乱。月色冷清,寒风吹过城垣缝隙。那天夜里被带出大牢的那个人,本就不是个平庸之辈。谁能想到,解缙这样一个曾让两代帝王都为之侧目的大才子,会就这么倒在泥土下?被锦衣卫活埋,还赶在上元佳节之前。这到底是何必?
锦衣卫行事向来严密直接,哪怕是千金之躯,沦落他们手中,也难逃个痛快下场。其实这事,从头翻起来看,算不上什么稀罕。解缙的家世摆在那里。据说他祖父是元朝末年官员,早早瞅出风向不对头,退了官,守在老宅里熬时间,教孩子读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新朝时,亲自请老先生出山,被一口回绝。年头又不是短,讳莫如深的事由谁还记得。
解缙十九岁进士及第。家里人前后帮衬,上下都看好他。没等到二十岁,他就坐上了朱元璋跟前的位子——说是秘书,其实服侍更贴身些。朱元璋这个人用人一向讲究“敢言”。面对这少年,竟直言说,是君臣,也是父子形同。他胆大包天地进言,压根不怕惹得龙颜不悦,也未思忖“君威不可测”这话到底有多重。
可能是年少得意,昔日祖父那套“事君之道”,他一句没听进。人前人后,口无遮拦,连朱元璋的治国手段也敢挑三拣四。这让人听了都心惊。旁人劝他收敛,劝得多了,有点不以为意,困惑地摇摇头,不明白天地广阔怎就不能直言?
你说朱元璋能不恼?其实也不是没发作过。只不过看他才华横溢,终究忍下来。反正这样的人,凑在身边不嫌闹腾,有时候反倒刺激大局思考。这种嫩得发亮的聪明人,不压一压以后只会更难管,可朱元璋偏偏就是舍不得。朝堂里多少人羡慕他?嫉妒心日日泛滥。
解缙的性子,没有逆转。任性起来,动不动写本奏章弹劾,朝中同僚看着不顺眼,背后嘀嘀咕咕。顶层游戏,不是谁都玩得起。有一次他竟然开口替谋反案的人求情,这下真踩在刀口上。朱元璋即使气红了眼,也没有彻底放弃他。只降了官位,做个小提醒。
可这人呢,压根不领情。依旧高谈阔论,不见得规矩起来。也就在这时换了天。建文帝继位,记起他这块曾经的好棋,重新提拔。命运就是这样,转悠转悠,转不过那个朱棣起兵造反。天下大乱,那些权力的分配又变得难说了。
朱棣篡位,须得做出姿态证明父子情深,将解缙拉入新权力中心。明面上是重用,隐里是个姿态。解缙的位置变了——改入内阁,做了核心成员。权力向来很新鲜,但也紧张。他还保持那点傲骨,依旧招人妒忌。说实话,换成别人早就翻船。偏他始终浮在面上。
这期间,他也干了件大事。《永乐大典》编成,影响至今。解缙领衔,成绩斐然。朱棣高兴得很,想着以后有这样的干臣,何愁江山不稳?
气氛不错的时候,朱棣曾让他评点群臣。解缙倒好,详细批评每个人,优缺点列得一清二楚。这事情本来不是多大,但朝中权贵听了,谁能没点意见?不是说该帮谁,就是盼着有朝一日逮住这茬,非得还点颜色。活在这缝隙间,不见得轻松。
可如果朱棣始终信任他,他能安稳如山。只是朝中变化无常。朱棣对太子人选,一直摇摆不定。长子朱高炽有些不合心意,二子朱高煦却勇武能征,偏偏宫廷讲究嫡长子继承。
朱棣有心思,馋得很。一次问起解缙意见,一般人听了就发怵。解缙偏不。两头都不推荐,直接挑了朱高煦那儿子朱瞻基,硬生生搞出新花样。说是朱瞻基才智高,朱棣也觉得有理,顺水推舟地把自己的意愿推一推。
这下子,朱高炽算是被彻底得罪。朝中关系复杂,本以为解缙能左右逢源,谁料反倒走到风口浪尖。一次南方战事,朱棣征询群臣意见,解缙从经济角度出发不建议动兵。朱高炽却自己请命,表现极为积极,这样一比,朱棣心思起变化。谁能说,这不是祸根?
因为这几次意见不合,朱棣开始觉得解缙不再那么合拍。偏偏解缙还主动请打压太子,哪怕本意未必如此,外人怎么想?太子一系联合亲信,联手掀翻了解缙。还用地方官上书,从多处施压。
实际上一头栽进政变泥潭的他,哪有退身的机会?被贬越南,就是明目张胆地削权。这步棋,毫不犹豫。
更有意思的,贬官这套,古今中外都一样。你若只贬不绝,对方总能绝处逢生。朱棣想要分离太子与臣僚,本身就是怕反扑。事情推到这一步,还能往哪转?不得不说,锦衣卫出现便是杀意已决。
解缙刚进大牢,锦衣卫开始翻查罪名。这种洞察人心的机构,手段数不清。日夜拷问,讲的全是虚实。解缙坚持己见,不肯认罪。文人气质,有时候用在牢里未免太傻。话说回来,若是让步,他或许也无法脱身。那五年大牢,耗的,全是身骨精气。
这时候,朱棣下令大赦,名单递上,看到解缙的名字竟脱口问出“他怎么还活着”?侍卫以为皇帝暗示杀人,马上私下执行。没有流程,也没有审判,当晚就埋了人。
这整件事,最让人唏嘘的还是这些无解的矛盾。解缙的才气,成就了他,也一步步将他推向深渊。是权力太锋利,还是他不懂趋避?不稳定的权臣、一直摇摆的帝心,谁都逃不掉命运。
可说到底,历朝历代,聪明如解缙者,不止一人。每逢风口浪尖,总有人说“伴君如伴虎”。可真到自己头上,谁能收住这嘴,谁又能避过那道死劫?权臣一旦得罪人,总不见得有路可退。
其实他该知道身为皇帝近臣,永远是那柄两面的刀。或者说,一刀一鞘,全在一念之间。朝廷上风云变化,人说风水轮流转,不转吧也有点道理。
哪里有绝对安全?
皇权面前,任何亲信都只是权力机器里的一环。得宠不过一时,失势往往猝然。就算才高八斗,也逃不过一场阴谋阳谋的角力。历史滚滚向前,可人性总是绕个圈又回来。
留到文章末尾,也没什么可美化的。当才华、权欲、天意撞到一块,往往就埋下结局。剩下的,不过是后人看了咂舌。解缙一生,写过许多风流诗句,临到终局只剩寂静土壤。
没人再去问,他究竟后不后悔当年那些打抱不平的话。说了也没人信,谁敢信?
写到这里,有些东西可能永远说不清。人走了,姓什么叫什么都淡下来了。朝中旧事,说完才发现,过去的已经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