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密码之临川现象

发布时间:2025-08-01 08:01  浏览量:1

刘昌奉/文

2025年4月10日,元代临川籍书法家饶介的草书长卷《草书韩愈柳宗元文》以2.501亿港元创下香港苏富比中国书法拍卖最高成交纪录。更令人瞩目的是,此卷与黄庭坚(江西修水)《砥柱铭》(4.368亿元)、曾巩(江西临川)《局事帖》(2.07亿元)共同占据中国书法拍卖价格前五名中的三席。

饶介 《草书韩愈柳宗元文》

在华夏文化版图上,江西临川(今抚州),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唐代诗人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曾言“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临川不仅以“才子之乡”的美誉闻名遐迩,更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形成了令人心驰神往的“临川现象”。

王羲之 《临川帖》

临川的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曾任临川内史,他在文昌桥头的“洗墨池”边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虽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风并非完全植根于此,但他的到来,无疑为这片土地播下了书法艺术的种子,让临川人对书法有了最初的敬仰与热爱。

颜真卿 《麻姑山仙坛记》

唐代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挥就楷书丰碑《麻姑山仙坛记》。此碑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其书风与颜真卿清正刚直的人格相得益彰,成为临川书法“以书载道”的经典范例。颜真卿的书法,不仅为后世书家树立了典范,更深刻影响了临川书法的审美取向,使得“重法度、尚品格”成为临川书法的重要基调。

王安石 《楞严经旨要》

北宋一代巨擘王安石,其变法之烈震古烁今,而其书法亦如其人,锋芒毕露,直抒胸臆。其代表作《楞严经旨要》不拘泥于常规法度,笔画瘦硬劲挺,转折方锐犀利,行笔节奏迅捷果断,透露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革新精神与强烈个性。而其好友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虽传世书法作品唯有《局事帖》一件,但其书法“严谨温润、文气沛然”,浓缩了临川文人深厚学养与雅逸书风。王安石和曾巩的书法与他们作为政治家的豪迈气概、文学家的深邃思想一脉相承,是临川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敢于突破藩篱、追求个体精神张扬在书法艺术上的绝妙投射,为临川书法史增添了一道刚健峭拔、个性鲜明的独特风景。

曾巩 《局事帖》

元代饶介是临川书法高峰的代表。他融合王羲之的飘逸洒脱和颜真卿的筋骨内涵,汲取元代名家赵孟頫精华,形成了“圆劲畅朗、神追大令”的独特风格,达到了“醉墨淋漓而不失规矩,凤翥鸾翔而自有章法”的艺术境界。在其代表作《书中峰幻住像偈册》《楠木帖》中,既有如“幻”字般奇崛而平衡的结构胆识,又有枯笔纵横的豪迈情怀,集怀素神韵与赣人刚劲于一体。饶介不仅自身书法造诣极高,更培养弟子宋克、宋广成为明初“吴门书派”的先驱,文徵明等后世大家也深受其影响。这种从临川到吴门的文化传播,彰显了临川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既坚守地域文化的根脉,又以广阔的视野吸纳外来养分,最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流派。

李瑞清 《节临毛公鼎》

近现代,临川书法依然光彩夺目。清末民初,金石碑学大师李瑞清(号梅庵),其书艺之精被赞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书法最大特色在于将金石斑驳、刀劈斧凿的天然古意成功地转化于柔毫之上,形成了独有的“涩笔”和“颤笔”技法,他主持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时,首创开设图画手工科,将书法艺术纳入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对后世高等书法教育影响深远。“红军书法家”舒同,以独特的“舒体”闻名于世。他将书法艺术与革命精神紧密结合,其书法风格刚健豪放、圆浑流畅,充满了时代气息和革命豪情。李瑞清和舒同的书法,不仅是个人艺术才华的展现,更是临川书法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体现了临川书法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舒同 《毛主席长征诗》

临川书法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文化传统来看,临川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唐宋以降,书院林立,数量冠绝天下。这些书院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摇篮,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临川人对书法艺术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他们将书法视为一种文化修养和精神寄托,代代相传,使得书法艺术在临川得以长盛不衰。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李贵阳 作品

从地域环境来说,临川山水秀丽,自然风光旖旎。这里的山水不仅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更培养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王羲之的《临川帖》便记述了他游历临川时的山水游观之乐,其书法笔势如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完美呈现了“山水寄情,笔墨抒怀”的艺术境界,被董其昌评为“右军尺牍中最得山水之趣者”。可以说,临川的山水赋予了书法艺术一种灵动、自然的气质,使其区别于其他地域的书法风格。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陈胜华 作品

此外,临川书法的繁荣还与历代文人的交流与传承密切相关。从王羲之、颜真卿到王安石、曾巩,再到饶介、李瑞清、舒同,不同时代的书法家们在临川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各自的印记,他们之间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书法脉络。直至当代,临川书法的发展并未中断,李贵阳、陈胜华、王亚言等一批临川系代表书家不断探索新的书法技艺,推动书法事业薪火相传。这种开放的态度和传承创新的精神,使得临川书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上海松江区书法家协会理事 王亚言 作品

临川不仅是一个地理符号,更是一种文化方法:“毛笔尖凝聚的是自然的馈赠与匠心的温度,墨迹中流动的是古人的哲思与今人的呼吸。” 它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存续逻辑——以器物传承技艺,以仪式唤醒认同,以学养升华形式,最终在“人、笔、墨、心”的互动交融中,书写就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图谱。

刘昌奉2025年8月1日于抚州资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