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读懂毛选才发现,他一直是被误解最深的人
发布时间:2025-07-25 06:29 浏览量:1
小时候,谁没听过那么个故事?一个英雄,横空出世,带着穷人闹革命,把压迫老百姓的坏蛋都打倒,最后建立了新中国。
他好像无所不能,特别厉害。可后来呢?故事好像拐了弯,说他“犯了错误”,甚至有人说他“老糊涂了”、“变得独裁了”。
年纪再大点,社会上的事见得多了,自己读书也多了,再回头看那段历史,心里头就老是有个疑问:不对啊,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
为什么把一段实实在在、充满复杂斗争的历史,硬生生写成了像“屠龙少年最后自己变成恶龙”这样的老套故事?
为什么要把一个从青年到老年,贯穿始终都是唯物主义战士、革命者的人,描绘成一个前后撕裂的角色?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后来才猛然想通:为什么写成通俗小说?因为好看,因为熟悉,因为“大人老爷们”自古以来最习惯用的就是这个套路!
想想看,古往今来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文、演义,不都是这个调调?人物要么好上天,要么坏到底,中间再来点波折起伏,最后给个评判就算完了。
可这路子用来写他——一个彻底砸烂旧时代根基的革命者——就完全走样了。
因为这路子的核心,就是不愿意承认、甚至要拼命掩盖一个最根本的事实:他一生最大的“罪恶”,不是别的,正是他彻底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那个剥削阶级!
他不是一个依靠个人奋斗从底层爬上来的“幸运儿”,这是很多人庸俗化的看法,他是背叛!是决裂!他是以巨大的自觉,站在了所有旧的、压迫人的制度、阶级、思想的对立面,并且穷尽一生要将其砸个粉碎。
帝王将相的历史,从来不允许出现这种“背叛阶级的个人”!所以怎么办?只好把他装进那个“英雄变了质”的故事模型里。
这样,既把他过去的功绩“解释”了,因为他曾是“英雄”,又把他后来那些让旧势力、新权贵都极度不安的思想和行动“解释”了,因为他“变坏了”、“糊涂了”。
你看,写成“土匪张麻子”容易,“革命者张牧之”就不那么讨某些人喜欢了。
把他庸俗化、戏剧化、英雄化,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消解掉他身上真正刺眼的东西——那种彻底的、绝不妥协的革命性,以及它指向的阶级本质。
他太清楚这条路走下去会面对什么了。
他自己就说过:“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我是准备将来被打个粉身碎骨的……”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
搞革命,尤其是搞要颠覆整个旧世界根基的革命,就得准备着当那个最被污蔑、最终可能付出最大代价的人。
如果他想要的,仅仅是安稳的名声,做个被后人供奉的神像,甚至做个在台上谁都不得罪的“圣贤”,那对他来说,其实容易得多。
他本可以“和光同尘”,顺应环境,在取得了革命基本胜利后,认可既有的格局和秩序,哪怕那秩序里已经开始滋长新的不公。
许多曾经的“战友”和后来的“接班人”,不也乐于这样吗?这样大家面子都过得去。
可问题在于,他不能容忍这样!他脑子里的目标,不是夺了天下自己当皇帝,那叫“换了个舞台继续唱戏”,也不是光让穷人分到几亩地吃上几顿饱饭。
他要的是什么呢?是“天翻地覆”,是“人人平等”,是要彻底“打碎那三皇五帝神圣事”——把一切人为制造不平等、制造剥削压迫的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统统砸烂!
他要建立一个完全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的新世界,用当时的词,叫“英特纳雄耐尔”。
他的眼光不是盯着几年、几十年,他是对着几千年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老根子去的!这个目标,在那些已经满足了现状、开始沉迷于维护新秩序的人看来,就太“过火”、太“不现实”、甚至太“危险”了。
他“得罪人”的根本原因,就在这。
当初一起干革命、打天下的战友们,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的功勋。在最残酷的环境里,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战斗,那句“旌旗十万斩阎罗”,就是这种豪情的体现。
在那一刻,他们的理想主义也曾熠熠生辉。可是,革命胜利了,新中国建立了,大家不再整天想着怎么打败“三座大山”、推翻蒋介石了。
新目标是什么?怎么建设?怎么防止权力腐化?怎么继续向着那个“人人平等”的终极目标前进?在这些深层次问题上,分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革命成功很快。解放战争摧枯拉朽,许多国民党将领起义,地方豪强、旧式知识分子纷纷投诚。这当然是好事,大大减少了流血牺牲,加速了全国解放。
但这速胜,也带来了一个当时或许不易看清的大问题:许多本应在严酷斗争中被筛选淘汰掉的旧思想、旧势力,甚至一些投机分子,都被胜利的浪潮裹挟着卷进了革命队伍内部。
队伍是迅速壮大了,可思想却没有经过最彻底、最必要的“过滤”和“淬火”。
于是,问题来了。建国之后,新政权建立了,大规模的生死斗争过去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昔日的战友,心态也悄然发生变化。
他们觉得最艰难的路走完了,革命目标达到了,“打天下”成功了,接下来就该是“坐江山”、“享太平”的时候了。
这种想法背后,有胜利后自然松懈的人之常情,更有对革命目标理解的巨大差异。
怎么理解革命目标?许多人当年投身革命,是出于最朴素的正义感——老百姓太苦了,有压迫就要反抗。他们的目标是“打土豪分田地”、“吃饱饭不受欺负”。
这些目标,到了解放初,在绝大多数地方,初步实现了。他们觉得,这就够了,挺好的。
至于说“打碎三皇五帝神圣事”、“实现人人彻底平等、消除剥削压迫的根源”?那太遥远,太抽象了。甚至有些人骨子里觉得,社会嘛,总该有个“秩序”,总该有人“管理”。
他们过去痛恨旧地主、旧官僚的欺压,可现在,一旦自己手中有了权力,当上了干部,管理一方,不自觉地就开始维护起这个新的“秩序”本身。
为了管起来“方便”、有效率,慢慢开始疏远了那些絮叨的“泥腿子”老百姓;为了平衡关系、争取支持,也可能对不同意见开始搞“平衡”,甚至自己圈子里的小利益也变得重要起来。这就是他后来悲愤痛斥的:“六朝何事?皆为门户私计!”
这句话分量太重了,一针见血,戳穿了那副胜利者假面具下潜藏的千年旧魂——六朝那些亡国的帝王将相,不就是整天忙着结党营私、谋个人家族小利吗?
放眼看去,他心里头是又急又痛。革命,是为了换个牌匾,让大家换个身份继续当官吗?
南湖小船上的梦想,绝不是给几个勇士从龙之功,封官进爵!
那艘小船在风雨中颠簸前行,承载的只有一个最终目标:英特纳雄耐尔!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发展的新世界!
可现在,那个冷酷、僵化、开始脱离群众的官僚体系正在快速形成。它不仅阻隔了上层与底层的声音,甚至像一堵无形的墙,围成一圈新的“利益共同体”。
他形容这个体系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阎王殿”。这话不是说给敌人听的,是说给自己人听的!
这“阎王殿”不是国民党留的,是革命成功后,在我们自己内部滋生出来的,它在阻挠着继续革命的道路。
环顾四周,更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
当年的生死兄弟呢?最早与他志同道合的那些人中,有的在漫长残酷的斗争中壮烈牺牲了,有的则在征途中病倒、伤残,早早离开了核心领导岗位。
他寄予厚望的几个后来的战友,却因为自身难以克服的性格、品质或者认识上的局限,在胜利后的洪流中迷失,最终令他无比失望,不得不放弃。
他曾经试图唤起更多人的警觉,但收效甚微。他发现,真正能理解他这份焦灼、这份理想、这份对革命彻底性近乎“执拗”坚持的人,几乎没有了。
这种刻骨的孤独感,在1972年那位从南湖小船就一路风雨同舟走来的大哥陈毅同志去世后,达到了某种顶峰。史料记载,那段时间,他反复地在听一盘旧曲子,里面有一首《贺新郎》。
听着听着,他会陷入长久的沉默。一次,工作人员看到他凝神听完后,低沉而清晰地说了一句:“君且去,不需顾!”
这五个字,分量极重。表面上是对逝去老战友的告别:“您安心走吧,后事不必挂怀”,更深层里,分明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坚定选择。
昔日同行者纷纷离去,如今只剩下我孤身一人,面对这巨大的“阎王殿”和潜流涌动的旧势力。这条路我认定了,即使孤军,也绝不回头!
所以,当历史走到晚年,面对那个已经无比庞大、深深嵌入新社会肌体的“阎王殿”,面对那些安于现状、乐于维护“新秩序”的同僚甚至曾经的战友,这位垂垂老矣却始终不曾改变其革命本色的老人,下定了决心。
他不是“糊涂”了,也不是为了抓权。他清醒地知道,这一出手,将会彻底开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包括许多曾经的同路人。
但他更知道,如果坐视这股力量壮大,南湖小船上的理想就将彻底化为泡影,中国就可能走上一条“换汤不换药”的老路——压迫换个形式重来,只不过披着革命的外衣。
于是,那个掷地有声的决定来了:“今天我要得罪你们一下!”
这哪里是什么“独裁者的狂怒”?这分明是那位始终不渝的“背叛者”,用尽生命中最后的气力,对着那个正在背叛革命初衷的结构打出的最后一枪!
他要撞向那堵墙,哪怕撞得头破血流,甚至“粉身碎骨”,像他自己很早预言的那样,也要给后来者敲响警钟——革命还远未到头,坐稳江山的幻觉是危险的!
现在,回头再看那个困扰了我们很多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听到的,是一出“英雄变糊涂”的戏剧?年纪大了才看出不对头?
错了。不是他变了,而是我们被喂进去的历史模子错了!
“通俗小说”好看,但它是精神麻醉药!它用“人物转变”这个简单的道德模型,巧妙地抹掉了一个核心事实:这个人,一生都是一位立场极其坚定、背叛了自己原有阶级、以唯物辩证法治国理政并终生为砸烂一切压迫根基而奋斗的革命家!
他的“变”,从来不是个人的堕落,而是他的目标和实践,与一个拒绝彻底变革的世界、与他身边那些理想逐渐褪色的人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过程。
晚年那场看似惊心动魄的斗争,根源正在于此——他至死都不愿革命事业停下来变成新的统治工具。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思考自身尤为重要。
它启示我们:任何一次革命的成功,哪怕声势再浩大,都可能是新的考验起点。新的权力结构一旦形成,天然就有脱离群众、自我维护、趋向保守的惰性。新的“阎王殿”、新的“门户私计”完全可能出现。
其次,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太容易褪色。“英特纳雄耐尔”的目标如此遥远宏大,以至于在初步成功后,很多人就失去了追逐它的耐心和勇气,满足于当新环境下的“秩序维护者”,甚至成为新利益链的一部分。
再者,一个真正追求社会彻底解放的人或群体,他与这种成功后的“惰性现实”,本身就是矛盾体。这种斗争长期存在且异常艰巨。
真正继承那份南湖小船上的精神,不是膜拜某个符号,而是始终保持那份批判的警觉——批判一切不公的结构和制度,无论它披着什么外衣;警惕权力异化,永远站在“大多数”人一边;警惕“坐江山”的安逸,始终牢记砸烂旧世界根基的使命并未终结。
历史不是简单剧本,阶级的烙印与斗争从未真正消失过。
当你开始觉得一些事情“本该如此”的时候,当你对身边的不公开始习以为常甚至参与其中时,想想那位曾被通俗小说涂抹的老人。
他的愤怒,他的孤独,他最后的呐喊,都在提醒我们:
砸烂旧世界的路,永无尽头。革命,更是在灵魂深处!
你想理解这些,就不能光看那些“通俗小说”,不如直接去读他的书,去读读《毛选》,那里才有最直白的答案。
所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读毛选?
因为里面确实是大家解决遇到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指南书,确实是具备实践和理论的指导作用,确实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活学活用,一定会成为改造我们思维的强大“法器”。如果你坚持读下去,看这个世界也会更加“清晰”的。只是这部高深的、充满智慧的著作涉及到的历史、形势和考量太多,我们都容易读不通、读不透,完全不得要领。
甚至,时间久了,成了本本主义、只能咬文嚼字,但是不会活学活用,完全就是背离了读毛选的初衷,无法提炼其中的思维模式、方法论,也谈不上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创业等,更帮助不了提升认知。甚至,很多人读久了,读了几年,就读不下去了。
所写的毛选解析版,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为了真正地让大家能带着去读懂原著,能够把其中涉及到的方法论学着用。我也补充了一些结合我们工作的案例和思考,便于都能举一反三,帮助您真正地读懂、读透毛选,从毛选中汲取智慧。
差不多50万字,1-5卷的都有深度解析,都结合实际、提炼方法、剖析思维、活学活用写完了,帮助真正地提升思维和洞见能力,也会额外送您《毛选1-7册原著完整电子版》(标注每篇的重点)、《辩证法随谈》供您日常阅读用。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
包含:剖析每篇文章背景、含义、个人思考,联系实际运用,运用蕴藏的战略思维、矛盾思维、阶级分析法,以及将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观点运用到工作之中。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我从不写那些畅销书一般的道理,读完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不是带你分析历史,而是只想带着对教员的尊重去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再联系实际运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重点走好这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