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为

发布时间:2025-07-23 02:38  浏览量:1

一个普通人,活着总要有事做。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或为谋生,或为自身发展,或者其他目的,反正对自己有用,或者叫做功利性。除此以外,或出于某种兴趣爱好,而且又有闲暇时间,也会做一些无用的事,也就是不带功利的事。

我便属于此类。回乡务农八年,除了干集体的活,闲暇时间大多看书,不为什么,只是兴趣。说“得不偿失”至少还有所得,我务农时看书只有失没有得,生产队不会给我多记工分,晚上点灯看书还要浪费煤油。自己没有书,便“书非借不能读”,什么书都觉得是好书,逮到什么看什么。连吃饭都不放过,舀一碗粥,放桌子上,右手执筷子,左手按书,还兼翻书页。晚饭后坐在床前,翻开一本小说,我便沉浸在小说的故事里,一天的劳累随着烟消云散。若说有用,也就仅此而已。踏入教坛,除了阅读专业书刊,空闲时也读一些闲书,没有任何功利。“无用之用为大用”,恰恰是无用的阅读成全了我,否则,我就是一个村夫野老。

写作,本非我的兴趣爱好,但在从教期间,也不得不写一些专业性的文章,还尽量争取发表。一方面,评中专教师职称须有发表的论文,一方面,也可证明自己的教研成果。由于功利的驱使,发表教学方面的论文随笔估计有20篇,大概几万字,包括省、市、县级专业刊物。在有偿发表的年代,我的所有论文或随笔发表均有稿费,没有一篇是付费发表。刊物发表我的论文,付给我稿费天经地义。也非所有期刊发表文章都要付费,否则我的文章就不会见之于刊物。

退休后我返聘于高职学院,一直干到七十岁终止。返聘期间,我就先后注册过几个博客平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写成文字,发到平台,时间长了,还竟然成了一种兴趣爱好。没有名气的博客,平台不会积极推送,自然很少人点击阅读,也就没有流量。我写博既不能为我增加收入,更不可能让我成名,于我根本就没什么用,但我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没有任务,不赶时间,没有丝毫压力,不觉得辛苦,还可享受写作的快乐。我也从来不去考虑有用还是没用,也没考虑有什么回报,人到老年,有用的事我也做不了,只能做既不辛苦又有快乐的事。

一个人终生所为,并非样样皆实用,人一生的需求,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有些看似无用实为大用之用,比如艺术,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衣穿,却是人类需要。

我曾给孙女买过积木,她想玩拿出来玩,不想玩放一边。她用积木搭城堡,想怎么搭怎么搭,随心所欲;拿错一块积木,换一块合适的,城堡搭得太难看,推倒重来。联想到我写博,似乎也像孙女玩积木,有写的欲望我就写,没什么可写我就不写,有时灵感来了,两个钟写出一篇千字文,有时十天半月写不出一篇。遣词造句也像孙女选积木,觉得这个词不妥换一个,推倒重来也曾有。不管写得怎样,从头到尾看几遍,好像欣赏自己亲手搭建的城堡,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慰。

不管做什么,视其为游戏,乐趣便在其中,人也不觉辛苦。

从去年开始没再继续返聘,居家养老,有时看看书,有时电子阅读,有时出去跟牌友摸几圈,有时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像孙女玩积木,用方块字搭建城堡。去年至今一年多,用键盘敲出的文字,估计有十几万。今日头条有我的自留地,成文后发布到今日头条,有时还转发到朋友圈,让亲朋好友分享我的快乐。

人到老年喜欢怀旧,我也一样,晚上做梦,经常回到少年或青壮年时代。记得还在十多年前,我在编写宗族家谱时就曾想,国有国史,家有家谱,一个家族便是一部历史,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一部历史。芸芸众生,大多都有从童年到老年的历程,每个人走的路又不尽相同。我算三生有幸,至少活到了古稀之年,目睹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共和国走过的路,便是我走过的路。从农村集体化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过前后三十年的不同岁月,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自己也从一个放牛娃成为一名教书育人者。

老家已经变成美丽乡村,老屋早被一座座楼房取代。但常在我梦里的,还是我过去爬过的山,涉过的河,走过的小路,住过的老屋……还常梦见当年战天斗地场景:或在遮天蔽日的深山老林,或在热火朝天的水利工地,或在炎炎烈日下的阡陌稻田……老家过去的乡亲,或曾经的学校同事,经常穿越时空,在我梦里相见。我是爱怀旧的人,哪怕一张图片,一个视频,都会让我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我爱怀旧,但绝不向往,勒紧裤腰带早出晚归的日子,无论如何不想再过,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远不止我。

有怀旧,有感想,便时有写作冲动。于是,乡间的童趣,少年的无忧,日出而作的劳苦,传道授业的艰辛,还有亲人生前的音容笑貌,几十年来我的所见所感,随着指尖敲击键盘的声音,变成一个个文字,像孙女玩积木,搭起一座座文字的城堡。或许还称不上文学,至少是我的亲身经历,有我的真情实感。尽管文字粗鄙,语言也不优美,但我所写之文,完全是情动于中,发之于外,即“我手写我心”,没有一句来自AI的帮助。倘若我借助于AI,词语可能更显高雅,语言也会优美得多,但她只属于AI,不属于我。

从童年到老年,我就是一个平凡之人,和天下凡人一样,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再平凡不过。我有凡人的平凡经历,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品尝过凡人的酸甜苦辣,经受过凡人的雨雪风霜……凡人不像名人,有大众的敬仰传颂,或有文字典籍传世。凡人去世后,儿子估计还记得,孙子或许已经模糊,曾孙玄孙便一无所知了。比如我,父亲的音容笑貌及其言行,至今我还印象深刻;我的祖父,曾经参加过远征军,出生入死于抗战烽火,但没留下一丝痕迹;我的曾祖父,只知道在哪个山头,哪个坟头,因安葬时未立碑,其后代几十人,竟无一人知道葬于何时。

我出身平凡,一生平淡无奇,若能将我平淡一生写成文字,即便留在网络平台,哪怕只言片语,或许还能留下一丝痕迹。转而觉得,这种想法其实很天真,几十年后,时过境迁,网络记忆是否存在都未可知。即便还留在网上,但是网海茫茫,想找到我的文字,难度不小于大海涝针。

一年前饭后散步,遇到过去的同事,他是我曾经的校长。我在网上的博文,他几乎每篇必看。他对我说:你的文章有些哲理,最好能争取出书。过去我从来没想过出书,老校长的话,让我对此有所考虑,但作为一个无名之辈,出书谈何容易。我跟本地的文化界人士谈起这个问题,他们说,可以自费出版,但若要书号需要付费,估计要好几万。今年以来,手机也常收到有关出书的信息,不是正规出版社所发,而是一些服务公司。于是我跟他们联系,国内书号,有的报价两三万,有的报价一万多,我选了一个最低报价。他们要我先发书稿,审查后决定是否出版。想起过去发表论文没花过一分钱,还有稿费收入,退休后花钱出书,而且还心甘情愿。对一个古稀老人而言,过去的一切,成功不成功都已经是浮云,垂暮之年,不会再去追求什么名利。

既然不图名利,我又何苦,花了钱不说,一个无名之辈,写出来的东西估计也没人看。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一个普通人,从呱呱落地到成年,所花的金钱物质不会少,不管一生有为或无为,到了最后都要离开这个世界。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蔡澜,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只有两个字:“活过”。且不说他是否配得上“香港四大才子”,也不说他一生攒了多少财富,吃过多少美食,玩过多少女人,就凭这两个字,我就觉得还是他活得明白。我等平凡之辈,论业绩论享受都远不如蔡澜,这两个字用于我辈似乎更合适,但像他那样活得明白的也许不多。

如今我已年到古稀,自己掏钱出版文集,不管有人看没人看,也不管有用还是没用,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文集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像我自己一样,不管活得怎么样,毕竟在这个世上“活过”。倘若有人问我:“你掏钱出版文集有什么回报?”我的回答是:“出版文集就是回报。”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如果你再问我“人活着有何回报?”我的回答是“活着”,不管你认不认同,人生就是如此。

我开始着手整理文稿,许多是我过去发过的博文,就字数而言,超过一半是我去年以来用键盘敲出来的。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师,有所积累,本该要出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但我过去发表的教学论文,一篇都没有保留下来。原本保留了几本期刊,里面刊载了我的论文或教学随笔。六年前搬家,我觉得这些文章没多少独创性,只是换个角度拾人牙慧,没有保留价值,于是没将其带走,已随房屋拆迁归于尘土。

在我看来,那些发表过的教学论文,还不如这些从未发表的休闲文字更有价值,至少是我的亲身经历或者感悟,又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或许还有一点真情实感。我过去发表的论文或随笔,随便换个作者姓名,估计没人能够看出来;我这些自传性散文,即便改了作者姓名,细心的读者一眼就可辨别,因为这些散文中的“我”就是我自己。一个生于蓬门筚户又曾寒耕暑耘的“我”,有别于人独特的心路历程,还有我的粗糙文笔,无人可以替代。

先尝试出一本,取名《家乡梦——学古散文集》。“学古”既是我的小名,也是我常用网名。该文集属于自传性散文,原取副标题是“学古履痕集”,后来接受朋友建议改为“学古散文集”。该集有几十篇文章,可以窥视我的人生轨迹,有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也有自己的人生感悟,字数超过二十万。按规定流程办理,签订合同,预付定金,审稿定稿,版面设计,申请书号……国内书号出版周期长,交稿已过半年,估计还要等两三个月方可出书。

古稀之年,未来如何不可知,玩玩搭建文字城堡游戏,或许还有助于健康。听说有人八十多岁依然思路清晰,而且还继续写作。我不知有没有这个福分,倘可如此,我便洪福齐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