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美上海画家周炼霞,丈夫出差台湾,一封迟到整整35年的情书

发布时间:2025-07-22 13:55  浏览量:1

1927年的上海,灯红酒绿,才子佳人辈出。21岁的周炼霞已是“上海三大美女”之一,不仅容貌倾城,更是诗画双绝。她的牡丹扇面被名媛争抢,诗词被赞为“民国李清照”。

而徐晚苹,出身名门,精通摄影、绘画、旧学,是沪上公认的才子。

两人在老师蒋梅笙的沙龙相遇。徐晚苹举起相机,对准周炼霞:“这个‘框子’里有一幅好画,只可惜笑得太灿烂了,若能带点愁绪,一定比西施还美。”周炼霞噗嗤一笑,情愫暗生。

1927年秋,他们结婚,轰动上海滩。蜜月游西湖,他拍照,她作画,合作出版《影画集》,被誉为“神仙伉俪”。婚后育有五子,生活美满。抗战时,徐晚苹冒险为进步刊物传递情报,周炼霞则以诗画鼓舞人心。

1946年,抗战胜利,徐晚苹被派往台湾接管邮政。临行前,他轻握妻子的手:“等我回来,我们重游西湖。”周炼霞点头,泪光闪烁。

谁知,这一别竟是35年。

起初还有书信,后来两岸隔绝,音讯全无。周炼霞独自抚养五个孩子,靠画扇面、竹帘维生。最艰难时,她一天只吃一顿饭,却坚持让孩子们读书。有人劝她改嫁,她摇头:“晚苹会回来的。”

1966年,风暴袭来。因徐晚苹在台湾,周炼霞被批斗。罪名之一是她那句“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造反派咬定这是“向往黑暗”。她被皮带抽打,左眼失明。

朋友劝她揭发他人自保,她冷笑:“我周炼霞不做这种事。”她刻了两枚印章:“一目了然”“目眇眇兮愁予”,自嘲中透着傲骨。

1981年,73岁的周炼霞收到一封美国来信。拆开一看,抬头四字:“炼霞吾妻”。

她浑身颤抖,泪如雨下。

信是徐晚苹写的。他退休后定居美国,中美建交后终于寻到她。信中,他愧疚万分:“炼霞,你是否愿意来美国,再嫁我一次?”

周炼霞回信,只有三个字:“我愿意。”

在洛杉矶机场,两位白发老人相拥而泣。徐晚苹抚摸她的左眼,痛心疾首:“我对不起你……”周炼霞摇头:“回来就好。”

按美国法律,分居30年需重新结婚。1981年,75岁的周炼霞穿上婚纱,再次成为徐晚苹的新娘。牧师问:“无论健康疾病,是否愿意相伴?”两人异口同声:“愿意。”——这一次,他们再没分开。

1. 等待是最长情的告白。35年,周炼霞没放弃,徐晚苹没再娶。

2. 苦难打不垮真正的爱情。失明、批斗、贫困,都没让周炼霞怨恨丈夫。

3.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久别重逢。75岁的新娘,比年轻时更美。

2000年,周炼霞安详离世,骨灰与徐晚苹合葬上海。他们的故事,像她画中的牡丹——历经风雨,依然绽放。